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紧价扬” 难掩烧碱产能过剩危机
□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 张培超
关键词 扩能 出口 限电 成本
2010年市场运行特点
1.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
截至11月份,我国烧碱产能净增加411万t/a,减去已淘汰、退出的能力,总产能达3087万t/a。而2009
年底预计2010年新增烧碱产能597万t/a以上,实际投产只占计划能力的69%。
同时,2010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内蒙、山东、浙江等地,且均为大型离子膜法装置,其中西北地区烧碱产
能所占比例上升较快,约有5%的增幅。但从全国整体布局来看,仍保留了传统框架结构,华北、华东地区产能所
占份额依然较大;退出产能方面,1~11月退出产能共计139万t/a,隔膜法烧碱在总产能中的比重降至20%,与
2009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2.企业开工负荷偏低,产量增长缓慢
随着国内新增产能的释放,产量也相应增加,但与往年相比,2010年有效开工率较低。尤其是从第二季度开
始,国内烧碱月度产量几乎都呈下滑走势。截至11月份我国烧碱总产量为1900万t,装置平均开工率仅为62%。
近两年,国内外市场均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需求领域生产经营出现下滑,直接导致全球烧碱行业面
对严重的供过于求现状。虽然2010年国内主要下游行业运行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各产品产量同比出现不同
程度增长,但与充沛的烧碱供应量相比,下游行业需求增长速度仍显缓慢,对烧碱价格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详
见表1)。此外,自三季度开始,因各地加大了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下游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外需不振,对外贸易震荡
2010年1~10月份,我国液碱出口量与2009年相比呈增长态势,但前5个月单月出口量均低于去年,自6
月份开始同比才出现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国液碱出口价格较低,企业货源多以国内消化为主;下半年受国内、外
液碱价格持续上涨拉动,企业增强了货源出口意向,致使后期我国液碱出口一直呈增长的形势。另一方面,因自
5月开始,东北亚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液碱生产企业装置开工不稳定,不能满足当地需求,因而加大了对我
国液碱的采购量,见图1。
4.政策调控力度增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各地不断加大落实的节能减排相关限产政策对氯
碱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在下半年开始逐渐体现,目前国内烧碱装置整体开工率仅在60%~70%。整体来看,虽然开工
状况不佳造成的市场货源短缺使烧碱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然而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加之
企业开工率偏低导致的综合成本上升,使得产品价格上涨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益。
表1 2010年1~11月我国烧碱主要下游行业产量统计 万t
产 品 产量 同比/%
纸浆(原生浆及废纸浆) 2035.9 11.2
合成洗涤剂 660.4 3.0
氧化铝 2649.1 24.8
粘胶纤维 171.5 9.2
2011年影响因素分析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氯碱行业表现出了一定的复苏势头。除了产品价格同比2009年明显上升外,主要产
品如烧碱、聚氯乙烯等产量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相比危机时期有所增强。展望2011
年,烧碱行业将面临更多影响因素。
1.新增产能
虽然目前国内烧碱产能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明显,但扩产的步伐并未停止。据统计,2011年我国计划建设的
烧碱产能在800万t/a以上,预计新增产能在400万t/a以上。这些装置一旦在市场显著回暖之时快速释放,必
然打破市场供求平衡,使供过于求的形势加剧,企业打价格战的可能性大增。
2.成本因素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回暖,2011年我国烧碱市场价格的起始点要比2010年有显著提升,企业营利状况
将有所好转。但由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未变,市场价格难有快速的提升。而考虑到成本因素的支撑,烧碱价格下
跌的底线也在不断抬高。
3.出口市场
2010年国外下游需求开始恢复,我国烧碱出口量较2009年有所增长。以澳大利亚为主的大洋洲地区,以牙
买加、苏里南、巴西等为主的中南美洲地区,烧碱进口量均超过300万t,预计随着氧化铝需求的恢复,其进口
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西欧、加拿大、美国西部等地区,因烧碱生产竞争力下降,较多的老旧电解装置关闭,其烧
碱净进口量也会继续增加,这将对我国出口市场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4.下游需求
庞大的烧碱产能的消化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下游产业作为支撑。2011年全球经济仍未摆脱金融危机后期的影
响,市场整体恢复缓慢。
5.产业政策
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将是2011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在此政策背景下,通过兼并重组、淘
汰落后产能,烧碱行业向规模化扩展的步伐将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