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节能:成果斐然 新能源成新锐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李永亮
关键词 节能 降耗 结构调整 新能源
主要产品能耗大幅下降
尽管石油和化工行业产品众多,但能源消耗相对集中,油气开采、炼油、乙烯、合成氨、烧碱、电石、纯碱
等几个主要耗能子行业的能耗量占全行业能耗量的60%以上。“十一五”期间,这些子行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
品综合能耗都有大幅下降,如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37.09kgce/t下降到2010年上半年的
103.42kgce/t,累计下降24.56%,详见图1。
调结构促节能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下了大工夫。这方面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行业集中度有
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有较大改善等几个方面。
原油加工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形成了2个2000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和20
个1000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国上马的乙烯装置基本上都是世界级的先进装置,乙烯装置平均
规模大幅提高。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炼油和乙烯等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油品环保质
量,柴油、汽油比例趋于合理,乙烯下游产品专用料比例上升,乙烯原料多元化,煤、重油制烯烃的比重提高到
20%以上,天然气氮肥的比重有所下降,劣质煤资源和低品位矿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中石油炼化业务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有进有退的原则,相继形成了6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4个大型
乙烯基地和2个大型芳烃基地,在“十五”关停6家小炼厂的基础上,“十一五”又关停了2家小炼厂,装置经
济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石化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大幅
提高了企业集中度。石化炼厂平均规模提高到 747万t/a,乙烯装置平均规模接近世界水平,资源利用率明显提
高。对一批能耗、物耗高的小炼油、小化工、小油库及低效的油井、加油站等实施关停淘汰。累计关停落后炼油
能力1620万t/a,关停几十套小化工装置及小型燃油锅炉,优化调减油库500多座,进一步精干了主业,降低了
综合能耗。
“十一五”期间,合成氨行业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企业数量从600家减少到394家,企业平均规模由“十五”
末期的小于10万t/a提高为14.5万t/a。合成氨行业原料路线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调整,“十一五”期间,采用连
续加压粉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氨产品提高到了总产量的10%,从而提高了合成氨行业对煤炭的综合节约利用,并且
形成了多层次、多产品的化肥、化工生产体系,多数企业成为以合成氨、尿素装置为基础的多联产企业。
磷肥行业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产品结构、布局、集中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高浓度磷复肥占磷肥总量
的比例提高到76.6%,前10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7%。另外,磷矿采矿,特别是胶磷矿精选富集技术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中低品位磷矿选矿产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国自行开发的料浆法磷铵、氯化钾低温转化生产硫基复
合肥磷酸快速萃取、传统法DAP与料浆法MAP联产等技术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高浓度磷复肥技术装备国产化、
大型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缓控释肥生产技术后来居上,多种缓释肥、控释肥逐步在大宗农作物上推广应用。
电石行业“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平均规模由4.27万t/a提高
到8万t/a。产业布局有所改善,产能向资源能源产地集中,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等省(区、市)电石产
能合计达到全国产能的60%。“十一五”期间,电石行业全部淘汰了开放式电石炉,内燃式电石炉产能比例提高到
了80%,密闭式电石炉产能比例提高到了20%,大大提高了电石炉尾气利用率。另外,电石下游产品的多样化有
所改善,一是巩固了电石法PVC在我国合成材料中的地位,增强其竞争力,维护好电石行业的传统市场;二是保
持电石在溶解乙炔、冶金脱硫中的使用比例;三是积极开拓电石法1,4-丁二醇、氯丁橡胶、醋酸乙烯(聚乙烯醇)、
石灰氮及其衍生物等产品的市场,使其在电石产品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上。
氯碱行业“十一五”期间提高了行业集中度,改善了产业布局,升级了产业技术装备。氯碱行业平均规模由
7.87万t/a提高到了10万t/a,产能向煤电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快速集中,耗氯产品精细化率有所提高,离
子膜装置产能已经超过总产能的70%,完全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和水银法工艺。
纯碱行业“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污染较小的天然碱工艺,天然碱产量的比重由4%提高到15%以上。同时,
通过工艺调整,氨碱法改联碱法,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纯碱质量,降低“三废”排放量和能耗。“十一五”
期间,我国已经形成了8家产能超过80万t/a的纯碱企业,占全国总产能的50%左右,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崭露头角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积极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中国海油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主业的
同时,加大了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经建成运营了广东LNG、
福建LNG和上海LNG,还将陆续开工建设浙江宁波LNG、珠海LNG和海南LNG等项目;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已签
订液化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总量达3.2亿t,这不仅有益于改善中国能源结构,而且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出贡
献。
风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我国目前的风力发电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上风力发电基本上
还是空白。中国海油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适时提出了开发利用海上风能的战略构想。
“十一五”期间,海上风力发电实现实质性突破,中国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站在渤海建成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