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新型煤化工项目进展成2010行业焦点
2011年1期 发行日期:2011-01-05
作者:王秀江
新型煤化工项目进展成2010行业焦点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王秀江

关键词  示范工程 技术创新 石油替代

2010 产业总体水平提升
 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甲醇生产企业221家,产能超过3000万t/a,据统计,2010年1~10月,甲醇产量
为1294.5万t,同比增长27%;进口426.5万t,同比降低7.8%;表观消费量1719.9万t,同比增长10.6%。2010
年1~10月,电石产量为1252.6万t,同比增长4.7%,表观消费量为1240.7万t,同比增长4.6%。由于受煤价
不断攀升以及节能减排任务的影响,1~10月份合成氨累计产量4179.6万t,同比下降了1.7%。

 传统煤化工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
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5月在18
个工业行业中下达了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8月8日发布了电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39家企
业74.5万t/a产能,并要求在9月底前全部关停。焦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96家2586.5万t/a产能,
并要求在9月底前全部关停。

 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开花结果  
    采用自主开发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在内蒙建设的神华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
于8月8日MTO投料试车,8月21日产出合格聚乙烯产品,甲醇制聚烯烃联合石化装置打通流程。甲醇转化率近
100%,双烯(乙烯+丙烯)选择性80.3%,转化率和选择性达到设计指标,装置运行稳定。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
司的甲醇制丙烯(MTP)装置于2010年10月4日投料试车,并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大唐多伦50万t/a MTP项目
试车在即。

   煤制油项目运转渐入佳境  
    自2009年1月,神华百万吨级直接液化示范装置试车成功以来,经过优化改进,2010年已实现了较长周期
的连续平稳运行。到10月25日,该装置已累计生产油气产品近40万t,其中柴油23万t、石脑油11.5万t、
液化气4.4万t,全年计划生产油气产品50万t;内蒙古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经
过不断优化工艺、改进完善装置,自6月26日起达到满负荷运行生产;山西潞安集团通过集成优化,实现了16
万t/a煤基合成油与30万t/a尿素产品多联产技术集成;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在陕西神木
建设的50万t/a煤焦油轻质化装置已于4月12日顺利投产。

    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DMTO工业技术的基础上,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Ⅱ)工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成功实现甲醇转化和C4+转化制烯烃系统耦合,进一步提高低碳烯烃的产率,并于2010年6月26日通过了中国
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华东理工大学自主开发的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在成功
进行30t/a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组织实施1000t/a规模中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
术已经推广到国内15家企业,共计40台气化炉,航天炉除了两套已投产的装置运行外,还有约10个项目、16
套气化炉即将运行。两种气化炉均单炉能力不断提高、运行压力不断上升,未来将更加适应大型化、国产化的发
展需要。

产业健康发展还需技术支撑
    煤化工品种少,后续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煤化工出现投资热潮,但是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甲醇、二甲醚、煤制油和烯烃等项目上,造成了国
内煤化工项目一哄而上的局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使部分子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此外,煤化工技术及
后续应用技术不够完善,部分子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下游需求。

   引进成本太高,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煤化工技术依靠引进,但引进成本太高,企业难
以承受。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是发展煤
化工产业的根本途径。

   国内技术产业化慢,缺少工程化成果
    近几年,我国在煤气化、煤液化、煤化工联产和碳一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形成了一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正在建设一批新一代煤化工大型项目。但是,一些前景看好的自主知
识产权的技术都缺少大型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或者对煤种要求严格,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难以满足大
型煤化工项目发展的需要。

   煤化工行业装备亟待国产化
    目前,虽然我国煤气化炉、甲醇合成塔等装备已取得国产化攻关的重大突破,但随着生产规模日益大型化,
对反应塔、换热器、压缩机等主要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装备在大型化、过程控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仍有一定差距。进行关键设备的研制攻关,开发煤化工国产化设备,不仅关系到降低煤化工项目的投资,降低
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还关系到能否将煤化工关键技术及装备供应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真正确保能源安全。
开展煤化工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1规范运作和技术创新是主攻方向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以部分石油替代为重点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
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煤化工产业按照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建设规模化煤化工产业集团,坚持控制产能
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加快传统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推
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实现煤炭的合理有序开发。

   要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等工业
化示范项目的运行,煤制天然气顺利投产,并适时总结投产项目运行经验,做好统一规划,在业内有步骤地推广
应用。依托煤化工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煤化工装备国产化和成套化研究,形成大型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现
代煤化工产品装置设备成套能力。继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主链,加快醋酸—醋酐及乙酰化学品体系、草酸酯
及碳酸二甲醋类体系、甲醇蛋白、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等技术开发,不断突破煤气化、净化、煤转化及煤化工系
统催化剂关键技术,以弥补和替代部分石油化工产品。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