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无机盐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8期 发行日期:2011-03-01
作者:王佩琳
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无机盐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王佩琳
    近年来无机盐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精细和无机材料为无机盐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已经形
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我国无机盐行业要面对种
种新考验。如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及对“两高一资”型产品的产业政策给基础无机盐如黄磷、重铬酸钠、氰化钠、
硫化碱、氧化铅等发展带来压力,因此,如何解决好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将影响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近
年国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扬,工人工资水平不断调整,基础无机盐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受终端用户制约,
下游产品价格难以实现平衡调整,一些中小型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由于下游产品工艺变化,使初始产品市场发生
变化,如湿法磷酸替代热法酸使黄磷消费量降低,禁磷和限磷使洗涤剂用三聚磷酸钠消费量走低,碳酸钡、碳酸
锶受市场的变化影响消费量减少,必须重新评估这些产品的市场走向。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
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另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使我国越来越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
    在这些新的形势下,“十二五”期间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加
强政府对无机盐工业的宏观调控,对推动无机盐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无机盐行业要做到结构比较合理,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为由大变强奠
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成10~15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百名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
技术改造,推广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细无机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型
高技术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有所增强。
    ⑵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进一步集中,形成一批与市场联系紧密、具有不同特色的产
业园区;发挥区域优势, 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无机盐企业集团,培育一批著名品牌的龙头
企业,培育一批销售过百亿的大型骨干企业。
    ⑶节能减排全面推进  到2015年全行业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其中黄磷单位产品综合能
耗要降至2.6t标煤以下,尾气综合利用率大于90%,磷渣综合利用率大于95%;铬盐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平均降到
1.5t标煤以下,单位产品含Cr6+渣排放量降至0.8t以下,当年产生的Cr6+渣实现100%综合利用或无毒化处置,
达到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清洁生产标准,彻底完成历史遗留的铬渣无毒化处置或综合利用,全面开展污染土壤
的无毒化治理工作。
    ⑷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充分利用高技术发展功能化、系列化、精细化产品,争取到2015年高端产品增加值
占全行业的比例提高到45%左右。要严格控制基础和大宗产品新增产能扩张,特别是列入“双高产品”名录的大
宗通用产品如氰化钠、重铬酸钠、黄磷、碳酸锶等,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强化许可证管理,加强监管。依托市场
进行规模、品种、原料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结构性调整,由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品
出口骨干企业。

2.政策、措施和建议
    (1)严格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各项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国家对无机盐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尤其对黄磷、铬盐、氰化物等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
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如《黄磷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黄磷行业准入条件》(2009年1月1日实
施),《铬化物行业生产建设许可管理办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0年版)》等,这些无疑对行业持续、
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认真执行、严格监管是关键。建议继续增加氰化物、硅酸钠、碳酸钡、碳酸锶、
硫化碱、三聚磷酸钠、二硫化碳等行业准入条件,以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行业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
级。
   (2)对于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建议国家对“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项目、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污染物处置和综合利用
项目、环境友好工艺项目及现有生产企业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环保、出口及用电电价等实行差别政策,并对
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制定鼓励企业采用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优惠政策;对于《环境经
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中的“双高”产品、重污染工艺,建议工商、土地、质量、安全、环保生产等部门严格其
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细分无机盐产品海关代码、调整海关关税税率,重点扶植精细、高纯、高
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无机盐产品出口。
   (3)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经济发展调研、行业统计调查、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活动,
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关链接
    我国无机盐行业现状:成就显著,不足尚存
    1.产业集中度提高,行业总体竞争力提升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资源产业是无机盐行业发展的特点,青海、新疆已形成我国钾肥最大的生产基地,云、
贵、川、鄂等磷资源大省,充分利用磷、矿、电一体化的优势,已发展成为磷化工大省。钡锶盐、无水硫酸钠、
硫化碱、氰化物、硅化物、二硫化碳等行业经过不断整合,产业集中度提高,大大提升了行业竞争力。其中14
家基础铬盐(重铬酸钠)生产企业,平均产能已增至2.6万t/a;江苏、四川生产的无水硫酸钠产能占全国总产
能80%以上,南风集团、四川川眉产能占全国总产能45%左右;青海盐湖集团氯化钾产能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
以上,国投新疆罗布泊钾肥有限责任公司资源性硫酸钾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95%左右,重庆昌元锰酸钾产能和产
量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产能大于5万t/a的7家白炭黑企业占全国总产能的59%以上;氰化钠前3家企业(安
庆曙光、河北诚信、营口三征)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83%以上;饲料磷酸盐前三企业(龙蟒、川恒、新龙)产能
占全国产能的60%以上;二硫化碳前二企业(上海百金化和辽阳瑞兴)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48.0%;焦作多氟多
无机氟化物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
    2.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近年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具有原料优势的西部地区无机盐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链不断向下
游延伸,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发展,如贵州省开阳县充分利用当地中小磷化企业逐步形成的“磷
业金三角”及“磷化工产业带”,把宏福集团和开磷集团等大型企业作为主体,加快推进矿、肥、磷化工一体化
园区式建设,成为中国的“绿色磷都”。河北井陉、江西永丰、浙江建德、广东连州等碳酸钙生产集中的地区则
形成了中国的“钙镁之乡”。
    另外,近十年来我国无机盐工业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涌现,一些
自主开发技术超过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无机盐生产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小,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成效
显著。
    3.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尚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无机盐发展存在着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问题,如磷
矿、钡矿(毒重石、重晶石)、天青石等在资源开采、加工利用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一是不同品位矿价位
差距不大,导致可用低品位矿的企业也用高品位,没有做到优矿优用和低品位矿富集利用,造成资源利用中的二
次浪费;二是伴生资源回收和利用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三是加工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治理不完善,直接危害
生态环境。
    ⑵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内无机盐产业已形成“矿石-基础产品-下游产品”产业链,但三大环节还
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基础产品/大宗产品产能大、总量大、品种多,但精细化率不高,产业链较短,尚未达
到合理的梯级配置,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中低品位矿石加工利用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精
细无机化工深加工技术等“瓶颈”有待进一步打破;高端产品实现的增加值在无机化工产业中的比例低,行业大
而不强,竞争力弱。
    ⑶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以磷化工为例,黄磷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目前
尾气利用仅占总量的1/3左右,已利用的很大部分还仅仅作燃料使用;磷渣中大量高位热能未能得到利用,黄磷
生产耗能还较高;磷石膏的处理利用还很不普遍,多数企业仍未找到合适的利用途径,大量堆存。
    ⑷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新产品、
新技术开发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人才短缺,目
前行业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很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更少。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