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蓄势蓄力 再谋新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黄茂松 贾润萍
1 全球展望:PU泡沫产业具有强大增长活力
英国IAL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四年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聚氨酯(PU)及其产品有望增
长2.9%,产量达到580万t,东欧为75万t。IAL报告指出,未来四年,PU泡沫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
增长区域,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增幅将达4%。在德国和中欧地区,硬泡大多用于生产PU/异氰酸酯板材。IAL报
告还指出,TPU在鞋材领域将逐渐扩大。
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使得聚氨酯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步伐略有减缓,但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预计
2011年聚氨酯产量达到700万t左右。根据我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
国PU产业规模达到900万~1000万t,稳居世界首位,其中PU软泡需求将达到180万~200万t、硬泡达200万~
210万t、弹性体(包括浇注型CPU、热塑性TPU、防水铺装材料)达70万~80万t、合成革浆料达200万~220万
t、鞋底原液40万~45万t、氨纶40万~45万t、涂料130万~140万t、胶黏剂/密封剂40万~50万t、对主要
原料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需求分别为250万t和300万t。
2 原料市场:增减互现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2011年TDI市场基本处于下滑通道。在2~3月份,国内厂家连续拉涨。受地震影响,
日本三井12万t/a TDI装置停车,导致TDI市场水涨船高。但受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外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游
需求一直增速缓慢,国内TDI产能过剩危机突显,此后报价一路下滑。特别是自8月份上海拜耳25万t/a TDI装置
投产后,市场供需失衡更加严重,传统的“金九银十”也未能改变市场下滑趋势。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目前我国MDI市场供应主要来自烟台万华、巴斯夫、拜耳、陶氏、亨斯曼、日
本PU、三井化学和锦湖三井等。近年来由于我国MDI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国内外MDI生产企业纷纷计划提高在我国
的MDI产能。拜耳集团决定将上海现有35万t/a MDI产能扩大至40万t/a,同时再新建一个50万t/a MDI生产厂,
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MDI生产基地。预计未来我国MDI的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预计未来几年,全球MDI产能增速
为3.1%。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 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计划在上海金山化工园区建造IPDI生产厂,2015
年正式投入运营。
环氧丙烷(PO) 2011年对PO厂家而言是一个丰收年。进口货源的锐减、国内下游产能的释放、高桥PO工厂
的关闭,这些利好消息支撑着PO市场,以至全年PO价格屡屡冲击高位,下游用户则叫苦不迭。但从10月份开始,
各利好消息渐渐被取代,PO供需格局本质改观,导致PO价格跌幅空间巨大。
聚醚多元醇 目前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接近300万t/a,实际消费量不足200万t,已显产能过剩。2011年软
泡聚醚行情基本属于成本推动型,聚醚厂商受制于成本压力,利润缩水,PO/PPG倒挂严重。生产方面,拜耳材料科
技有限公司宣布,拟在5年内实现由CO2制取PU材料用多元醇产品计划,并将其应用于床垫和汽车内饰件;万华容
威PU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完成了其5万t/a硬泡聚醚改造项目。
1,4-丁二醇(BDO) 2011年BDO暴涨暴跌如过山车,先是从1月份的19300元/t升至4月底的23500元/t附
近,5~6月出现回落,6月中旬创下低位20300元/t。接下来则淡季逆势反弹,9月份创下历史高位25500元/t。10
月份开始则陷入“跌跌不休”的深渊。目前全球BDO产量达到160万t,其中美国基本供需平衡;欧洲供求过剩,
成为BDO主要出口地区;亚洲尤其中国则是需求增长最快地区,系主要进口地区。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 2011年江苏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4.6万t/a PTMEG项目正式立项上马。虽然在
上游原料BDO的跌宕起伏和下游氨纶需求萎靡的双重夹击下备受煎熬,但其价格并未像BDO般大起大落,浮动空间
较缓和。
己二酸(AA) 纵观2011年,AA注定是让多数贸易商“受伤”的一年。上半年,AA呈现“旺季跌跌不休”行情;
6月中旬至7月,上演了一波“淡季强劲逆势反弹”的行情;8月初市场走势疲态显现。自8月中上旬开始,AA市
场又上演了一波下跌行情,“金九银十”AA重演了旺季不旺的悲剧,市场跌势汹涌。11~12月,市场继续下探寻找支
撑点。技术突破方面,烟台、莱阳PU类产品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生物发酵法制备长链二元酸工艺技术产业化
项目经专家评审已列入863计划,为高性能生物基聚酯多元醇开辟了新的途径。
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 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年产万吨级的PU弹性体交联扩链剂MOCA项
目生产线,已于2011年9月27日正式投入运营。
3 下游行业:增长需求继续扩大
1.聚氨酯泡沫塑料
长远来看,受益于“十二五”规划,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汽车、软体家具及白色家电等方面,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其中,汽车方面,政策变化对2011年车市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虽然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但汽车出口增长贡献
度持续提高。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2011年1~11月汽车出口比2010年同期增加27.49万
辆,对同期国产汽车增长贡献度达65.43%,较前10个月增长11个百分点;软体家具方面,1~11月份,累积产量达
到3884.1万件,同比小幅增长4.07%,2011年第四季度国内软体家具表现回暖,全年产量增速可能保持在4%~5%。
白色家电方面,根据相关数据。冰箱市场仍保持较高增速,预计2011年增速约19%,家用冷柜1~11月累积产量达
1790万台,同比增长12.2%。
2. 合成革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合成革专业委员会预测,2011~2014年期间,人造革合成革市场的需求将保持
10%以上速度增长,其中高物性PU合成革的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19.75%,超纤革的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0.56%。
未来合成革将重点开发功能性PU合成革树脂,扩大应用规模,包括阻燃性树脂、形状记忆型树脂、高透气性树脂、
四防型(防火、防水、防油、防静电)树脂、自洁性树脂、耐久性树脂以及无溶剂合成革、水性PU合成革和TPU
合成革树脂等。
3. 涂料
2011年建筑涂料产量继续维持高增长趋势。根据中央要求,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未来5
年总计开工建设数量将达到3600万套。作为与建筑物有直接关系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必可分得一杯羹。作为建筑涂料
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墙涂料来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必将拉动外墙涂料的需求。
PU涂料已广泛应用于木器漆、建筑、防腐、汽车、船舶、轻工、家电、铁路、公路等领域,预计2011年消费
量超过100万t。未来应重点开发环保型水性PU木器涂料,大力开发高性能重防腐PU和聚脲涂料,推广其在高铁、
城市轨道交通、风能、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上的应用。
4. 氨纶
历经近年来的投产扩能,氨纶终端消费几近饱和,但2011年氨纶扩产热潮仍在延续。2011年在“下游需求不
见放量,新增产能蓄势待发”情况下,氨纶行业持续面临供过于求现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利润水平不断下
滑直逼成本线,部分规格甚至处于亏损境地。未来几年,氨纶厂家的增产计划可能会随着市场行情而减少,抑或中
止氨纶产能释放,氨纶行业亦将由快速成长阶段逐渐转变为稳定增长阶段。
对干法氨纶产业,应不断提高其产品差别化和功能化水平,未来应致力于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降低生
产成本,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熔纺氨纶应重点突破高稳定性和高性能TPU切片生产技术。
4 未来增长:新兴产业成为引擎
节能减排领域
2011年7月19日,国家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同意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该方
案的提出,将使聚氨酯产业链具有更大发展空间。
在全球市场,建筑保温材料占据了PU产业一半以上的需求空间。聚氨酯硬泡材料在导热系数、节能保温和施工
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类型保温材料。目前聚氨酯在我国现有建筑中比例不足10%,随着国家对保温材料性能要
求的提高和政策的规范,相信聚氨酯材料在建筑市场拥有巨大市场潜力。
迄今,我国汽车工业已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增长速度,现已超越美国和日本,系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汽车轻
量化和低能耗要求是当前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途径,聚氨酯基汽车内饰能够对汽车减重、节能、提高耐用性等起到
重要作用。汽车产业的强势发展,必将为聚氨酯产业带来巨大市场机会。
同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报
批稿)和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发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即将正式颁
布,这标志着我国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即将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先进装备制造业
在2011年的中日绿色博览会上,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展示了其生产的PU轨枕,其本质系一种长纤维增
强的硬质PU发泡复合材料。研究显示,该PU轨枕应用15年后,物理性能几乎不变化,现已在日本新干线上使用了
20年,且该材料可以循环使用。
虽然国内铁路建设的三年黄金期已一去不复返,2011年以及未来几年,高铁基建投资规模将有所下滑。业内专
家表示,此前从高铁建设中受益的相关产业格局也将发生改变,新材料就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部分企业
的业绩必将受到较大影响。不过对于我国的铁路事业,业内人士基本持乐观态度,铁路仍将蓬勃发展,聚氨酯仍有
广泛的施展空间。
聚氨酯在风力发电装备方面也将有杰出贡献。由拜耳公司生产的Baydur PU材料已被正式用于风能发电风机叶
片,该叶片由巴塞罗那Policam制造生产,自2010年夏季安装运行以来,一直工作正常。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我国聚氨酯产业必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加强节能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
方面的开发与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聚氨酯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系当前聚氨酯产业发展之重要任务。为
满足“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PU产业应着力重点突破以下关键
技术:
① TDI大型液相光气反应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以及气相光气法技术研究;
② 脂肪族异氰酸酯气相光气法产业化成套技术,重点突破氢化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和IPDI两项关
键技术;
③ HPPO(乙烯双氧水直接氧化法)10万t/a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和装置开发;
④ 水性PU树脂生产技术开发;
⑤ PU泡沫稳定剂、高效低毒阻燃剂等助剂开发;
⑥ 可再生资源型生物基可降解PU原材料开发;
⑦ 熔纺氨纶切片技术开发;
⑧ 适用于汽车轮胎面为主的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技术开发;
⑨ 异氰酸酯生产过程中氯气循环利用技术开发。
回顾2011年,中国PU产业经历了种种,包括原料市场的风云变幻、行业新闻的百花齐放、企业改革带来的勃
勃生机、政策法规的规范化……这一幕幕都值得我们去重温和回味。
展望未来,我国聚氨酯产业稳步发展,而与其相配套的MDI、TDI及多元醇产能增长迅猛,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
由此可能引发产能过剩问题。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价格更加趋于合理化。在地区分布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等地域,聚氨酯产业将继续巩固。而随着西部地区聚氨酯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内聚氨酯产业的地域分布格局
也将更为合理化。
延伸阅读:
2011聚氨酯行业重大事件历历数
1. 公安部消防局颁布了“65号”文件
2011年3月14日,公安部消防局颁布了“65”号文件,明确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材
料。将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从严执行《民用建筑外保温系
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第二条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
2. 重庆MDI一体化项目在长寿开工
2011年4月11日,德国巴斯夫公司携手重庆化医集团总投资350亿元的重庆MDI一体化项目,在长寿经济技
术开发区开工。按照该规划,巴斯夫和重庆市政府计划2013年实现40万t/a MDI生产装置的机械竣工,2014年正
式投入商业投产运营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产值2000亿元,提供上万就业岗位。据介绍,
重庆MDI一体化项目共17套装置,由巴斯夫和重庆化医集团核准建设,采用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资
源和生产要素积聚。
3. 拜耳科技上海25万吨TDI装置正式投产
2011年11月16日,拜尔科技宣布位于上海漕泾的拜耳一体化生产基地,25万t/a的新TDI生产装置正式投产。
据介绍,该装置采用拜耳公司创新的气相光气化技术,预计在2012年中期达到25万t产能。该项技术能在大型生
产装置中减少约80%溶剂消耗,同时可降能耗60%。应用该技术,可使此类大规模装置的投资成本降低约20%,每年
减少约6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是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国境外的最大投资项目,也是拜
耳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基地内包含多个世界级工厂,如聚碳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涂料等原材料。拜耳
材料科技将进一步投资扩大其产能,预计到2016年总投资将超过30亿欧元。
4. 烟台万华异氰酸酯扩张之路
2011年1月31日,烟台万华通过旗下海外公司收购匈牙利最大化工企业BorsodChem公司(以下简称“匈牙利
BC公司”)96%股权,成为仅次于拜尔和巴斯夫的全球第三大MDI供应商。
2011年3月11日,万华MDI一体化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烟台经济开发区万华工业园区新址隆重举行,万华MDI
一体化项目涵盖60万t/a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30万t/a甲苯二异氰酸酯,同时配套建设30万t/a离子膜烧碱、
24万t/a甲醛、54万t/a硝酸、18万t/a合成氨、48万t/a硝基苯、36万t/a苯胺、48万t/a氯化氢氧化制氯、
15.2万m3/h造气装置、7万m3/h空分装置,以及包括3台410 t/h锅炉、2台2.5万kW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的自
备热电站。
5. 泰国PTT全球化工与瑞典柏斯拉新建异氰酸酯合资企业
泰国PTT全球化工与瑞典柏斯拉新建异氰酸酯合资企业,主要生产MDI、IP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
由此大大加快了泰国PU产业发展和在亚洲的竞争地位。
6. 亨斯曼在上海新建TPU生产厂
亨斯曼集团PU事业部宣布将在上海金山化工产业园区新建一条2.1万t/a TPU生产厂,计划于2013年投入运
营。
7.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路博润
“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斥资97亿美元,正式收购全球TPU主要生产商路博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