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低碳经济带来发展新机遇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 前秘书长) 张杰
关键词:快速扩能 布局形成 低碳经济
原料:扩能快速 产需矛盾缩小
2009年,随着中石化-利安得合资的28万t/a世界级环氧丙烷(PO)工厂建成投产,我国PO产能进一步扩大
到156.5万t/a。2010年,随着新建产能的释放,预计我国PO产量将达到120万t,供需缺口进一步缩小。目前
我国聚醚多元醇(PPG)产能已达217万t/a,年需求量132.6万t。未来几年,我国还将迎来一轮新的扩产高潮。
预计到2011年,PPG产能将达到260万t/a,而国内市场需求约为145.7万t。
2000~2009年,我国纯MDI和聚合MDI消费量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纯MDI和聚合MDI消费量
分别从2000年的6万t和10万t上涨到2009年的33万t和63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2.14%和23.9%。截
至2010年底,烟台万华在国内的MDI产能已达80万t/a,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MDI供应商,而我国MDI总产能
也达到了139万t/a。预计到2015年,随着几套大型MDI装置的陆续投产,我国MDI产能将达到225万t/a。
2010年,我国TDI产能为44万t/a,产量35.3万t,消费量47.8万t,供需缺口12.5万t。随着上海Bayer
公司25万t/a、沧州大化10万t/a等一系列新建/扩建装置的陆续投产,到2015年,预计我国TDI产能为84万
t/a,产量将达到65万t,产销量将基本达到平衡。
产品:高性能材料迅速成长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玩具、纺织、家具、合成革、鞋等出口型行业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曾
一度处于低位运行态势。2008年我国聚氨酯产品的消费量约为486万t,年均增长率降至6.9%。但在国家4万亿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政策利好的拉动下,2009年中期,为汽车、家电配套的聚氨酯模塑泡沫、硬泡、机械的产值
利润有了较大提高。2009我国聚氨酯产品消耗542万t,同比增长约11.4%,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得益于
高性能聚氨酯材料在交通运输、建筑家居、休闲娱乐、体育运动、PU薄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聚氨酯产品消
费量由2007年的455.2万t增加到2010年的599.4万t,年均增长7.2%(见表1)。其中,聚氨酯软泡、硬泡、
防水及铺装材料、氨纶的增长尤为迅速。
表1 2007~2010年我国聚氨酯(含溶剂)产品消费情况 万t
消费结构 2007 2008 2009 2010 年均增长/%
软泡 75.5 93.0 105.0 127.0 13.8
硬泡 81.4 94.0 104.8 115.0 9.0
CPU 7.3 6.6 7.5 9.4 6.7
TPU 12.7 7.4 8.2 10.5 -4.8
防水及铺装材 13.2 14.5 15.8 18.4 8.8
氨纶 19.1 18.5 22.8 26.3 8.4
鞋底原液 25.9 26.5 29.8 33.4 6.6
合成革浆料 114.1 117.9 127.6 132.0 3.8
涂料 80.0 82.0 90.0 95.0 4.4
胶黏剂/密封剂 25.9 26.3 30.6 32.4 5.7
合 计 455.2 486.7 542.1 599.4 7.2
分布: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我国聚氨酯工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烟
台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包括津冀鲁辽)是目前国内聚氨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已成为我国两大原材料产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聚氨酯原材料产业带的形成,将辐射并带动东北地区聚氨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以
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我国聚氨酯产品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已经成为聚氨酯下游产品开发应用最发达的地
区。随着甘肃聚银TDI 装置进一步扩大以及山西TDI、PTMEG以及大型PO装置的建成投产,必将带动我国西北地
区聚氨酯生产与应用的发展。此外,随着BASF公司40万t/a MDI装置的投产,将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聚氨
酯产业带,带动西南地区聚氨酯产业的应用与发展。
挑战:竞争激烈 关注安全环境问题
我国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但仍然面临着人民币升值、CPI增长和通胀等多重压力。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使大量资本投入到极具发展前景的聚氨酯行业,从而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此外,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安全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聚氨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引起业界和公众的广
泛关注。针对温室效应物质的替代技术、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安全防火低烟的保温材料、溶剂型聚氨酯树脂
等现存的问题,聚氨酯材料均可提供满足环保安全要求的解决方案。在加强行业企业自律、技术进步的同时,呼
吁出台相应的安全健康标准,呼吁加强政府监管,维护聚氨酯产业健康发展。
未来:低碳经济带来新机遇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未来GDP年增长率仍将维持在10%左右;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15年,
我国城镇人口将增加3.5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与聚氨酯相关的基础设施、家居
建材、交通运输等领域需求的持续增长。再加上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轻量化,太阳能、风能等新
兴产业的崛起,预计未来我国聚氨酯产品的需求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
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这将为聚氨酯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建筑领域消
耗了全球范围内逾40%的能源,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而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单位建筑面积采
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而每使用1t聚氨酯保温材料,在建筑物的平均寿命期间,可减少CO2排放量约为0.755t,
节省35.665t标准煤、27.1m3天然气、29.13度电。在交通运输行业,每使用1kg聚氨酯材料,将在汽车的整个
寿命期间减少6~12kg CO2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将极大地促进聚氨酯在保温、节能减排相关领域的应用。
方向: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技术创新
未来聚氨酯行业应紧紧围绕低碳经济和生态化进程,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向精、特、新、细发展,提高国际
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增加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聚氨酯产业比重;进一步开发新型原材料,提高产
品质量,千方百计控制成本,重视价格和技术,发展聚氨酯的高端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十二五”期间聚氨酯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将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点突破异氰酸酯生产过程中氯源的循环利用技术,该项目已列入国家“863”计划;
②10万t/a 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HPPO)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工程;
③单套装置能力10万吨级以上的TDI成套技术;
④万吨级脂肪族异氰酸酯(ADI)成套技术;
⑤重点发展万吨级水性聚氨酯成套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
⑥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可生物降解原料生产聚氨酯技术;
⑦加快实施千吨级熔纺氨纶切片成套产业化技术;
⑧聚脲弹性体在国家重大工程上的应用技术开发;
⑨重点发展聚氨酯用泡沫稳定剂、发泡剂、阻燃剂等关键助剂类产品;
⑩实现聚氨酯车用轮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