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跌跌不休”:地炼行业遭遇最困难时刻
虽然原油价格下跌会使炼厂成本降低,但对地炼企业来说整体仍是弊大于利。原油自主进口权的“靴子”迟迟无法落地,使得地方炼厂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原料价格下降”的红利,而不断下滑的汽柴油市场价格,使得炼油利润不断收窄。整理近期在上海证券报、华夏时报等相关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地炼企业正在遭遇最困难的时刻。
上游原油指标“吃不饱”
下游受控加油站渠道
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国内成品油售价历史性“九连跌”,对于本就惨淡经营的地炼企业来说更加煎熬。今年1~10月,山东地炼加工胜利油田原油的平均利润为-30.81元/吨,其中8月底亏损额度最大,达到234元/吨;今年前10个月,加工M100燃料油的平均利润则为-707.25元/吨。
始终处于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地炼企业,从年初以来始终没有摆脱严寒,不少炼厂已经进入破产状态。在山东,拥有部分原油进口配额的国有炼厂——中海油下属炼厂海化、东营石化分别已经停产半年和三个月,而只加工燃料油的地炼企业情况更惨:上游受控于原油指标“吃不饱”,下游受制于“两桶油”加油站渠道,今年以来整个地炼行业开工率不足40%,甚至一度低达20%左右。
“这些年山东地炼企业一直没有取得原油开采和进口资质,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加工燃料油。”山东恒源石化集团总经理王有德表示,即使是这类性价比较低的油,地炼企业也经常面临无油可炼的尴尬境地。一个现实是,燃料油的加工成本比原油每吨高出上千元。地处山东的胜利油田每年会给恒源石化13万吨的原油配额,这对于年加工能力300万吨的企业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成品油“跌跌不休” 资金链决定企业生存
近期,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史上少见的“八连跌”。下游市场持续寒冬,有业内人士称“地炼企业随时可能破产”。
除了上述的拿不到原油指标等困难,压在地炼头顶的另一座大山则是资金链紧张。今年以来,位于山东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由于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
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呈中低速发展已成为“新常态”,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地炼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银行信贷持续收紧迫使地炼的生存环境更加堪忧;另一方面,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油品质量升级以及消费税管理公告的出台,均使地炼遭受沉重的打击。
对于地炼企业来说,此前高达80%-90%的负债率此前属于“正常”,但今年显然不行了。锐财经行业分析师刘江远介绍说,“倒贷停止后,很多炼化企业都陷入了危机,今年有多家炼厂已经倒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企业,现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基本没有挣钱的。”
金诚石化董事长周敬才表示,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现金度过难关。资产负债比例高,长期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腾挪的部分企业现金流已经亮起了红灯,相信随着国家信贷政策进一步收紧,还会有更多的诸如天宏新能源者被淘汰。但同时,一部分资产质量优良,自有资金充足的地炼企业就会脱颖而出,到了行业再洗牌的时候。
救命稻草:原油自主进口权落实艰难
尽管地炼企业举步维艰,而且2015年形势依然严峻,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地炼原料成本将大幅跟跌,这对于获得相对稳定的原油供应的地炼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不过,这一利好要看“政策的脸色”——能不能拥有原油自主进口权。
“如果能享受同样的原料供应和政策待遇,那更能凸显民企的优势,”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表示,即使现在民营炼厂用渣油、重油,论同样产能单体盈利能力不比主营炼厂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山东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126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60亿元,两项指标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不过,与每年过亿吨的产能相比,山东所有地方炼厂每年拿到的原油指标只有179.3万吨,还“不够塞牙缝”。
据透露,发改委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即83号文)出台的《进口原油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早在今年4月就制定完成,之后向相关各方征求意见。到9月份,高层领导已签字批复,并通过商务部等部门的会签。该文件要求符合相关资质的企业可优先获得进口资质。文件如能落实,预计山东将有约10家地炼企业获原油进口资质。不过,文件的下发时点仍未知,亦有反对声音称当前炼油能力过剩,向民企放开原油进口对国内市场冲击更大。
原油自主进口权,这根救命稻草,在与国企炼油企业的垄断博弈中,仍然风雨飘摇。
行业声音:原油自主进口权须体现平等普惠
在本专题进行组织编辑之时,《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记者电话采访了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刘爱英会长。刘会长对当前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
一、 地炼情况并不像部分媒体所说的那样“危言耸听” 刘会长表示,目前山东地炼企业开工率在30%左右,与往年相比有下降。主要源于市场需求与产品销售量有所下降,目前山东地区汽油消费量增长少,柴油等消费量在运输、农业等的带动下有所好转。由于上游原油、燃料油等一直供应不足,往年正常情况下地方炼厂的开工率也不过在40%-50%左右,因此,山东地炼企业“生死存亡、大规模破产”等说法可谓“危言耸听”。在经济低位运行,上下游均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企业运营困难也是正常的,需要从多方面来衡量分析,探讨度过困难的实际办法,提高运行质量,寻找机会“做大做强”。
二、 油价下降对前期“囤原料”的企业影响较大 当前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炼油原料成本下降。但由于地方炼厂没有自己的原油进口权,因此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红利”。而成品油价格的下跌,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例如对前期“囤积原料油”较多的企业来说,目前的产品价格甚至低于当时采购原料的价格,因此损失较大。近期,地炼企业大多采取“快进快出”的生产策略,以尽量规避油价大幅度变化带来的风险。
三、 原油自主进口权没下文 平等普惠须争取 从去年8月国务院83号文出台,到今年4月份发改委《进口原油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再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原油自主进口权的相关批复一直没有下达,“这种情况很不正常”。地方炼厂作为国家能源企业无法忽视的一部分,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升级改造,最重要的是国家打破垄断,能够给予“同等国民待遇、普惠政策”。地炼企业等待原油进口自主权“望眼欲穿”,在此轮油价大跌中,如能正常获取进口资质,则有助于根本性改善地方炼厂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