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产业:理性看待潮起潮落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 中国硅材料信息研究中心 甘棠
2011年以来,我国硅产业自上而下,由外而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年初以来,受终端出口市场需求不
振、外资品牌价格打压、进口增长过快影响,有机硅大宗原料和多晶硅价格猛跌,国内企业经营陷入困难,拖累
上游金属硅、氯硅烷等行业持续疲软。年末,受到美国双反等负面信息影响,行业形势继续下滑。据中国硅材料
信息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末,主要硅材料分支行业中,有机硅单体、多晶硅、金属硅、气相白炭黑、三
氯氢硅(不含一体化装置)等内资企业开工率均在50%以下,行业亏损面大幅提高。由于硅产业迅速增长的市场
需求和曾经高昂的投资回报,其在近年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进入,加之其产业链较长、涉及部门多,产业状况
持续下滑,吸引了相关产业界、政府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认为,我国硅产业全线低迷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归根结底,缺乏长远规划、低水平过快扩张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分夸大当前行业面临的困难,把解决问
题的希望寄托于外因,或对当前问题视而不见,继续走外延增长的老路都是不可取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引
导、切实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现状:蝉蜕时期,痛苦与希望并存
1. 发展速度快,但总体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硅产业大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至今不过十余年
的时间,多种主要产品产能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发展成就显著,但从成熟度分析,行业总体尚处于发展初期,
表现在:企业规模偏小而数量众多,行业还没有通过竞争完成整合与集中,缺少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科技投入少,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品质与服务难以提升,基本没有技术储备;缺少国际化经营的经
验,海外拓展接近空白。
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依靠成本优势扩张 我国是名符其实的硅产业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大宗硅材
料产量约为世界产量的40%,且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最终面向出口。来料加工贸易在硅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比例,
如多晶硅进口量居高不下,2011年增至6.5万t,又几乎全部做成光伏电池重新出口。而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半
导体级碳化硅材料等行业则长期处于空白。在多晶硅、有机硅单体、金属硅、气相白炭黑四个产品的2010年世
界前十大厂商中,我国共有16家企业入围,部分大型企业规模尚可,盈利能力则相去甚远,主要依靠低成本优
势进行扩张,凭借低廉价格与国际厂商竞争。
3. 市场增长正逐渐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硅材料产品的终端市场过度依赖出口,其中多晶硅产品最终出口的
比例接近95%,聚硅氧烷、金属硅产品的这一比例分别为约30%,55%。十二五期间,国内光伏市场将逐步启动,
有机硅消费也将持续增加,由此拉动金属硅国内消费比例也将攀升,而同期欧美市场的复苏仍有待时间,预计十
二五期间我国硅材料市场将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4. 化石资源短缺和碳减排压力提供更大市场空间 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部分替代石油基材料是硅材料未来
发展的最基本出发点。德班大会提出了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的新的总体目标,这为未来光伏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
保障,而石油储量的持续下降则将进一步提高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重要性。因此,目前硅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已经
有别于以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市场的容量将超出从业者的想象,从而为更多企业提供机会。国际能源署
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在电力行业,以太阳能发电、水电和风电为主的可
再生能源将占到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太阳能发电将在新能源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据统计,2004年世界电力消耗
为14.7万亿kW·h,2015年将达到21.7万亿kW·h,如果届时世界电力消耗的1%采用光伏发电技术,至少需要
多晶硅160万t以上。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新兴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逐渐出台,国内外光伏装机容量
将持续扩大,多晶硅需求也将持续增长,预计最近五年世界多晶硅年均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约30%的水平,预计
2015年世界多晶硅需求将超过50万t。
思考:理性看待产业发展中的潮起潮落
硅产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技术性行业,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其他稀缺材料的替代性以及对其他战略性行
业的支撑两个方面。在其不长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市场总体的潮涨潮落。
在2004年之前,多晶硅产业发展一直依靠半导体工业带动。由于电子工业的进步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多晶
硅需求也曾停滞或萎缩,最近一次行业低潮发生在2000~2001年。当时世界电子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开始深度衰
退,多晶硅需求量同比下降约30%,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迫使厂家收缩战线并大规模裁员。此后
市场由于消费类电子设备、手机和汽车用电子设备需求的增长,才在2002后逐渐复苏。2004 年硅晶圆出货量增
长了22%,营业收入增长了26%,营业收入得以接近2000 年的水平,但单价却显著下降。有机硅行业在进入20
世纪后也出现了阶段性的过剩,市场竞争恶化,主要厂商开工率下降,经营困难,不少大型企业破产、重组,市
场景气在2005年之后才得以恢复;4年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机硅行业再一次遭受重创,欧美日等主
要市场均出现了5%~10%的大幅度萎缩,瓦克、道康宁等巨头也不得不被迫裁员减产,调整发展战略。
分析这些产业发展的周期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这些变化带有规律性,大致以10~12年为一个周期,这在硅产业的发展史上有迹可寻。行业从高峰步
入低谷的诱因都是因为市场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有时因为下游技术进步,减少了对原料的消费,也有因宏观
经济走低导致的消费下滑。在低谷期间产业因受到冲击后导致有效产能降低或滞涨,之后市场恢复,造成市场相
对紧缺,带动行业重新从低谷走向高峰。
二是行业的潮起潮落对推动行业进步客观上有促进作用。在低谷中,重视技术创新与积累、管理体制完善、
抗风险能力强的公司容易恢复,且由于低谷期后竞争对手的减少,这些企业更易成长,更好的带动行业上升。因
此每次震荡之后,行业发展都会出现新的局面,产品品质提升、生产成本下降、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行业安全
环保水平明显提高。例如1994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只有69MW,2004年增长到1.2GW,10年增长了17倍,自2006
年开始,光伏成为多晶硅行业的主要消费市场,至2011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达到约21GW,较2004年又增长了
17倍,17年间历经行业两次大的波动,但年均增长率仍达到140%。最近10年,世界有机硅产业在受到亚洲金融
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两次冲击影响的前提下,自2001年以来年均也保持了7.8%的增长速度,约为同期世界经济
增速的3倍。同期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生产成本等指标都得以大幅改善。
三是这种剧烈波动往往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调整与产业转移,总体趋势是将低端产业的生产重心由成本较高、
增长放缓的发达地区向新兴地区转移。例如在最近几次市场低谷期中都伴随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特别是金属硅、
有机硅、多晶硅、白炭黑等大宗原料行业的生产重心也因此逐渐由欧美本土转移到日韩等国再依次转移至中国、
东南亚等新兴地区。
声音:加强引导,推动硅产业转型升级
1. 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行业整合 我国硅产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应推动国家有关产业准入、淘汰以及能源价格政策的落实,同时加强环保及安全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快硅产业升
级步伐,而不应当因噎废食,使产业政策流于形式。
2. 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 国家对硅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量支持,在坚持这一原
则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硅产业发展的特性与国情,不宜照搬发达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例如对企业用电价格,
不宜给予各种减免优惠;对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政策与补贴规模,应在充分调研并制定严谨、可行的监督机制基
础上再加以制定;对涉及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科研,国家应加大投入力度等。
3. 主动适应产业转移,加快海外投资步伐 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条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产业转
移是正常的。充分把握、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有针对性的加快海外投资步伐,是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将我国现有硅产业中的部分低端分支主动外迁,继续承接国外先进硅产业转移,同时为国外相关产业出口工程服
务、机械设备都蕴藏有大量市场机会,值得行业关注。
总之,我国的硅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挺过目前的行业严冬,迎来新的发展。尽管如此,行业应密切关注行业
发展动态,合理应对突发情况,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发作带来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