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资有机硅:严峻形势下的突围
2011年46期 发行日期:2011-11-30
作者:傅积赉
中资有机硅:严峻形势下的突围
□  傅积赉

一、中资企业:成绩显著“头重脚轻”
  1.我国有机硅工业发展成绩显著
  从1951年前重工业部北京化工试验所开始研究有机硅材料到今天,中国有机硅产业已整整经历了一个甲子。
60年来,经过各地从事有机硅基础研究和开发设计的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工厂企业几代人的长期努力,我国
有机硅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企业的进步和成绩有目共睹。截至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着有
机硅课题的研发,而且走在了技术的前沿,成为我国有机硅学科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支柱力量。
  以衡量有机硅工业发展水平之一的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量来看,2009年我国十几家主要中资企业的甲基氯硅
烷总产能为98万t/a,实际生产甲基氯硅烷56.5万t;2010年产能已经达到170万t/a,产量85万t。在15
家中资企业中,民营企业有十多家,他们生产的甲基氯硅烷的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有机硅下游领域的企业为数众多,可生产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其中
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他们在满足国防尖端和国民经济的需求方面功不可没。据报道,2009年国内有机硅下游产
品的消费量超过40万t;2010年消费量超过115万t。
  2.中资企业发展“头重脚轻”
  中资有机硅单体企业有十多家,但是规模都偏小,甲基氯硅烷流化床的规模大多是6万t/a,单套装置的产
能超过10万t/a寥寥无几,而且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性工厂极少。有些企业只生产甲基氯硅烷,完全没有下游
产品,只能依靠出售利润率很低的初级形式环硅氧烷为生,在当前低迷的市场中显得尤为被动。下游企业却是数
量大、规模小、产品雷同,没有产品树和产品链的建设,布局分散。因此,总体来看,中资有机硅企业的发展呈
现出“头重脚轻”的现象。
  此外,初级产品的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我国2010年统计的甲基氯硅烷产能已经达到170万t/a,但是仍然有
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雄心勃勃地加盟有机硅产业。目前多家老厂有扩建甲基氯硅烷装置的计划;拟上新的甲基氯
硅烷项目有好几家,且规模都不小,如最近就有内蒙古地区要新上3个有机硅项目,总产能达80万t/a。如果这
些项目都能实施,那么中资企业的甲基氯硅烷的总产能将大大超过目前的世界总需求量。

二、跨国企业:优势明显 本土化效果显著
  世界上有机硅领军跨国公司主要有四家:美国道康宁、美国迈图、德国瓦克和日本信越公司,他们的工厂、
车间、技术服务中心和用户遍布世界各地,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完整的产品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
公司就开始了迈向中国市场的进程。
   1.跨国公司具有明显的优势
   跨国公司依靠成熟的产品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型的高端产品,并有效控制成本。他们
的产品种类多的达7000种,少则也有3000个品种。他们以高、新热点市场为目标、抓苗头、抢先机;进行跨行
业协作、取长补短;重视与用户协作、开展应用研究,不断给老产品以新的活力,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的优势。
   此外,他们深谋远虑,很早就在中国本土生产高耗能的优质化学级硅。此举不仅能保证硅的来源,价格也比
外购的非专用硅要低,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硅中的有害杂质。优质的硅能保证合成反应中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高选择
性,也能使合成反应能较长时间地运行。
   在人力资源方面,跨国公司注重在中国著名高校招聘高才生以保持在中国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后劲。

   2.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本土化”
    从目前情况看,这四家跨国企业在中国步步为营的策略获得很大成功,已经牢固地在中国“安营扎寨”,壮
大发展。
    · 美国道康宁公司  道康宁公司很早就在上海浦东和松江等地建有下游产品的工厂、车间以及技术服务中
心等。为了弥补原料单体没有在中国就地生产的缺陷,早在2000年道康宁公司就在中国合资建立金属硅工厂。
2006年该公司与瓦克公司先后共同投资18亿美元,在扬子江畔的张家港建成了有40多万t/a甲基氯硅烷产能(合
19万t/a硅氧烷)、上下游一体化的“世界级”有机硅综合生产基地,于2010年11月18日举行了开工典礼。该
基地的投产意味着这两个公司在中国成功打造了从高耗能的化学级硅到下游产品的完整“本土化”产业链,给他
们的产品在中国就地销售和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迈图公司(原GE有机硅)  原GE东芝有机硅公司很早就在上海建有下游产品车间,2006年又投资7800
万美元在南通建设了“GE东芝有机硅(南通)公司”,生产乳液、树脂等终端产品,产能2万t/a。为了弥补在
中国没有生产原料单体工厂的缺陷,该公司利用新安集团草甘膦副产氯甲烷的原料优势,合资在新安江畔共建硅
氧烷工厂以完善其产业链、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的据点。
   迈图公司为增强中国市场中的竞争力,最近又宣布将与新安集团合作扩大硅氧烷的产能到15万t/a,即增建
一个20万t/a规模的甲基氯硅烷单体工程。
    · 德国瓦克公司  瓦克在与道康宁合资建张家港基地前,在上海就已经有多个有机硅产品的生产车间。
张家港基地投产后,所需的原料中间体可以就地取材。前不久瓦克宣布要在张家港再投资3000万欧元建设生产
硅油等产品的第四个有机硅聚合物工厂,以增强该公司在中国的整个增值链。
    · 信越公司  日本信越最早在中国上海和嘉兴各有一个生产点,随着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步
伐的加快,该公司也不甘落后,于2010年7月宣布投资85亿日元(9600万美元)在南通工业园区建设“信越有
机硅(南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为2.5万t/a的硅橡胶产品,计划2011年建成投产,今后计划再扩展成能生
产各种有机硅下游产品的工厂,其基本原料硅氧烷现来自其位于泰国的与GE合资的工厂。
   综上所述,四家有机硅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对华战略中最重要的三点:(1)这四家跨国公司都已经或即将完
成从上游原料到下游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在中国本土的布局,可以利用紧缺的电力供应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高效、低成本地在中国生产能就地销售和出口的产品;(2)目前已经有三家公司将高能耗化学级硅为原料的甲基
氯硅烷的生产厂落脚在中国本土,不必担心碳排放等环境问题;(3)目前加拿大政府已经明确D4(八甲基环四硅
氧烷)对水生生物有毒,跨国公司布局中国不必担心会影响到本国和周边国家的环境。

   3.产品布局:高精尖“在外” 通用型“在华”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的只是数千个品种中的量大面广的通用型产品,而一些高附加值、新型产品都是
位于中国境外的子公司或母公司进行开发生产的。
    · 道康宁公司  道康宁在日本布局有东丽道康宁合资企业。该公司正成为生产发光二极管(LED)急需的
有关材料及电子器件的包封料、粘合剂等尖端材料的新据点。目前,他们为了提高高亮度LED的生产能力,正着
力于研究其生产工艺过程中所需的透光性好,热稳定、耐光、粘结性好,以及耐湿性能好,纯度高的有机硅包封
料、粘合密封剂、灌封料等。另外,他们还在为汽车工业开发高放热、高耐热材料,安全气囊涂料并为太阳能电
池提供硅等系列产品。
   此外,他们对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的开发也颇有成效。该公司同时还生产销售电子化学品,并
强化在日本的小松工厂。
    · 迈图公司  在日本的迈图公司的重点是与LED、太阳能电池等电子电器有关的材料和与混合动力车和电
动汽车有关的包封、耐热、防震的高性能材料以及聚氨酯泡沫和绿色轮胎用的添加剂。该公司要扩大其紫外线硫
化的硅橡胶的发展。迈图公司调整布局,从日本的太田工厂向中国出口产品。
    · 瓦克公司  瓦克在日本与旭化成成立了合资公司,其重点是开发销售高性能的有机硅产品,如混合动
力车的控制单元所需的有机硅材料。他们在明野工厂专门建立了“汽车用有机硅开发中心”。该公司也为电子、
电器和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包封料、粘结剂。此外,护理用品,医用级硅橡胶,化妆品也是该公司在日本的研发的
重点。
    · 信越公司  日本信越公司除了瞄准与太阳能电池、汽车、化妆品有关的放热材料等高性能制品的开发
之外,他们还要为用途广泛、节能的高亮度LED开发出耐光性好、耐热性优良的有机硅材料作保护材料和封装材
料。该公司还很重视在各种合成树脂中引入有机硅进行改性,以提高合成树脂的耐热、耐候、难燃、耐冲击性等。
在化妆品方面该公司成功研制出吸油性高、柔软、爽滑的产品。
   由此可见,这四家跨国公司已经将生产常规品种的大军进驻到中国大陆,而生产新品种的第二梯队和开发尖
端产品的第三梯队驻扎在海外和本土。与此同时,他们还增强其在韩国、泰国等地的工厂布局,并扩展在所谓“金
砖五国”等市场的全球战略。

三、加强引导与支持 增强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力
   国家有关部门深知有机硅材料对尖端科技和国防军工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发展和做强我国有机硅材
料一直寄以厚望。2009年国家公布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版)中,就有“鼓励引进20万t/a
以上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及有机硅下游加工产品生产技术”的项目。今年在《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的
“化工新材料“项目中,“有机硅”仍榜上有名。规划要求“控制总量,严格执行准入条件,限制10万t/a以下
单体项目建设。提高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下游产品的发展和加工应用”。国家也注资于国有有机
硅生产企业,但是目前我国有机硅产业在貌似兴旺的背后却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隐忧。

   1.星火有机硅厂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是一家国家曾有较多投入、历史较为悠久并有一定基础的有机硅行业的“排头兵”。
   星火有机硅化工厂开发成功的5万t/a规模流化床的生产新技术及装置,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二等奖;2007年完成的10万t/a流化床工程荣获工程总承包银钥匙奖。其单体生产技术及装备被国家科技部
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列为秘密级国家保密技术。
   目前,他们的上级公司在以30多亿人民币收购了法国罗地亚有机硅业务以后,决定投资80亿元分两期增建
产能为40万t/a的甲基氯硅烷及下游产品一体化项目,使甲基氯硅烷总产能达到70万t/a;将该厂打造成为世
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
   2010年12月,蓝星新材宣布与其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全资子公司蓝星有机硅法
国公司签订《有机硅一体化技术许可协议》。该协议包括16项专利技术和25套非专利技术及其它系列产品配方
技术,以应用于江西星火有机硅厂20万t/a有机硅单体工程和12万t/a有机硅下游系列产品项目。双方约定:
协议生效后3个月内蓝星新材向蓝星有机硅法国公司支付700万欧元,剩余费用分15年从专利技术、非专利技
术的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目前该项目已经聘请10余名原罗地亚专家在厂参加项目建设。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2010年该厂共争取到国家资金近8300万元,用于新
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等。
   看来,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将主要使用价值700万欧元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增加拥有3台流化床的20万t/a
有机硅单体工程和12万t/a有机硅下游产品项目,与另外四家跨国公司分享市场,肩负 “领军”中国有机硅工
业、争当世界五强的重任。
   2.新安化工集团
   新安化工集团在原开化硅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利用其草甘膦副产氯甲烷的优势,已经拥有10万t/a甲基
氯硅烷的产能和2万t/a硅橡胶产能。2010年,该集团与迈图合资建设的5万t/a硅氧烷装置投产。今年4月
27日,新安化工和迈图宣布扩大“浙江新安迈图有机硅公司”的硅氧烷产能到15万t/a,各自追加投资3315万
美元和3185万美元,预计2013年达产。目前新安集团的下游产品方案尚未见报道,从投资规模看,下游产品的
生产规模似乎也不是很大。
   3.新崛起的企业群
   近年来我国崛起一大批国营和民营的有机硅企业,其中生产甲基氯硅烷的民营企业有十来家。他们6万t/a
规模的流化床都能顺利投产,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山东金岭化工产能为12万t/a的流化床可以运转得比较理
想。但是民营企业不足之处在于:下游产品方案缺失、开发力度不够;有的厂几乎没有下游产品,因销路或成本
问题而艰难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民营企业的业绩不错,做出了特色,有的企业能自我消化大部分单体;有的企业在硅橡
胶方面做得很出色。如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从事高端单组分室温熟化硅橡胶生产的企业,他们产品的质量与跨
国公司比毫不逊色;宁波鑫谷硅胶生产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不仅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而且生产过程能耗
低;威海新元集团能大量生产耐油的氟硅橡胶系列产品。
   4.需要行业引领和政府支持
   2010年中资有机硅企业甲基氯硅烷的产量已经达到85万t,而道康宁与瓦克的张家港基地开车又进一步增
大了供应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张家港基地的产量大,因此具有主导市场价格的话语权。目前初级形式环
硅氧烷的价格已跌破19元/kg,个别工厂的开工率和利润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此外,跨国公司还运用 “让利、降价”等手法挤压中资企业,如低价销售初级形式环硅氧烷,硅油价格倒
挂等。因此,“头重脚轻、散而不强、创新不足”的中资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有句古话:“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说明规划和策略的重要性。即使是
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也不乏以规划、政策去引领企业,以补贴、津贴去导引企业,让企业去开发、去协作、
去攻关、去创新。以日本为例,他们的政府曾出台过有详细项目内容的“硅系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十年计划”;
德国萨克森州政府也曾为瓦克公司扩建农希利茨有机硅厂拨给1亿多欧元的资助。
   跨国公司很重视分析形势和制定策略。以道康宁公司为例,他们曾因赔偿乳房假体植入者而申请过破产保护,
经过数年努力,走出了困境。道康宁在公司的领导层策划下,目前不仅在世界有机硅行业中仍名列前茅,而且在
多晶硅、碳化硅和电子用硅系化学品等方面也是强手。去年公司的销售额达60亿美元。
   日本的有机硅公司早早实行了“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将发展重点放在新型下游产品方面,如氟
硅材料等。这些跨国公司的前瞻性极强,不是“车到山前才修路”或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中国
的有机硅企业要学习跨国公司的经验,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缜密思考,互相交流、互相组合、取长补短,加大
与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相结合的力度,在有机硅下游产品方面不断开发创新。
   中资有机硅企业应努力自强创新,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不能沦落为被跨国公司兼并对象或成为“打
工仔”。只有行业的积极引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使中资有机硅企业在强手如林的严峻环境中继续健康地发
展和成长。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