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2011再启程 从精彩迈向成熟?
本刊记者 李舜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进民退 迈向成熟
2010 精彩收官
1. 供需两旺 或将进入“平衡”时代
在两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中,碳纤维产业未能幸免。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全球碳纤
维市场也快速回暖。生产逐步向低成本迈进,下游需求快速增长,预计供过于求的格局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得以
平衡。
2. 国家战略 新兴产业正逢好时机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新材
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位列其中。《决定》中明确指出,今后要大力“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
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地位与发展方向
给予了明确。此外,碳纤维作为新材料,同时还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因此,今后这一
领域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
3. 地方推动 研发、生产亮点频现
在宏观政策频现利好的背景之下,不少地方看到了碳纤维产业背后的巨大商机,纷纷在当地规划兴建碳纤
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区。
吉林市依靠发展碳纤维产业的先天优势,顺利拿下“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化基地”的金字招牌,该基地制订
了“三步走”规划,欲打造首个涵盖原丝、碳丝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应用的中国“碳谷”。在这个颇具象征意义
的事件带动下,镇江丹阳、内蒙古包头、辽宁抚顺、江苏连云港等地也陆续成立了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为主的
产业基地,一时间以“新材料”为名的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研发方面,由哈尔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的聚合工艺研究通过了
专家鉴定,进一步突破了制约碳纤维生产的瓶颈问题。
下游制品方面,2010年以广东东莞、福建厦门、山东威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发展态势更趋强化。除传
统的体育休闲用品之外,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国内首艘高强碳纤维艇于年初在北船重工研制成功;国内首架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轻型运动飞机11月下线;中科院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动车CAS-CFEV在11
月首次亮相;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自行车公司生产的自行车架顺利通过TUV欧盟标准测试认证;哈尔滨玻璃
钢研究院研制成功碳复合材料遮光罩,并成功应用于空间遥感相机……
2011 迈向成熟?
1. 政策转向 “十二五”以“用”为先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为支持国产碳纤维尽快实现产业化,对部分项目给予了国债支持,极大地推动
了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进程。针对目前碳纤维生产项目遍地开花、国有和民营资本不断介入的新形势,“十二五”
期间的国债项目支持重点将从纤维生产转向应用开发。通过引导下游产业发展,使得产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 国进民退 竞争态势趋明朗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碳纤维发展热潮,不少国有和民营企业纷纷投资介入这一领域。由于产业技术密集、
投资门槛高、市场开发还很不成熟,即便拥有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但近几年大多数企业仍都处于“水中望月”
的发展阶段,持续亏损导致资金链条紧绷。为继续支撑下去,业内部分大企业一方面靠母公司或者其他业务“输
血”,另一方面将碳纤维做成下游复合材料以打开市场。
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中国钢铁、中国建材、中国恒天、首钢国际等大型央企都已经或
者正计划“大手笔”介入,似乎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正在上演。总的来说,国有大型企业参与高性能纤维发
展的动力不足,但其后发优势不容小视;民营中小型企业积极性高、进入快,但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做大做强。
因此,预计今后几年,碳纤维行业的竞争态势将更趋明朗。
3. 消费升级 材料突破是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纤维本身还是下游制品进出口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碳纤维、碳布等原
材料的进口价格一般为国内出口价格的2倍,数量上的差距就更为明显,目前国内市场依然主要依赖进口产品。
在消费结构方面,我国碳纤维产品应用于体育休闲用品,如高尔夫球杆、网球拍等的比例超过80%,而美国体育
休闲用品的应用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45%已逐渐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一般工业领域的用量则逐年上
升;欧洲、日本的消费结构变化同样如此,从图1不难看出日本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是历经了长期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周边及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
国大陆,带动了我国纤维增强树脂产业的发展,碳纤维用量快速增加。但由于产品价位较高,国内市场不大,
故一直以出口为主。随着市场饱和以及人工成本的提高,其发展潜力已经非常有限。预计未来风机叶片、输电
线缆、刹车片、热场材料、石油深井抽油杆、民用汽车零部件等一般工业领域的用量将快速上升,但从目前的
发展及推广速度来看,与预期相差甚远,材料的高成本似乎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碳纤维产业要想实现
大发展,材料本身的突破及低成本化是当务之急。
4. 上下结合 国外公司做表率
2009年末,德国宝马集团(BMW)和碳纤维制造商西格里集团(SGL)决定合资兴建一个碳纤维制造厂,为
前者的全电动汽车生产碳纤维。此举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兴建一个碳纤维工厂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缺乏技术积累和强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新建和扩产都难以
迅速响应突然增加的市场需求,而下游用户也不情愿在获得稳定货源保证之前开始使用碳纤维。从这一角度来
看,BMW和SGL的合作就具有了十足的示范意义,这既保证了BMW的材料供应,SGL的用户也得以稳定。
结 语
历经了2009年的艰难和2010年的回升向好,碳纤维产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再度启程,无论是从宏观
还是微观角度来审视,2011年的碳纤维产业正孕育着新的变化。产业能否从初期的投资冲动逐渐走向成熟,还
有很多难关需闯,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