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反倾销案件的回顾与思考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刘志光
案件回顾 甲醇反倾销案是由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
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于2009年5月4日提出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于2009年6月24日正式公告立案,决定对原产于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
新西兰的进口甲醇进行立案调查。
商务部于2010年10月25日发布初裁公告,初步认定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进口甲醇存
在倾销,中国国内甲醇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原产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
甲醇不存在倾销。根据《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调查机关终止了对原产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甲
醇的反倾销调查。
2010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10年第91号发布,初步裁定后,调查机关继续对原产于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被调查产品的倾销和倾销幅度、中国国内产业受到的损害和损害程度以及倾销和
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调查
机关做出最终裁定,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甲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倾销幅度9.1%,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纳闽岛
甲醇公司倾销幅度9.1%,梅赛尼斯新西兰有限责任公司倾销幅度8.9%。
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期限为自2010年12月24日起的五年。鉴于该案的特殊情况,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同意,暂不对被调查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实施时间视情另行公告。
笔者认为甲醇反倾销案的结局对国内甲醇行业的影响有限,对外关系、能源安全以及国内资源利用方式等方
面的考虑,左右了甲醇反倾销案的最终裁决结果。
产能过剩 进口大增 金融危机 三大因素损害甲醇产业
(1)行业发展过热,大量产能集中投产,装置开工率大幅降低
2006~2010年,国内甲醇产能增长了2357万t/a,年均增长率达30%。而国内装置开工率则由2006年和2007
年的60%以上,大幅降低到44%左右。预计到2015年前,国内还有近1800万t/a的甲醇产能建成,届时国内甲
醇产能将达到5400万t/a,甲醇产能大量过剩的局面仍将持续。2006~2010年我国甲醇生产情况见表1。
(2)进口量增长迅猛,给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近年来,我国甲醇市场消费大幅增长,2006~2010年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22.1%。但由于2009年之前,
进口甲醇市场份额较低,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到2009年和2010年,进口甲醇猛增到500万t以上,在国内市
场所占份额接近三成,严重冲击了国内甲醇行业,也是造成开工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2006~2010年我国甲醇
消费情况见表2。
(3)进口国家分布较为集中
2006~2009年,由沙特阿拉伯、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和马拉西亚等四个国家进口的甲醇,占国内甲醇总进口
量的50%左右,分布较为集中。但2010年国内甲醇进口有较大的变化,伊朗成为国内甲醇最大的进口国,进口量
达215万t,占当年国内总进口量的41.4%。2006~2010年我国从沙特阿拉伯、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等四个国家进口的甲醇统计见表3。
(4)金融危机是损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甲醇市场价格的波动不仅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也与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的供应状况及价格走向有着
密切的关联。
2008年底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内外甲醇的市场需求,使得甲醇价格大降近120美元/t(近
1000元/t)。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幅降低,使得大量国外甲醇涌向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同时国内能源价格的坚挺,
使得甲醇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此造成众多企业停产。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好转,加上节能减排等原因,到2010
年甲醇价格已经回升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但后市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变数。2006~2010年甲醇价格走势见表4。
综上所述,国内产能大量过剩、进口量大幅增长以及世界金融危机是损害我国甲醇行业的主要原因。值得关
注的是目前国内部分沿海地区正在建设多套甲醇制烯烃装置,其原料甲醇来源均设想来自国外,假设建成4套60
万t/a甲醇制烯烃装置,其原料甲醇进口量每年将达到720万t,届时国内甲醇供求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国内
甲醇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表1 2006~2010年我国甲醇生产情况 万t/a
项 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国内产能 1243 1700 2400 2800 3600
国内甲醇产量/万t 847.9 1076.4 1126.0 1247.3 1574.0
开工率/% 68.2 63.3 46.9 44.5 43.7
表2 2006~2010年我国甲醇消费情况 万t
项 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国内甲醇表观消费量 941.6 1104.6 1232.6 1775.6 2092.9
进口量 112.7 84.2 143.3 528.8 518.9
进口量占消费量比例/% 12.0 7.6 11.6 29.8 24.8
表3 2006~2010年四国甲醇进口情况 万t
项 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四国进口量 45.9 41.7 79.5 262.9 122.5
四国进口量占国内进口量比例/% 40.7 49.5 55.5 49.7 23.6
四国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例/% 4.9 3.8 6.4 14.8 5.9
注:四国是指沙特阿拉伯、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和马拉西亚。
表4 2006~2010年甲醇价格走势 美元/t
项 目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甲醇平均进口价格 269.59 308.23 362.71 215.53 290.17
四国甲醇进口价格 271.48 291.37 332.60 208.92 294.88
国内甲醇市场价格/元·t-1 2616 2599 2973 1983 2670
注:2010年前数据来自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参数与数据》,2010年由CICCC统计
与化肥行业关联性不密切
目前,我国合成氨生产能力约为5200万t/a,其中大氮肥(30万t/a以上)占30%,中氮肥(15万~30万
t/a)占24.9%,中小氮肥(8万~15万t/a)占29.8%,小氮肥(8万t/a以下)占16.3%。联醇生产主要存在于
中小氮肥企业中,即几乎50%的氮肥生产与联醇没有相关联系。
在联醇生产中,合成氨和甲醇的比例是可以调整的,醇氨比可在1∶20到1∶1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甲醇效
益好的时期,最高可以生产50%的甲醇和50%的合成氨,甲醇价格低的时期,可以生产很少量的甲醇,多产合成
氨。从生产工艺角度看,合成氨和联醇的关联度不高。
另外,从我国氮肥行业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 2007~2010年氮肥(折含N,100%)产量分别为4215万t、
4331万t、4688万t和4521万t,生产基本正常,没有受到联醇生产的影响,氮肥行业在生产方面与联醇的关
联度不是很密切。
国内外产品质量分析
目前甲醇质量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GB338-2004)、IMPCA(国际甲醇生产者与采购者协会)、ASTM(美国实
验与材料协会)等。国内甲醇生产是以国家标准GB338-2004为指导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色度、密度、沸程、
高锰酸钾试验、水混溶性试验、水的质量分数、酸的质量分数、碱的质量分数、羰基化合物含量、蒸发残渣质量
分数、硫酸洗涤实验和乙醇的质量分数(没有规定具体数值,用户商议)。
IMPCA标准除了含有上述指标外,还包括甲醇含量、乙醇含量、氯化物、总铁离子、碳化物、硫含量指标。
ASTM标准除了增加甲醇含量、碳化物指标外,其余指标与国家标准相同。
从各个指标的严格程度来看,IMPCA标准规定了乙醇、氯化物、总铁离子和硫含量指标,其余两个标准没有
规定,规定较为严格;ASTM除了没有规定乙醇、氯化物、总铁离子和硫含量指标外,其他指标规定最为宽松;国
家标准GB338-2004(优等品)没有规定甲醇含量、乙醇含量、氯化物、总铁离子、碳化物、硫含量指标,但在水
份、羰基化合物含量、酸度、沸程、不挥发化合物指标上高于其他两个标准,其余指标也优于或等于其他两个标
准。也就是说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指标均优于或等于IMPCA和ASTM标准。
从可替代性来看,如果甲醇用于生产甲醛、MTBE、二甲醚、甲胺、甲烷氯化物等产品或直接用于燃料用途,
三个标准是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的。如用于生产醋酸、少量精细化工产品等对于乙醇、氯化物、总铁离子有要求的
产品,国内部分企业根据客户要求,也生产羰基合成醋酸等级甲醇和用于精细化工等级的甲醇。另外,国内的大
型甲醇装置都可以生产符合IMPCA标准的甲醇产品,因此,国内外甲醇产品是可以相互替代。
国内外甲醇的竞争力差距大
1.生产规模
国外甲醇主要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中东、中南美地区依托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建设了大量
甲醇装置,其中中东地区单套规模在80万t/a以上的装置达10套,中南美地区为9套,最大的单套装置规模达
到180万t/a,而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甲醇装置规模为60万t/a,最大的煤制甲醇装置规模为60万t/a,最大的焦
炉气甲醇装置规模为30万t/a。装置规模的大型化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投资和生产成本,从生产规模角度来看,我
国甲醇装置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2.原料路线和工艺技术
国外甲醇95%以上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而我国甲醇生产的主要原料为煤炭、天然气和焦炉气,分别占
总生产能力的70%、20%和10%,随着近两年多套大型煤制甲醇装置的投产,煤制甲醇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天然气甲醇受产业政策的制约,不会有较大的发展,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天然气甲醇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短、占地少、投资小、装置规模易于大型化、属于清洁生产工艺,三废排放
少;而煤制甲醇工艺流程长且复杂,煤气化炉台数多、占地大,操作管理复杂、投资巨大,大量的煤渣和CO2排
放造成很大的环保压力。
甲醇生产原料路线和工艺技术的选择是由建设地点的资源、价格等情况所决定的,如果仅仅从工艺技术角度
出发进行比较,天然气甲醇生产要优于煤制甲醇。
3.物耗和能耗
天然气甲醇的能耗较低,国外大型天然气甲醇装置吨甲醇综合能耗在29~35GJ,国内天然气甲醇装置吨甲醇
综合能耗普遍在36~40GJ,少数装置在33GJ左右,焦炉气甲醇吨产品综合能耗为44~48GJ,总体看来国内天然
气甲醇与国际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国内煤制甲醇吨产品综合能耗为48~60GJ甲醇,大型甲醇装置的能耗较
低,联醇的能耗较高。国内外吨甲醇产品物耗和能耗对比见表5。
4.生产成本
中国甲醇市场消费量大,目前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而华东地区约占国内总量的45%左右,已经成为国
内外甲醇的主要目标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以华东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为目标市场,国内外甲醇目标市场
成本对比见表6。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以华东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为目标市场,中东、中南美甲醇拥有明显的成本
竞争优势,国内只有海南地区的甲醇成本与其相当,其余甲醇成本比国外高近1000元/t,竞争力较差。除了生
产成本本身较高的因素外,运输费用也是影响目标市场甲醇成本的关键因素。
表5 国内外吨甲醇产品物耗和能耗对比 m3
项目 国外天然气 国内天然气 国内煤甲醇 国内焦炉气甲醇
原料消耗 780~900 900~1150 1.56~1.70t 2200~2350
能耗/ GJ 29~35 33~40 46~48 44~48
表6 目标市场甲醇成本对比 元/t
项目 规模/万·t-1 原料价格 生产成本 运费① 目标市场成本
国外天然气甲醇
中东、中南美地区 82.5 1美元/MMBTU 587 400② 987
国内天然气甲醇
西南地区(四川) 40.0 1.505元/m3 1860 350 2210
西北地区(青海) 30.0 1.29元/m3 1640 350 1990
海南地区 60.0 0.41元/m3 850 150 1000
新疆地区 20.0 1.215元/m3 1645 600 2245
国内煤甲醇
华中地区(河南) 50.0 500元/t 2020 150 2170
华北地区(内蒙) 60.0 350元/t 1600 300 1900
华东地区(山东) 24.0 650元/t 1970 100 2070
国内焦炉气甲醇
华北地区(山西) 20.0 0.45元/m3 1690 180 1870
注:①运输费用为估算数据;②含运费、保险费、关税、增值税率、仓储费等。
行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1)预计今后一段时期,甲醇产能大量过剩的局面仍将持续,解决问题的关键将寄托于甲醇制烯烃、甲醇
燃料、甲醇制油等方面。
(2)甲醇及下游行业的布局已经开始向中、西部等资源产地转移,国内甲醇消费市场格局也将发生较大的
变化,东部地区的甲醇产能由于原料价格高,竞争力逐步下降。
(3)由于国内天然气稀缺,加之价格不断上涨,天然气甲醇的生存越来越困难,现有企业应尽早考虑改变
原料路线,提高竞争力。
(4)以国外甲醇为原料,采用甲醇制烯烃技术生产石化产品,投资少、技术成熟,将会成为甲醇行业的发
展趋势之一。
(5)目前国内甲醇产能大量过剩,再加上进口甲醇的冲击,企业处境艰难。为了减轻市场压力,建议在甲
醇产能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大型甲醇制烯烃装置,减少甲醇商品量,生产国内短缺的石化产品,提高产品的附
加值和竞争能力。
(6)建议距离大中城市较近的企业,增加甲烷化装置,生产合成天然气,作为城市调峰气源。如北方地区
冬季可以生产天然气,其他季节生产甲醇,增加的投资不大,但可以达到提高装置开工率,减轻甲醇销售压力,
缓解清洁能源供应短缺的效果。
(7)部分地区(如新疆)的装置,由于本地基本没有甲醇市场,长距离运输液体化工产品难度很大,运费
高且存在安全问题,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以甲醇为原料生产油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产品销售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