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 经济下行 电石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电石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势研判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杨传玮
电石是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1,4-丁二醇、醋酸乙烯、氰氨化钙、溶解乙炔、氯丁橡胶等产品,也可以用于炼钢脱硫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石生产国和消费国,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90%以上。国际上还有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保留电石生产装置,产能合计约300万吨。
落后产能持续萎缩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聚氯乙烯、醋酸乙烯、1,4-丁二醇等下游产业的带动下,电石行业快速扩张。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220家增长至2013年的320家;产能、产量由480万吨和340万吨增长至3800万吨和23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7%和16%;《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修订)实施后,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密闭式电石炉产能迅速增长,2013年达到2500万吨,占总产能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不足10%提高到近70%,技术相对落后的内燃式电石炉产能持续萎缩,比重下降到仅30%。2000~2013年我国电石生产消费统计见表1。
国内电石80%用于生产聚氯乙烯,其余用于生产溶解乙炔、醋酸乙烯、1,4-丁二醇、氰氨化钙等产品。近年来,1,4-丁二醇行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电石消费新的增长点,聚氯乙烯消费比重则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电石生产逐步向中西部地区集中。2013年,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河南6省区的电石产量均超过100万吨,湖北、四川、云南两省超过50万吨。9个省区的电石产量合计为2110万吨,占电石总产量的92%。2010~2013年我国主要省份电石生产情况见表2。
淘汰落后产能是电石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升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的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出台《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873号),决定采取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和支持,奖励范围涉及电石、铁合金、造纸等13个行业。在政策引导下,一大批落后电石生产装置主动淘汰、退出。“十一五”期间,行业累计淘汰落后电石炉257台,产能合计346.3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提出的淘汰落后目标(200万吨)。2011到2013年又淘汰397.4万吨落后产能,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淘汰任务(380万吨)。2014年,工信部又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170万吨。2007~2013年我国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见表3。
表1 2000~2013年我国电石生产消费统计 万吨
年度 2000 2010 2011 2012 2013
产量 340 1650 1850 2000 2300
产能 480 2250 2400 3230 3800
开工率/% 70.8 65.0 72.4 61.9 60.5
出口量 10.0 14.0 18.5 15.8 14.3
表观消费量 330 1636 1831 1984 2286
表2 2000~2013年我国主要省份电石产量情况统计 万吨
省 份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新疆 贵州 四川
2010年产量 411.8 32.2 104.9 237.4 97.5 173.4 39.5 76.0
占全国比例/% 28.17 2.20 7.18 16.24 6.67 11.86 2.70 5.20
2011年产量 476.8 35.3 115.6 273.1 102.1 278.4 46.9 72.3
占全国比例/% 27.4 2.0 6.7 15.7 5.9 16.0 2.7 4.2
2012年产量 495.1 42.6 146.7 309.5 126.8 312.1 37.3 70.7
占全国比例/% 24.8 2.1 7.3 15.5 6.3 15.6 1.9 3.5
2013年产量 720.1 25.6 167.3 319.6 126.7 435.4 23.0 79.6
占全国比例/% 31.3 1.1 7.3 13.9 5.5 18.9 1.0 3.5
表3 2007~2013年我国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情况 万吨
年度 淘汰产能 淘汰电石炉/台 涉及企业/个
2007年(第一批) 57.42 91 83
2007年(第二批) 22.14 22 20
2008 104.76 66 48
2009 46.68 31 28
2010 115.3 47 39
“十一五”合计 346.3 257 -
2011 151.9 78 48
2012 132.0 55 30
2013 113.5 41 30
累计 397.4 174 -
节能降耗
近年来,随着资源、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和价格的持续上涨,电石行业面临的节能降耗压力持续加大。为此,全行业积极行动,积极推广以大型密闭式电石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强用能监测和节能管理,促使单位电石产品的电炉电耗、综合能耗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综合能耗已经由2006年的1196公斤标准煤/吨产品下降至2012年的1024公斤标准煤/吨,见表4。
表4 2006~2013年我国电石生产能耗情况 公斤标准煤/吨
年份 电炉电耗/千瓦时·吨-1 综合能耗
2006 3665 1176
2007 3464 1103
2008 3440 1102
2009 -* 1020
2010 -* 1041
2011 -* 1051
2012 -* 1024
*自2009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单位电石产品的电炉电耗数据;
积极开拓下游应用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编制的《电石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在保证电石法聚氯乙烯需求的基础上,行业要努力开拓1,4-丁二醇、醋酸乙烯、氯丁橡胶、氰氨化钙及其衍生物等产品的市场,积极开发新型下游产品,大力向农药、医药等方面发展,推动下游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变,促使聚氯乙烯以外产品的电石消费比重提高到40%以上。总体来看,电石下游消费多元化的趋势已基本展开,但是高度依赖聚氯乙烯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2013年,电石法聚氯乙烯产能达到2033万吨,产量为1250万吨,消费电石1800万吨,占电石总消费量的81.1%;电石法1,4-丁二醇、醋酸乙烯、氰胺化钙、溶解乙炔、氯丁橡胶合计消费电石420万吨。
2015年,预计国内电石需求量将达到3300万吨,其中聚氯乙烯需求量为2000万吨,1,4-丁二醇需求250万吨,醋酸乙烯需求540万吨,氰胺化钙需求160万吨,溶解乙炔、钢铁脱硫等其他领域需求350万吨。届时,聚氯乙烯的电石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至约60%。
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能增长过快,过剩矛盾严重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为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就业,地方政府经常动用行政权力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干预。一些在当地不具备资源、市场、环境容量的项目盲目上马,其中就包括电石。一些煤炭大省还出台政策,要求50%~60%煤炭产量必须就地转化,部分企业为了获取资源,就选择进入电石等技术门槛较低且耗煤量大的基础性行业,导致产能激增。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四万亿”投资的拉动和影响,电石等基础原材料产业的盈利状况暂时改善,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之后,随着产能释放高峰期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同时到来,电石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激化,装置开工率从“十一五”初的超过90%一路下跌至60%。2013年,国内新增近700万吨电石产能,在建产能仍有约1500万吨;已经立项但尚未开工的产能也有1500万吨。预计到2015年电石产能将达到5400万吨,即使内燃炉全部退出,产能仍将有4000万吨,届时开工率不会超过60%;2020年,即使不再审批新项目,电石产能也会超过5500万吨,开工率也只有70%。
(二)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电石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成本约占电石总成本的70%。近年来,电力、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电石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没有配套煤矿、发电的电石企业大多举步维艰,很多企业被迫降低开工负荷甚至停产。另外,为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公约,国内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排放大户,一旦碳税开征,电石企业的负担势必进一步加重。
(三)大部分企业无配套下游产品,自我消化能力还不强 配套下游产品的电石企业仅有100家。其中,43家配套有聚氯乙烯生产装置,聚氯乙烯产能合计约1400万吨,这些企业的电石产能略有不足,需要向市场采购。另外,12家企业配套有醋酸乙烯装置,13家企业配套有1,4-丁二醇装置,30多家企业配套有氰氨化钙装置,这些企业的电石产能自我配套有余,还余有部分电石产品出售。剩余200多家没有下游配套产品的电石企业,只能去参与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拓宽产业链,是这部分电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4年,在上述问题和矛盾的影响、制约下,电石行业经济运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少电石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装置整体开工率不足50%,90%的企业处于亏损,每生产1吨电石或亏损150元,只有极少数企业仍处于盈利状态。电石价格也一路下滑,1月以来,吨电石下调约150元(出厂价,下同)。其中,华北地区较去年同期的3250元降到现在的2600~2680元,下降了将近600元。而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高达2750元/吨,只能苦苦支撑或是减产、停产。
相关对策和建议
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电石行业必须同时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降耗两项工作。
(一)化解产能过剩
1. 积极推进总量控制,建议各地方暂停核准电石新建项目,同时要求已经立项但尚未开工的电石新建项目一律推迟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将电石产能控制在4200万吨,密闭炉产能比重超过80%,产能发挥超过60%。到“十三五”末,将电石产能控制在5000万吨,密闭炉达到100%,实现产需基本平衡。
2. 2015年底前,淘汰12500KVA及以下的内燃炉,有条件的地区应淘汰所有内燃炉。建议加大补贴力度,每淘汰1万吨内燃炉产能,给予企业150万~200万元的补贴。
3. 引导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电石生产大省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形成8个100万吨电石生产基地,前十强企业的产能比重大幅提升,生产企业总数调整到200家左右。到2020年进一步调整到100家左右,且全部实现上下游配套。
4. 在保证电石法聚氯乙烯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电石法1,4-丁二醇、乙二醇、乙醇、氯丁橡胶、聚乙烯醇、氰氨化钙及其衍生物等产品的市场,积极研发新型下游产品,力争聚氯乙烯以外产品消耗电石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
(二)节能降耗
1. 通过改造升级、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方式,推动内燃炉逐步退出,提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水平。建议对“内改密”的企业,按照投资额度给予一定补贴,推动改造工作全面开展。争取到2015年,大型密闭炉产能比重超过80%,并基本实现电石炉气的综合利用。全行业资源及能源消耗水平显著下降,吨电石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1吨标煤以内。
2. 积极推进氧热法电石工艺的产业化。氧热法电石生产工艺利用富氧或纯氧使炭材加热熔融,利用了煤气化的热能和化学能,节省了大量电力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工业废渣排放。该工艺不仅生产出电石,还产出大量一氧化碳气体,有望成为煤炭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
3. 加大先进节能工艺、装备的推广力度。重点是炉气生产化工产品、电石显热和炉气余热回收利用、粉料综合利用等节能技术,及电石专用节能空心碳电极、新型节能炭材烘干机和石灰窑等先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