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二五”有机硅行业大有可为
2011年36期 发行日期:2011-09-14
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345

“十二五”有机硅行业大有可为
□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

  进入21世纪,美国阿波罗-迈图收购了通用电气的有机硅业务,中国蓝星收购了罗地亚的有机硅,形成了新
的五大公司即美国道康宁、迈图、德国瓦克、日本信越和中国蓝星,这五大公司占全球有机硅总产能70%以上。
2010年全球有机硅产能达到430万t/a,其中中国170万t/a,占全球的39.5%。2010年全球产量为320万t,
增长主要源自中国。
  随着建筑、电子电气、汽车、日化和纺织等工业的发展,我国有机硅产品的消费量长期快速增长。2010年,
我国有机硅(折100%硅氧烷)产能85万t/a,产量约45万t;硅氧烷消费量达55.5万t,总市值超过200亿元,
10年间增加了8倍多,年均增长率高达23.4%,远高于全球平均或其他国家和地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
国有机硅消费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8%左右,2015年硅氧烷表观消费量约130万t,折合有机硅单体约260万t。
中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造成了有机硅消费结构与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有很大差别,其它国家和地区
硅油占有较大比例,中国则以硅橡胶为主。中国市场上硅橡胶主要用于建筑、电子电器、汽车、机械等行业,硅
油则主要用于纺织和日化行业。

一、国内有机硅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1热硫化(HTV)硅橡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HTV硅橡胶生胶向规模化、混炼胶向系列化方向发展,2010年生胶产能达到35万
t/a。
    国产HTV硅橡胶占据了我国大部分中低端市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办公自动化装备及汽车工业,
用量最大的领域是电子设备的按键,生产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硅橡胶复合绝缘子、避雷
器已大量用于输变电系统以及高速铁路,与瓷绝缘子、玻璃绝缘子呈三分天下之势;在电力电缆、核电站、船舶
等的控制电缆,电动机、彩电等的引出线、复印机辊筒、加热带及各种垫圈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家用电
器、厨房用具、饰品饰件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在医用制品方面,硅橡胶已成功用于多种人造器官和仿真材料,效
果十分理想。“十一五”期间,我国HTV硅橡胶消费量年均涨幅超过20%,随着上述产业的蓬勃发展,HTV硅橡胶
新用途不断开发出来,需求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有机硅品种。预计2015年我国HTV硅橡胶
需求量将超过90万t,年均涨幅约25%。
  2室温硫化(RTV)硅橡胶
  RTV硅橡胶的最大品种是建筑密封胶。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对有机硅建筑密封胶的需求量迅速扩
大。加上电子、汽车、新能源用胶及模具硅橡胶,2010年我国RTV硅橡胶总产能达到50 万t/a,消费量约40
万t。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建设的需要,建筑业对有机硅密封胶的需求仍将以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十二
五”期间,我国RTV硅橡胶需求量年均增长率约15%,2015年达到80万t。
  3硅油
  由于我国甲基单体长期供不应求,而国外主要生产商对甲基硅油等有机硅基础聚合物采取低价销售政策,国
内硅油生产单位虽然较多,但产量都不大,还需大量进口。2010年我国硅油消费量约15万t,国产量约占一半。
随着热硫化硅橡胶和室温硫化硅胶的高速发展,甲基硅油和羟基硅油的用量增长较快。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
硅油及其制品在纺织业的应用非常广泛且不可缺少,是有机硅的主要用户之一。硅油在化妆品上用量很大,但由
于国内化妆品主要为外商独资品牌,多数企业使用进口硅油,因此国产硅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非常有限。随着我
国甲基单体产量的扩大,各单体厂开始重视硅油等基础聚合物的开发和生产,各种改性硅油和卫生级硅油的品质
也在不断提高,预计“十二五”期间,硅油需求量的涨幅将略高于硅橡胶,达到22%,2015年我国硅油需求量将
达到40万t。
  4硅树脂
  硅树脂消费量在整个有机硅材料中所占比例不大,全球平均消费量约为硅氧烷总量的5%, 2010年我国硅树
脂消费量约1.6万t,占硅氧烷总量的3%。随着甲基单体的发展,甲基三氯硅烷将大量过剩,加上今后几年我国
苯基单体会有较大发展,将会推动硅树脂的生产和应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硅树脂生产和消费将以较快速
度增长,2015年需求量达到5万t,占硅氧烷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
  5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了硅烷产品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对国外市场的积极开发,出口大幅增长,使得我
国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的产销量在“十一五”期间从2005年的2.5万t快速增长到12万t,年均增长37%。随
着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技术、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在世界上的优势还将继续
扩大,预计2015年我国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产量将达到40万t,年均增幅约27%。
  6气相白炭黑
  气相法白炭黑的消费结构在我国非常不平衡,其在硅橡胶领域的用量占其总消费量的60%~70%。未来几年,
硅橡胶市场仍持续增长,故气相白炭黑在该领域的消费也将持续增长;涂料工业是气相白炭黑第二大消费领域,
占总消费量的9%左右;聚酯行业是气相白炭黑的第三大消费领域,约占6%份额。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气相
白炭黑需求量将以20%速度增长,2015年达到9万t。
    发达国家有机硅材料市场已非常成熟,其消费增长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但以中国为主的广大中等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仍处于成长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对各种有机硅材料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是未来推
动全球有机硅材料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再加上新产品、新用途的不断开发,将极大拓展有机硅材料的市场空间。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有机硅消费平均增长速度有望维持在6.0%左右,2015年全球有机硅单体需求量将超
过420万t。

二、未来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
  1传统应用领域
  建筑、汽车、电子电器、纺织、日化等行业是有机硅的传统应用领域,也是目前有机硅的最大用户,今后仍
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以汽车为例,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突
破9000万辆。汽车上多达几十个部位要用到有机硅,每辆汽车有机硅用量约1.5~3kg,再加上汽车维修市场,
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用有机硅材料约2.5万t,预计2015年将达到8万t,成为有机硅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美的追求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护肤品市场总规模高达87亿美元。而
硅油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和生理性质,成为美容和个人护理品的重要成分。目前我国日化领域消费硅油超过2
万t,约占硅油消费总量的20%,今后有机硅在该领域的增长率将会高于其他行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和印染工业国家,也是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国。由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硅油已成
为纺织、印染不可缺少的助剂。当前国际纺织印染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纤维不断涌现,有机硅在纺织印染工业
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其用量也会不断增加。
  2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机硅不但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材料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它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以新能源产业为例,2010年中国仅晶体硅电
池产量就达到8.5GW,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加上LED和风电设备,估计新能源产业消费有机硅材料约1.5万t。
目前我国光伏电池虽然产量大,但国内装机量还非常低,仅约全球总装机量的3.1%。而据报道,在即将出台的可
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中,2015年光伏发电装机总量有望达到10GW,加上出口,估计2015年我国光伏电
池产量将超过50GW,可直接拉动有机硅消费量增至5万t。
  3替代石油基产品
  生产有机硅的基础原料为二氧化硅、工业盐和煤炭,来源十分丰富。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和全球能源的
日益紧张,有机硅材料作为石油基产品(各种合成油和合成橡胶)的替代品,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空间巨大。替
代石油基产品将成为未来有机硅材料的最大增长点。
  4特种有机硅产品
  现代制造业水平提升给有机硅材料带来了新机会,如高性能LED用硅橡胶;用于特殊工况条件下,满足高端
装备制造业需求的特种有机硅单体;用于橡胶、塑料加工和改性的有机硅材料;用于医药和农药领域的有机硅中
间体;用于高档建筑防护等领域的高纯纳米硅材料等产品,随着市场的成熟,这些产品都将迎来需求的快速增长。
  5新兴市场的培养与发掘
  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有机硅消费的迅速增长,但这些国家的有机硅生产相
对落后,主要依赖进口,给我国有机硅产品的出口带来极大机遇。

三、 “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有机硅行业要合理控制甲基单体总量,提高准入门槛,限制新建单套规模10万t/a以下
的生产装置;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甲基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力发
展苯基、乙烯基、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等特种单体;加大中间体和下游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密集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产品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1有机硅单体
  ①甲基单体  2015年,甲基单体产能达到300万t/a,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进一步扩大出口比重;苯基等其
他单体总产能超过10万t/a。“十二五”期间形成3~5家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②苯基单体  重点发展二苯基二氯硅烷和甲基苯基二氯硅烷,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原材料单耗。通过技术进
步,减少生产过程中氯代联苯及其他废物的产生,开发不产生氯代联苯的新生产方法和技术,最终实现苯基单体
的无氯代联苯生产。2015年苯基单体产能达到5万t/a。
  2有机硅聚合物及后加工产品
  有机硅基础聚合物(二甲基硅油,RTV、HTV硅橡胶基础胶)的质量达到进口产品先进水平,品种系列化、多
样化,单套设备生产能力≥1万t/a。
    ①硅油、改性硅油及其后加工产品  二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甲基含氢硅油、聚醚改性硅油、氨基硅
油及其乳液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一批知名产品品牌。针对不同品种及应用领域实现产品的配套化
和系列化,硅油类产品品种总数达到500个左右。2015年硅油产品总量折合成纯硅氧烷达到25万t/a。
    ②室温硫化硅橡胶  目前我国建筑用结构胶和密封胶生产过于分散,要经过整合或自身发展,提高产能集
中度,形成7~8家产能达到5万t/a以上的骨干企业。逐步淘汰低劣品种,形成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高、中、
低系列产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加快发展具有快速固化、高粘接性能、绿色环保的脱醇型室温硫化有机硅密封胶和灌封胶,开发具有高透明、
导热、阻燃等功能性产品,以满足电子、电器、太阳能电池和LED等新兴产业的需求,引导室温硫化硅橡胶向中
高端产品方向发展。注重加成型硅橡胶、液体注射成型硅橡胶的应用技术开发,重点发展增粘、催化、硫化抑制
等技术和助剂。
   2015年室温硫化硅橡胶总产量达到90万t,其中建筑用结构胶和密封胶75万t,其它工业用胶15万t,品
种数量达到800个,形成一批知名品牌。
    ③热硫化硅橡胶
    生胶: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生胶尽量集中生产,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单机产能,稳定产品质量;加快发展苯基
硅橡胶和氟硅橡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牌号。
   混炼胶:重视交联方式的改变,重点发展加成型硫化硅橡胶,制备更纯净、无味、不需二段硫化的混炼胶。
增加品种,重点开发无卤阻燃硅橡胶、中高苯基含量苯基硅橡胶、低压变高抗撕硅橡胶、免二段硫化硅橡胶等品
种,形成针对不同领域的配套化、系列化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解决长期贮存稳定性、二段硫化黄变等技术问题。
   硅橡胶制品:大力发展硅橡胶制品加工企业,发挥小企业灵活多变的优势,紧跟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注重
以硅橡胶替代石油基合成橡胶制品的研究,扩大硅橡胶制品的应用领域。注重硅橡胶与通用橡胶的共混改性研究,
开发新材料,拓展硅橡胶的新用途。
   2015年热硫化硅橡胶生胶总产量达到75万t,品种数量达到800个。
    ④硅树脂  研究硅树脂绿色制造技术,开发一批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重点开发无溶剂型硅树脂,高透明、耐高温、防水、防紫外的LED和太阳能电池封装用硅树脂,有机硅改性
树脂,耐高温、高绝缘性的有机硅模塑料,防水、防雾、防冰有机硅涂料、硬质有机硅涂料等品种。
   2015年我国硅树脂总产量达到5万t,品种数量达到200个以上。
  3气相白炭黑
  围绕有机硅和多晶硅工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完善气相白炭黑产业化工艺技术,开发单套产能5000t/a的生
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大高端产品特别是表面修饰和处理产品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品系列化,提高产品的
附加值,扩大应用领域。2015年气相白炭黑产量达10万t(不含外资企业),品种数量达到50个。
  4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
  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建成2~3个总规模超过3万t/a、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生产的企业,实现规模化、连续化
生产。鼓励采用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连续法合成硅烷偶联剂等绿色环保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
保护。加大科研投入,实现产品的系列配套和创新开发,重点发展环保型、复合型、功能型和新官能基硅烷偶联
剂。2015年总产量达到40万t,品种数量达到100个以上。
  5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大力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十二五”末产品综合能耗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下
降10%~20%,主要产品实现清洁生产,污染排放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下降10%,达到国家要求的“三废”
处理和排放标准。
   结合有机硅工业的实际,围绕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着力发展硅产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十二
五”期间,重点发展甲基三氯硅烷、一甲基二氯硅烷、四氯硅烷、低沸物、高沸物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
用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技
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能量消耗,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促进有机硅产业可持续
发展。
  6修订完善已有行业标准,制定一批新的行业标准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培训中心,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有机硅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
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有机硅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