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优化布局 推进氯碱行业健康发展
□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
一、“十一五”行业回顾
1.产能: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10年底,我国在产烧碱生产企业176家,总产能达到3021万t/a,产量2087万t,比“十一五”初期分
别增长105.4%、68.3%。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内蒙、新疆和浙江等六省区,占总产能的59.4%。2010
年40万t/a以上规模的企业已增至15家,占总产能的25.6%,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烧碱生产工艺主要有离
子膜法和隔膜法两种,由于离子膜法能耗较低,生产工艺先进、清洁,近几年发展较快,2010年产能所占比例已
提高到84.3%。
2010年底我国在产聚氯乙烯生产企业94家,总产能达到2043万t/a,产量1130万t,分别比“十一五”初
期增长110.1%和69.9%。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河南、天津和新疆等省区。2010年40万t/a以上规模的企业
增至17家,占总产能的45.8%。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主要有电石法和乙烯法两种,其中电石法近几年发展较快,新
扩建项目绝大部分都采用该工艺,2010年占总产能的80.9%。
但“十一五”后期,我国氯碱行业产能扩张过快,2010年烧碱开工率70%左右,PVC开工率仅约55%,产能
过剩导致全行业恶性竞争激烈。
2.布局:西北地区成为重要生产基地
“十一五”期间,西北地区成为重要的氯碱生产基地。其中内蒙烧碱产能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1.8%上升
到2010年的8%,新疆聚氯乙烯产能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4.1%上升到2010年的13.4%。但是“西货东进”、“北
货南下”的长途跋涉所需的大量运力和高昂的运费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3.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产品需求方面,烧碱下游需求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仍以轻工、化工、纺织、冶金为主。聚氯乙烯下游需求结
构发生一些变化,受国内房地产及工业建设热潮拉动,管材、管件、型材、门窗等用量大幅提升,硬制品比例不
断提高,软制品比例有所减少,主要消费区域仍集中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4.原料:各具特点
原料方面,受两碱行业快速发展的拉动,原盐行业发展也呈现了一定的变化,海盐发展较慢,井矿盐和湖盐
产能持续增长。受能源、资源和物流因素影响,在煤、电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几个大型的电石产地,因此中
西部地区的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比东部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乙烯法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料有乙烯、
二氯乙烷和氯乙烯,这些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所以乙烯法聚氯乙烯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5.进出口:烧碱和聚氯乙烯出口增多
随着我国氯碱行业的发展,烧碱和聚氯乙烯的出口开始增多,进口逐步减少。液碱已经出口到美国、澳大利
亚、加拿大等国;固片碱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及非洲地区;聚氯乙烯出口到俄罗斯、印度、埃及和独联体国家等几
十个国家。
6.生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自然循环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并在生产企业
运行;山东东岳掌握了从原料树脂到离子交换膜工业品的全套制备技术,并开始应用推广;我国一次盐水精制技
术相继开发了陶瓷膜过滤器和CN过滤器,均有工业化装置运行;135m3大型聚氯乙烯聚合釜投入运行,干法乙炔
生产工艺不断成熟,氯碱技术、装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氯碱行业的竞争力。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1.总量控制
“十二五”末我国烧碱产量将达到2800万t,年均增长7%,聚氯乙烯产量达到1500万t,年均增长8%。努
力做好氯碱平衡,提高有机氯产品比例,满足市场需求,是行业的主要任务。
2.技术进步
“十二五”期间鼓励采用国产化离子膜技术,扩张阳极与改性隔膜技术,新型节能的整流、蒸发装置,高压
氯气压缩机,氧氯化聚氯乙烯装置,以及PVC大型国产化聚合成套工艺技术等,完善安全、环保、质量保证体系。
3.节能减排
鼓励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淘汰金属阳极隔膜法工艺。积极推行氯碱行业清洁生产方案,“十二五”
末,实现烧碱和聚氯乙烯COD排放总量降低15%,烧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7%,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全部使用
低汞催化剂,全行业实现“三废”达标排放。
4.产业集中度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调节,鼓励行业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利用效率,进而
增强国内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行业发展重点
1.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加强国产离子膜、干法乙炔发生技术、新型干法水泥制造技术和低汞触媒在全行业的推广,加快研究电石法
聚氯乙烯使用的新型固汞触媒和无汞触媒,大力推动烧碱离子膜电解槽氧阴极技术、新型制氯工艺等先进技术的
发展与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装备。不断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开发精细化、
专用化和系列化的PVC产品,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服务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动氯碱行业的可
持续发展。
2.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
根据现有区域资源、能源条件和产能分布现状,继续支持和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以电石法聚氯乙烯为核心的
大型氯碱化工项目。东部地区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装置,鼓励依托周边新建乙烯项目和港口进口乙烯基原材
料便利的优势区域发展大型乙烯氧氯化装置,并配套氯资源多次利用项目。鼓励和支持优势氯碱企业兼并重组落
后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行业集中度。
3.优化原料和技术路线,实现氯碱行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动氯碱产品原料和技术路线向节能、清洁、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推进乙烯等石化产业与氯碱工业配套
发展,加大对以煤、天然气为原料制取烯烃等新工艺的结合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改进产品结构,实现聚氯乙烯
乃至整个氯碱行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力度
依据《循环经济法》等相关各项配套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氯碱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和管理办法,建设热电联产、开展直购电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行业
企业沿产业链方向整合相关的上、下游市场资源,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加快无汞化进程,实现低碳化清洁生产目标
重点进行低汞触媒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争取到2015年全行业普及使用低汞触媒,吨聚氯乙烯的汞消耗量下
降50%。同时,继续为新型固汞触媒、无汞触媒等行业汞减排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争取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支持,
以期尽早实现行业的无汞化生产。
6.全行业推行责任关怀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推行责任关怀,加强企业的安全和环保工作,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对事故预防
和处置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和提升氯碱行业责任关怀工作的内容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