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化工新 材料产业七宗“ 最 ”
本刊记者 李舜
编者按:2011年已然过去,这一年对于化工新材料产业来说依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收获到了政策大礼,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文本,对于今后
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给予了明确。市场响应十分踊跃,投资蜂拥而至。
但正如产业界人士担心的那样,鱼龙混杂、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炒作圈钱等问题随之涌现。新瓶装旧酒,发
展素质依然较低。过去若干年,伴随着外需拉动,我们依靠着廉价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然
而当转型期到来之时,我们发现最不应被忽视的技术、管理和文化沉淀已经生疏,实验室到工厂的衔接,依然是瓶
颈所在。
然而,细细回顾过去的一年,不少领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绩,多年的垄断被打破,企业的发展思维也正在发
生积极的转变……本文仅将过去的2011年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部分热点进行了盘点,七宗“最”不是全部,而是我们
作为旁观者的一点主观感受,在此捧出,与诸位读者分享。
最多过剩——聚甲醛
评语:年初,初现端倪;年终,已然过剩。岁末回首,聚甲醛冠以最过剩之名,实至名归。
2011年聚甲醛产能扩张进入快车道,大有跃进之势,新建的多,建成的更多。2010年底全国10万t/a产能,
仅仅在一年的时间内暴涨到了40万t/a。
看看今年建成及在建(拟建)的项目名单:天津碱厂年产4万t/a、河南龙宇化工有限公司一期4万t/a、中海
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万t/a(6月已投产)、神华宁煤集团6万t/a(9月已投产)、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
公司6万t/a、兖矿鲁南化肥厂4万t/a、山东宝力聚合新材料公司2.5万t/a项目签约,山西同煤集团24万t/a
聚甲醛开工奠基……一派火热的景象。然而,就当企业在为早已过剩的甲醇寻找“好下家”的时候,忽而发现,原
本高高在上的聚甲醛,摇身一变就成了平平常常的大路货。
从性能方面看,聚甲醛通用树脂产品综合性能好,但存在冲击韧性低、耐热性差、摩擦系数大等美中不足,所
以需要使用改性手段加以“修饰”,经过“雕琢”之后的产品身价倍增,但其产品适用范围却很窄,市场启动不足使
得产品销路一直不畅。生产工艺方面,“一流规模、二流技术”的尴尬始终如梦魇般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低端市场竞
争激烈,使得厂家在技术方面“抱残守缺”,协作陷于停滞,国产设备厂家也是空有一身力气……种种问题困扰着品
质的提升。
最善炒作——石墨烯
评语: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有人信了。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加身,使得石墨烯顿时成为了新宠,科研院所争相研究、企业踊跃投资,不少地方政府
也在考虑将其产业化作为今后的新经济增长点。2011年10月,国内首家石墨烯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在江
苏省常州市成立,这一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一期总投资就达到10亿元;2010年成立的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有
意投资兴建百吨生产线;无锡第六元素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石墨烯项目计划3年内产量达到150t……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也兴起了一波“石墨烯概念股”的热潮,如此批量生产都十分困难的材料,怎样演变成了
令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趋之若鹜,实属匪夷所思。
石墨烯的厚度只有0.335nm,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但非常牢固坚硬;作为单质,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
速度比已知所有的导体和半导体都快。然而,其优良性能是在单层材料的前提之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将石墨烯做成
肉眼能看到的材料,就需要将很多片叠加起来,而叠加之后的性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如1mm厚度的石墨烯薄片,
在热量传递上就递减很多。将其作为改性剂添加到其他材料中时,虽然相关性能有所改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未能
达到预期的效果,再考虑其成本的增加,就更不具有应用价值。
正如当年的“纳米”概念,纳米冰箱、纳米空调、纳米雨伞、纳米食品、纳米护肤品……种种生活常见物品,
只要一沾上“纳米”二字,立即改头换面,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今,充电只需要1分钟的石墨烯电池横
空出世,可望颠覆电池发展面貌,试问:1分钟充满电需要的500A电流,哪种电网承受得起?每克3000元人民币
的价格,哪个下游用户用得起?在资本浪潮里裸泳的石墨烯,何时才能回归本位,我们拭目以待。
最雾里看花——电池隔膜
评语:如果认为电池隔膜如同保鲜膜一样简单,那您就错了。技术壁垒,造就了这个行业的高利润率,但这一
壁垒是高墙还是门槛,下游产业能够多大程度上带动隔膜的腾飞,依然是雾里看花。
2011年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是充满了变数与落差的一年,从年初的无限希望,到年末的意兴阑珊,可谓诸事不
顺。传统的3C及数码应用领域,良莠不齐,竞争无序,既使曾经的高端产品利润率也是严重缩水;产业规划待字闺
中,久久不愿掀开面纱;振兴规划三年过去,电动汽车在街头仍是寥寥无几;基础设施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温
总理夏天里的一个质疑,如今真成了一片混沌。在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疲态尽现之时,国外企业纷纷抢滩,频频出招……
然而,上游材料行业却不似电池产业这般迷乱,作为精细化工的高附加值延伸,2011年的国内电池关键材料,如电
解质盐、隔膜方面有了实质性突破,产业化也是一片火热。
聚烯烃隔膜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领域“最难啃的一根骨头”,依旧保持了火热的发展态势,新进企业很
多,还有不少投资者持币观望,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已经声称将要建设电池隔膜的企业数量达到20家左右,
有意向投资建设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国内隔膜企业宣称已建成的总产能已达1.3亿m2/a,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
字将突破4亿m2/a。2011年投产的主要项目有天津东皋膜技术有限公司(3000万m2/a)、云天化重庆纽米新材料科
技有限责任公司(1500万m2/a)等。
隔膜产业的火热,是因为其高达40%的毛利润率,而支撑如此高利润的则是技术。高分子材料已经发展到了分
子结构精细控制的阶段,正是这种“精细”,使得门槛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8月投产的天津东皋膜技术有限公
司突破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电池隔膜的关键技术,项目采用超临界萃取法,大大提高了隔膜的良品率,产品有望用
于动力电池领域;深圳星源材质等老牌企业也正在积极研发陶瓷涂层复合隔膜等新产品,并将逐步实现产品的细分。
在一片喧嚣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现有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寻求突破,而少数新进企业也凭借着核心技术,一举迈
向了高端应用领域。虽然,下游行业的需求尚不明朗,核心技术的壁垒是否能够长久地保持还有待观察,但可喜的
是,价格战已不再是隔膜市场的主流。
最郁闷——聚氨酯保温材料
评语:建筑节能的功臣,如今被误解为大楼火灾的罪魁祸首,好事为什么不能办好,其中有太多值得反思。
2011年的3·15晚会,“为何一点就着”的质问又一次将保温材料推向了风口浪尖。2010年11月的上海静安火
灾事故,2011年2月沈阳皇朝万鑫大厦火灾……过火面积之大,火势蔓延之迅速,伤亡之惨重,令人触目惊心,其
矛头直指聚氨酯外墙保温材料。大量不具有阻燃性能的保温材料充斥市场,纯经济利益驱动的行为使其成为了“一
只披着狼皮的羊”,蒙受不白之冤。
有机保温材料主要有发泡聚苯乙烯保温板(EPS),俗称泡沫板;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XPS),俗称聚苯板。EPS
通过添加阻燃剂只能达到B2级防火(可燃);XPS虽能达到B1级(难燃),但在防火安全性能上存在不少致命的缺
陷,如熔滴。达到B1级防火要求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其成本比聚苯板高,所以很多建筑商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在施
工中采用燃烧性能不达标的B3级PU材料,致使材料易燃。事实上,聚氨酯材料的保温效果好、施工容易、装饰效
果好,因此在欧美国家得以大量使用,为什么同样的材料,国外使用不出问题,而国内问题频频,根源还在于管理。
让聚氨酯摆脱冤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推动无卤、低烟、高效环保型聚氨酯保温阻燃材料成为市场
主流,另一方面,还应当从制度上让“尊重生命”成为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
最惨淡——多晶硅
评语:产能过剩、成本高企、价格倒挂,多晶硅结束暴利、走下神坛;美国发起双反,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行业内交外困,深度整合迫在眉睫。
2011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外需不振,下游需求乏力的压力日益向上游传导,目前市场上多晶硅的现货价格已经
跌破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多数企业重回惨淡境地。
2009年1月初,90万元/t;2009年底,35万元/t;2010年8月后,价格一路上涨,直至2011年3月达到63
万元/t;随着光伏行业进入寒冬期,多晶硅的价格节节败退,直至2011年12月达到了22万元/t的历史最低。如
同过山车一般的价格波动,拨弄着从业者敏感的神经。国内多晶硅行业处在有效产能不足的阶段,价高质次产品的
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目前无论从宏观政策还是企业决策方面看,整合都是大势所趋。在多晶硅的销售价格和成本价
格出现倒挂的情况下,一些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退出该行业,而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多晶硅企
业则逆势扩张产能,趁机提升市场份额,行业洗牌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外部环境同样充满了凶险。2011年11月,由德国第二大太阳能厂商SolarWorld美国子公司联合其他6家美国
太阳能板制造商提起的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申诉,被正式立案调查。目前我国生产的90%光伏产品依
赖出口,其中销往美国的产品约占出口总量的10%,而销往欧盟的规模几乎是销往美国的8倍。虽然美国所占份额
不大,但最令行业担心的是双反调查的传导效应,SolarWorld公司目前正在游说欧盟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
调查,一旦反倾销措施实施,对于中国光伏及多晶硅行业来说,恐将遭致灭顶之灾。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日前出台,内需市场或将为陷入困局的多晶硅产业寻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但无论
如何,行业重回暴利时代已不现实,依赖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才是关键。
最戏剧性——六氟磷酸锂
评语:两年前的老大,今年只能排到行业前五位。造成产业形势如此戏剧性变化的原因,从表面上看,仅仅是
固体与溶液的差别而已。
六氟磷酸锂一度被日本厂家垄断的局面,被我国的民营企业打破了。河南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200t/a
六氟磷酸锂项目已于2011年4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此前我国仅有天津金牛电源材料有限公司能够生产溶液态的电
解质锂盐。同时,江苏南通九九久、成都黄铭等厂家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固态六氟磷酸锂产品。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之一,一般以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
盐(六氟磷酸锂)和必要的添加剂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六氟磷酸锂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
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六氟磷酸锂厂家都采用湿法工艺技术,用无水氟化氢作为载体,将五氟化磷与氟化锂进
行反应,由于五氟化磷的生产过程通常具有爆炸性,难以控制,且反应物、溶剂与产物都是危险性很高的化学品,
其安全生产的要求极其严格。同时,六氟磷酸锂中的游离酸与不溶物控制也是技术的关键点,整个工艺对设备耐温、
耐压和耐腐的性能要求十分苛刻,因此国内生产企业长期未能取得根本上的突破,用于电解液生产的六氟磷酸锂绝
大部分尚依赖进口。
虽然目前国产电解质锂盐的质量与日本进口的高端电解质锂盐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就是这液态到固态的变
化,使得原本似乎巨大的差距变得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及。技术突破带来市场快速变化的例子不少,但在过去的2011
年,这应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事例。
最锲而不舍——芳纶纤维
评语:40载垄断今被打破,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高性能纤维产业在封锁的环境下加速追赶,已然看到了
希望的彼岸。
2011年6月,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1000t/a对位芳纶产业化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美、日等发达国家对这一
产业约40年的垄断就此成为历史。
对位芳纶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开发成功,并于1972年正式实现商品化,商品名为Kevlar?誖
(凯芙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仅美国、日本等极少数国家有能力生产。我国对芳纶1414的研究虽起步较早,由
于生产工艺需要使用浓硫酸,并形成液晶溶液,技术难度大,设备要求高,故在工程化方面始终未获突破,产品完
全依赖进口。由于芳纶1414在军事防护上具有特殊作用,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敏感物资,相关国家限制出口,对于生
产技术与设备更是严格保密。随着我国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材料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其供应也不再受制于人。
实际上,凯芙拉材料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从隐秘的幕后走向了我们的生活,由这一材质制成的防割手套早已在
日常的防护领域实现应用。2011年,摩托罗拉公司还将凯芙拉材质引入到Razr XT910手机当中,其背壳覆盖有0.3mm
厚的对位芳纶层,用以增加手机的材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