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51
前景看好 竞争加剧 苯酚/丙酮市场期待产业链一体化创新
□ 胡 琴
由KBR等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苯酚丙酮及其下游市场论坛暨KBR中国化工技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针对酚酮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先进技术及运行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当今中国化工市场环境对酚酮产业市场现状以及聚碳产品及其市场做了详细分析和展望,为广大生产商未来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系列整合方案作为参考。现撷取部分会议内容,以飨读者。
苯酚/丙酮:重要的价值链中间体
苯酚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取酚醛树脂、己内酰胺、双酚A、水杨酸、苦味酸、己二酸等化工产品及中间体,在化工原料、烷基酚、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医药、农药、香料、染料、涂料和炼油等工业中有着重要用途,见图1。
根据预测,2013年全球苯酚需求为900万吨,中国苯酚表观消费量约为160万吨。苯酚的下游需求相对单一,国际市场主要消费以双酚A为主(46%),其次为苯酚树脂(31%)和尼龙(11%)。而在中国则主要为苯酚树脂(包括酚醛塑料/涂料及粘合剂)约占44%,其次为双酚A(35%) 消费领域。从需求增长来看,全球增长率约为4%,而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则高达14%,市场需求强劲。
丙酮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它既是制造双酚A、丙酮氰醇(ACH)、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等的原料,又是一种优良的溶剂, 广泛用于医药、农药、涂料等行业。从全球丙酮消费市场看,双酚A、MMA及溶剂是丙酮的三大消费领域。数据统计显示,2002~2013年我国丙酮产量年均增长12.9%,进口量年均增长15%,同期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14.2%,市场十分火爆。虽然近几年我国丙酮产能增速较快,但仍落后于需求增长,因此自给率仍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53.2%下降到2012年的48.5%。从消费市场分析预测,丙酮的需求增长亮点将主要来自双酚A、聚碳酸酯以及丙酮法制异丙醇领域,未来5年我国或迎来丙酮扩产高潮。
据凯洛格布朗路特(KBR)公司化工技术总监牛天艳介绍,目前全球苯酚-丙酮的生产主要采用异丙苯法生产工艺,比例超过93%。丙酮是苯酚的副产品,每生产1 吨苯酚将产生0.62吨丙酮。世界上首套异丙苯法苯酚装置即由KBR公司提供,目前全球产能50%以上的苯酚都包含了KBR的工艺设计、开发和项目执行,目前超过26个新建苯酚项目和众多改造扩建项目都在使用KBR的技术。目前,KBR在中国转让的苯酚技术已超过100万吨,一直保持着在中国的领先优势。
聚碳酸酯:下游需求旺盛
聚碳酸酯是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年来世界聚碳酸酯生产和消费增长速度一直名列通用工程塑料之首,今后仍将保持这一地位,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通用工程塑料品种。
2012年,世界聚碳酸酯消费量达到379.7万吨。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西欧地区,分别占总消费量的64.2%、13.1%和12.3%。世界聚碳酸酯贸易量主要在亚洲、西欧和北美地区流动;亚洲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是聚碳酸酯净输入地区。聚碳酸酯树脂的最大市场是电子/电气(包括计算机和商业设备和光盘),建筑板材及汽车行业。美国、西欧、日本和中国约占全球消费的2/3。
中国石油和化学规划院副总工程师于静介绍, 2013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约为47万吨,产量约为42万吨,进口量达到137.9万吨,出口量20.9万吨,表观消费量达到159万吨,自给率只有26.4%。2005~2012年,国内聚碳酸酯产量和消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47%和13.25%,总体来看,自给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8%上升到2012年的22.6%。
由于我国聚碳酸酯市场存在巨大缺口,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计划在近几年在华新建或扩大聚碳酸酯装置,见表1。
表1 中国聚碳酸酯现有装置及在建、拟建情况 万吨
公司名称 产能 备注
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20.0 上海,2006年9月投产,拜耳技术
浙江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13.0 嘉兴,2005年一期投产,2006年底二期投产,帝人技术
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 8.0 上海,2012年投产,三菱光气界面缩
聚法工艺
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 6.0 北京,2012年投产,三菱化学非光气
熔聚法工艺技术
合计 47.0
中国聚碳酸酯在建和拟建项目 万吨
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 10.0 在建,预计2014年投产,双酚A外购
鲁西化工 6.5 预计2015 年投产
利华益集团(东营) 6.0 2014年3月开工,预计2016年投产
青岛恒源 10.0 2014年开工,预计2016年投产,非光法
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 12.0 上海,计划在2013年将现有8万吨扩产为
10万吨。另外,计划于2014年增加一套
10万吨装置,三菱光气界面缩聚法工艺
浙江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6.0 嘉兴,扩建,帝人工艺,光气法,预计2014
年投产
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30.0 上海,新建20万吨装置,将现有装置扩大
10万吨,拜耳技术,光气法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 26.0 天津,预计2015年投产,SABIC IP 非光
气熔融法PC生产技术
合计 106.5
异丙苯/苯酚/双酚A:一体化趋势难挡
虽然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苯酚和双酚A生产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市场方面: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传导给了苯酚和双酚A市场;新增产能带来了很大的供应过剩担忧;低成本、大的联合装置生产商正驱动市场的定价,迫使老的、低效率的工厂关闭或处于危险中。另外的挑战则是可预见的现金成本挑战,这里面包含的因素有能源价格的走向、能源效率、运输成本、可靠性等。在此背景下,一体化的异丙苯/苯酚/双酚A联合装置成为了行业的优选方案,见表2。
“一体化”的优势表现在可公用设施及人员、一体化的公用工程便于能源的直接利用、减少仓储、具备公用的废物处理系统、有利于优化产品规格等诸多方面。以仓储为例,一个一体化的24万吨双酚A的工厂,每减少1周的异丙苯/苯酚/丙酮存储,相当于节省了一亿元的运营成本;一体化和非一体化的工厂相比,装货/卸货系统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仓储投资。再以“一体化的公用工程系统”为例:蒸汽的压力可以设在异丙苯、苯酚和双酚A共用的水平;异丙苯产生的蒸汽可以设在苯酚/双酚A装置能用水平;异丙苯/苯酚装置直接热整合系统可以基于适当的产热水平(异丙苯装置苯塔的塔顶蒸汽能够直接作为苯酚装置塔再沸器的热源,非直接蒸汽生产成本比传统设计较低);基于装置内高/低温差的需要,循环水系统能够设计成多水平用户的需要。
KBR凭借在多年来在异丙苯/苯酚/双酚A的设计和技术上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对操作弹性的考虑和厂区的具体细节,以达到最优、最经济的异丙苯/苯酚/双酚A一体化工厂。同时,为了集中优势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KBR公司还携手三菱化学组建了新的双酚A技术联盟的服务模式。众所周知,苯酚/双酚A/聚碳酸酯业务链是三菱化学的优势,在亚洲双酚A市场中三菱化学的技术占主导地位。双方的强强合作将实现KBR和三菱化学的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将使先进的双酚A技术迎来新契机。
表2 全球单一体的异丙苯/苯酚/双酚A装置
亚太 LG化学-韩国丽水,大山
三菱化工-鹿岛 长春化工-高雄
三井化工-大阪,新加坡 PTT-泰国马塔府
台湾信昌化学-高雄 美洲
台塑集团-麦寮,宁波 无
锦湖P&B-韩国丽水 欧洲
建滔-惠州 Ufa NefteKhem,俄罗斯
利华益-东营 Kazan Orgsintez,俄罗斯
上海中石化三井-漕泾 中东
中石化-燕山(与三菱合资的双酚A)Saudi Kayan,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