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10中国化工:深度转型之年
2011年1期 发行日期:2011-01-05
作者:宫艳玲
2010中国化工:深度转型之年
本刊记者  宫艳玲

关键词:深度调整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  环保安全
  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面对的是国内抑制通胀、促进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以及外部更趋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防通胀、扩内需、调结构成为宏观政策和百姓生活的新命题。2010年也是石
油和化工行业经历一系列大发展和大调整之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行业整合、淘汰落后、
新兴产业等多向工作齐头并进,全行业在各个层面都有所改变,深度转型之路越走越深。
                               由“十一五”向“十二五”迈进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收官之年,“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
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空前严峻挑战,但全行业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实现
了新的跨越。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成就斐然:
    ①经济快速发展。从2006年到2010年,除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几个月外,行业产值增速都在20%以上,
2010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35.3%,其中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41.2%;
    ②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领域之一,固定资产投资以较高速
度增长,行业总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
    ③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行业突破了大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应用了大批新工艺、新
技术,特别是煤化工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MDI制造技术与装备、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技术与装备等
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石油和化工的发展迈
上了新的台阶。 
    Tips点评: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业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产品结构失衡、
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依然较低、资源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软实力有待提升等。正如中国石油和
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勇武会长指出: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行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行业的重要工
作。“十二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面
对全球经济深度变革、国内环境错综复杂的新形势,石油和化工行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提高产业发
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行业向“十二五”迈进的重中之重。
                               由“两高一资”向低碳经济转变
  作为全国工业的能源消费大户,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5以上,“高能
耗、高污染、资源性”的特性是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战略的实施,石化行业也正在由“两高一资”向低碳经济发生深刻转变。据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的数据显示,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能源单耗连续下降: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
纯碱、电石、黄磷等每吨产品消耗标油分别从2006年的76.91kgoe/t、677.0kgoe/t、1482.7kgce/t、620.5kgce/t、
401.7kgce/t、1141.1kgce/t、3384.0kgce/t下降至2009年的72.82kgoe/t、637.08kgoe/t、1425.98 kgce/t、
534.29 kgce/t、332.59kgce/t、1018.11kgce/t、3366.48kgce/t,分别下降了5.31%、5.79%、3.82%、13.89%、
17.20%、10.78%、0.52%。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增长
11.4%,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只有6.8%。同时,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十一五”前四年少消耗了4.9亿t标
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t,有望基本达到目标。
  2010年年末,工信部透露消息,为了达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下一步将把碳排放指标纳入到考核企业产能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当中。据
悉, “十二五”规划将出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非化石能源比重、
森林面积、蓄积量等多个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因此,2011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一个新起点。
    Tips点评:2010年,在各行业冲刺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一场不和谐的强制性“减排”风暴刮遍了全国,
形成了“另类节能”之怪现象。为了在收官之年完成“十一五”降耗20%的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还要下降
5.2%,而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未降反升0.09%,有7个地方的单位GDP能耗出现上升。面对如此严峻的
形势和迫在眉睫的“大考”,山西、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继加入“拉闸限电”大军,对钢铁、水泥
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采取一刀切限电、停产等措施,个别地区甚至限制居民生活用电。一时间生产受阻,柴油
紧缺(部分企业不得不自备柴油机发电),而相关化工品价格飞涨,市场供需紧张。我们应该看到,节能减排是
一场持久战,长期的历史欠账使得我们在节能减排问题上绝不可能搞短期突击来达标。“十一五”期间的任务能
否达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节能减排真正变成有硬约束力的考核指标,形成长效机制。
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产能过剩是近年我国工业界尤其是石油和化工行业无法回避的顽疾,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掣肘。2009年在国内分类统计的2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2010年化工行业中的
氮肥、硫酸、焦化、电石、化纤等行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在煤化工领域,甲醇产能已突破3000万t/a,而行业
整体开工率不到50%,二甲醚装置的平均开工率仅为20%;化肥领域,尽管抑制过剩已成为行业内上上下下的共
识,但众多企业的投资热情却不曾消弭,2010年底二铵产能将超过1500万t/a,到2012年底这个数字将提升到
1800万t/a,据氮肥协会的报告,虽然尿素或将面临全盘亏损的极端局面,但2010上半年仍有194万t/a净增
产能入市;我国硫酸产量已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总产能也已达到7100万t/a,预计2015年将超过8500万
t/a,而按需求计算届时将过剩1000万t/a……。
  2010年5月27日,工信部下达了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焦炭2127万t,电石71.8万t,
柠檬酸1.7万t,印染31.3亿米,化纤55.8万t。8月8日,工信部公告了这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名单,要求这些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今年9月底前关闭,共涉及企业2087家。12月6日,工信部发布《部分
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列出了化工、机械、建材等八大行业的淘汰落后工
艺、装备、产品及其淘汰期限,其中化工类101项。根据该目录,部分化工设备、工艺和产品已经超过了淘汰时
限,须立即淘汰,其中包括50万条/a及以下的斜交轮胎生产线、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生产线、10万t/a
以下的硫铁矿制酸和硫磺制酸生产装置、1.5万t/a及以下的干法造粒炭黑生产装置等……。一系列淘汰落后产
能的动作显示了国家对产业调整向集约型转变的决心。
  此外,2010年财政部等还不断取消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农药产业政策》《轮胎产业政
策》等相继出台,对产业定位、调整方向以及进入门槛都进行了规定,为各个行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奠定了基础。
    Tips点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之大、强度之高超过了往年。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
工作确实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良好的效果。不过,目前的政策很多是用工艺装备的大小标准来对“落后”进行定
义,基本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落后”。这种调控也存在一定弊端,很可能
造成产能扩张,结果不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反而是形成了总体产能越铺越大的“摊大饼”效
应。客观分析,问题症结之一在于缺乏必要的政策配套,即便是先进产能,在当下的行业生态中,也很难通过规
模化扩张达到上大压小、根治产能过剩的目的。因此,在市场体制的大前提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和有关机构的政策调控力和引导力,运用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显得尤为迫切。
                 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
  传统产业普遍产能过剩、创造的价值低廉,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大势所趋。在2009年的周刊盘点中,我们
曾经预测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未来之星。2010年10月,《国
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公布,涉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并提出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
进的基本格局,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15%。此外,《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正在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也在着手制定中。更有媒体报道,
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出资10万亿元人民币或1.5万亿美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化学工业与七大战略新兴产
业关系密切,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与化学工业直接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汽车都离不开化学工业为其提供高性能材料。尤其新兴产业中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
瓷、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Tips点评:2010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台,迅速为市场瞩目并吸引了众多资金积极布局,甚至有
人预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承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成为“2010版”经济刺激方案。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刺激下,这些尚在培育之中的新兴产业会不会又出现“一哄而起”的苗头?会不会步光伏发电、
风电设备等新能源的后尘,在尚无核心技术/设备的情况下就“大干快上”、“抢占地盘”?新兴产业虽然代表经
济发展的大方向,拥有非常美好的前景,但就单个企业而言,往往面临着非常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的风
险也很大。要确保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应把握好市场需求,搞好区
域布局,防止一哄而起。
  此外,还应搞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关系。正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傅向升所言:“战
略性新兴产业是要发展,但如果人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上,忽视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与优化,给整个国民经济可能会产生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可能难以如愿,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可能会更加严
重,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投资浪费。”因此,在更高层面上来说,做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与发展新兴产业互为支
持,缺一不可。
                                     由环境污染向环保安全转变
  近几年我们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提升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环境保护部部长周
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0年年会上表示,我国“十一五”环保规划任务基本完成,“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实现。2006年至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
2010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39%。“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早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
排目标提早半年实现。2010年,石油和化工全行业的环保安全也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力推进,
已在湖南、湖北等9个省开展试点,3月环保部发布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方法》,硫酸、造纸、合成氨等行业的等级划分方法编制也全面推进。5月,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综
合性政策文件《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出台。6月,工信部公布了《关
于印发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标志着《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正式出台,《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重点清洁生产技术》同时发布,另外石化联合会也明确了汞污染防治的总体规
划,电石法聚氯乙烯产业将全面推广应用无汞触媒,从而彻底摆脱对汞的依赖,解决汞污染问题。据悉,“十二
五”期间我国还可能开征环保税,而碳强度、能源强度以及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等也将明确约束性指标。全行业
向环保安全的发展已经逐渐深入。
    Tips点评:在每年一次的盘点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就是石油和化工事故、污染、安全事件经常以血的警
示赫然在目。最新的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环境灾难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仅上半年就发生了102起。在
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墨西哥漏油事故之后,7月大连大窑湾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同月,福建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造成汀江水域严重污染;9月7日,中石油抚顺石油厂发生爆炸;9月21日,
紫金矿业子公司又发生尾矿溃坝事件造成22人死亡的惨剧……事故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而某些石化、化工企
业对于社会环境、社会责任的漠视和缺失,更使得行业形象屡屡受到牵连。11月15日,上海发生的特大火灾造
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就引发了社会对“化工材料”的口诛笔伐。国家自上而下对环保安全的强烈意识还有待提高,
环境污染监管及惩罚制度的缺失也在环保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显得越来越严重。我们衷心地期待,“事故
盘点”成为一道消逝的电波,远离我们来年乃至未来的盘点之中。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