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下一步去哪儿?
□ 中国石化石油勘察开发研究院 张抗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油气并举、巩固东部(或东部挖潜)、发展西部、开拓海上,成为新时期油气工业的发展战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第二次战略展开;从1985年起至今经历了近30年时间,中国油气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部储、产量由占全国的95%左右降到2013年占50%左右,在西北和海上建成了新的油气工业基地,油气分布向相对均衡的方向转变。可以说,油气勘探开发第二次战略展开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步,如何开拓新区、新领域,如何实现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备受瞩目,又到了开拓新区、新领域的关键时期
1重油轻气的倾向已得到根本扭转,实现了油气并举的战略意图
在气与油的当量值对比中,笔者采用国际通用的10亿立方米天然气等于6.6万桶油当量的换算率并简化为1万立方米相当于9吨油。1985年全国气产量128.33亿立方米,油产量13037万吨,该年气与油产量当量值的百分比为8.9%,仍停留在明显的重油轻气状态。2013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产量、剩余储量的油当量值与油的相应值百分比依次为50.7%、52.7%、119.1% 。换言之,以目前的累计探明储量和产量(当量值)对比,气约占油的一半,而从未来的潜力(剩余储量)相比则气已大于油了。
全国石油生产状况显示其已进入了壮年阶段后期,其典型表现是:(1)剩余储量和产量的年增率很低,2000至2013年间分别为0.17%和1.74%,(2)储产比低且有持续降低,以上两年分别为15.75和12.87。与之相对应,天然气的发展态势也有明显变化:(1)剩余储量和产量的年增率开始由上世纪后期的2位百分数的年增率逐渐降为1位百分数,2010至2013年间分别为8.90%和7.25%,(2)储产比大幅降低,2000和2013年分别为56.06和29.06。显然,急起直追的天然气迅速度过了其储产量快速增长的青年期开始了向壮年期(更准确的说是壮年阶段前期)的转变。由重油轻气向油气并举的两者相对平衡发展的转变已经完成。天然气开拓的成功特别表现在中部气区上,鄂尔多斯和四川两盆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剩余储量、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5.18%、59.53%、53.70%,建成为我国首要的天然气工业基地。
2老油区的挖潜是油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东部老油区的石油产量在松辽和渤海湾两主力盆地石油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后己开始下降,但由于在产层和探明面积上不断开拓,使探明储量一直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提高采收率上取得很大进展,从而大为缓解了其产量的综合递减,本世纪初13年间的产量年降率仅分别为1.79%和0.49%。堪称艰苦卓绝的增储上产挖掘油气潜力的努力使这个陆相大油区保持了40余年高产和相对稳产,它意味着我国在油气开发上的国际先进水平。再加上海拉尔等几个新产油盆地的贡献使东部2013年剩余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83%和50.56%,东部老油区一直保持着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的地位。
实际上,不仅东部,其他地区的许多开发较早的油气田,都己进入以提高采收率为主的挖潜阶段。2013年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为24.37%,东部的松辽盆地为36.95%,其最大的萨尔图则达54.22%,而东部的老油田仍在不断的从提高釆收率中获得收益。目前全国的探明地质储量增加1%的采收率就等于增加了3.5亿吨可采储量,为2013年新增可采储量的1.99倍。以上这组数据雄辩地启示我们:老油田挖潜仍有很长的要走路,仍可持续做出巨大的贡献。进一步看,探明储量时所标定的采收率不仅受地质条件本身制约还受技术水平和经济门限值的影响。东部挖潜的经验显示其所依托的技术体系在不断发展着,而其生产管理体系的改善也在降低成本中起相当大的作用,我国正进行的石油工业体制的重大改革会给我们在这方面带来可观的“改革红利”。显然,快速提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上会有所抬升的油价客观上为不断提高采收率创造着条件。正是从上述角度上可以说,增储上产的挖潜对老油田生命的延续它是战术性接替,而对于整个油气工业,则是其发展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3向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开拓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方向
低品位油气有采收率低、开发的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等特点。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稠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的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各主要盆地埋藏较深的致密油气等都属这类低品位油气。以丰度为例,我国现行储量规范规定,油田低丰度值为8万~25万m3/km2,低于其下限者为特低丰度。位居塔里木盆地大油田前列的塔河和哈拉哈塘丰度分别为7.20万m3/km2和4.11万m3/km2,属特低丰度者,且皆属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特强、年自然递减率可达两位百分数,再加上塔里木盆地各类油气层均埋深大,多在4、5千米,其至可达6、7千米。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其发现、探明、开发和稳产的难度都相当大,经济效益相对低。位居鄂尔多斯盆地大油田前列的姬源和安塞丰度分别为10.29万m3/km2、10.96亿m3/km2,接近低丰度的下限,且又都属低渗油田,大部分已可归于致密(砂岩)储层,他们主要靠大量使用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等非常规技术手段进行开发。
近年的勘探表明,石油新增地质储量中低品位储量比例己从“十五”期间的不到50%上升到2013年的90%以上,特/超低渗透在低渗透资源中占81%。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即使对早先已探明的中、高品位油气田,开发总是从品位最高的储量“甜点”入手,因而长期开发后的剩余储量、长期未能建产能的未开发储量大都属于低品位者。在今后勘探和开发中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对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的开拓,重视这类资源开发中的成本降低并使之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与此相应必须完成勘探开发思路的更新和理论的发展,完成相应技术体系的创新完善,这也是一个战略性转变。
作好淮备,迎接新一轮的战略展开
近十余年来,我国油气增长速度变缓。从石油看全国近13年的剩余储量和产量的平增长率仅分别为0.17%和2.15%,2013年储产比仅为12.87。特别是属于重点开拓的西北和海上似乎较快地走过了其新区快速增长的青年阶段,增速明显下降、储产比也仅为13.01和11.41。后起的天然气也出现了同样地趋势,已开始了向壮年阶段的转变。换言之,无论从新区开拓还是从天然气发展来看,已有产区己开始出现某种老化的趋向。这种形势令人担忧,特别是与持续以中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启示我们,中国油气需要来自新一轮油气产区战略接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油气发展的客观进程表明,油气生产战略接替新方向的酝酿、提出到投入大量资金开始实施是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并形成新认识、新思路的探索,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创新并能在实现开发和降低成本中显示出成效的过程,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路径,难于一蹴而就。为了使全国产量相对稳定/平稳上升,至少不出现产量的大起大伏,最好能在老油气区生产还没明显下降的壮年阶段后期就开始准备新的战略接替。显然,已到了要考虑我国下一轮油气发展战略取向的时候了。
1常规和非常规并举
美国页岩气、页岩油的发展之所以被称为“革命”,重要原因在于它宣告着油气进入了常规和非常规可以并驾齐驱的新时代将要到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测算中明显高于常规油气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量将逐步转化为探明储量和产量,从而为油气世纪性的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这是全世界油气工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油气发展的必然的长期战略抉择。这也意味着非常规油气要经历逐步发展壮大的较长期过程。
在我国近中期,这个“并举”中必然仍以常规油气为主。在常规油气范畴内投资的排序应是:老油气田己开发储量的增储上产,未动用储量的开发,新油气田和产区的开拓。特别要关注的是在在这种创新性的开拓中必须以适当的经费保障风险井(预探井)的实施。在非常规油气范畴内依据中国的情况将集中于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发。这种态势与美国商业性开发的情况一致,不过美国在商业统计中往往把页岩油归并入致密油。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中国致密油气和稠油的开发早已进行并有着相当高的水平,他们是上一轮工作的对象之一并已列入全国油气储产量的统计报表之中。煤层气的开发也早己着手进行,也与美国相似,它发展的势头逊于致密油气、特别是页岩油气。在中国页岩油气还属于新类型,它有可能以快速的发展成为非常规油气的强劲增长点、甚至成为领跑者。
2开拓海相油气领域
中国以陆相油气发育为特征,但众所周知,世界油气主要分布在海相地层中,探索中国海相地层是几代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夙愿。中国大陆上大部分地区海相为主的地层止于三叠纪,部分地区甚至止于早古生代。在中、新生代处于隆起剝蚀的地区,早期海相层中的油气保存条件差,多难以形成工业性常规油气藏。而在大、中型中、新生界盆地之下,却可以有连片的海相地层存在并形成油气聚集。第二轮油气的战略展开的重要指向也正在于对中国海相油气的开拓。它虽在中部和西北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这个开拓显然还须继续进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证实中国海域(特别是东海和南海北部)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中生界海相层,在局部地区(如南黄海盆地的中部隆起)甚至发现有震旦系至三叠系的海相层,与之相邻的同期地层中已发现油气显示。显然,这是一个新的值得长期探索的含油气领域。
中国有油气远景的海相层共同的难题在于多埋深大,按我国储量规范绝大部份属于深层(3500至4500米)、超深层(大于4500米)。为了认识它首先要有在深层取得良好信息的地震资料,为了揭示它需完成深-超深井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钻井、测井、甚至储层改造作业。这不仅对钻井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在于它带来的勘探开发高成本。如何降成本提效益成为海相层勘探开发的关键。
3气新产区开拓
我国开拓西部的油气战略设想在上一轮发展中实际成为开拓西北,就在于未能在西藏高原的主体开展规模性的油气勘探。但近十余年来由国家主持进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油气普查性工作,获得大量新认识,在海相和陆相两个领域都部署了一些地震、钻井工作,更加明确了对其油气远景的认识和今后的工作方向。西藏近年来经济有较大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有重大改善,这为在该区逐步投入较大工作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可以指望近中期能在保存条件较好的羌塘等地块的海相层和以班公湖-怒江为代表的以陆相为主体的裂谷带等两大领域上取得油气新发现。
如果说南海北部浅水区是油气的老区,那么整个属于我国的南海深水(500~1500米)、超深水(大于1500米)区域则应属于新区范畴了。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大踏步地迈向深海。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有:①在使用国产设备大力推进整个南海的地震概查的同时,完成了北部地震普查,在深水、超深水区圈出了一批新盆地,其地质构造与北侧的珠江口等盆地相近,也证实在新生界之下有厚度颇大的可能属海相的中生界存在;②水深1500米左右的荔湾3-1大气田探明并开始产能建设;③在已具有适于浅海的整套海工作业设备制造能力之后,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5型6船”适于超深水勘探开发的船队建成并投入使用,继之一批适于不同深度的深水作业专用船陆续投产并将海工设备制造列入工信部的发展重点,国产海工作业设备已出口到欧洲、南美;④以永兴岛为代表的岛上基础建没的开展,不仅可作为海防,也可作为油气和渔业发展的前进基地和后勤支撑点。这些意味着把包括深水、超深水区在内的整个南海作为油气新区开拓的新阶段已经开始。
为此,建议采取先北后南,由西向东稳步发展的路线。首先完成西沙群岛、西沙海槽以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而后向中央深海盆以南地区发展;在西侧中建南等盆地等开展勘探开发,以实际行动(建立海上石油平台)确保我国主权,而后向东向礼乐滩等盆地发展。当然,整个过程必须与外交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并服从国家利益的大局。
在石油地质上,人们认为松辽盆地的上古生界、准噶尔盆地的早石炭纪早期地层已属于变质基底,无油气远景。但近年的基础地质工作开始认识到该区晚古生代已成为相对稳定的陆块,其上发育了以海相为主体、末期(晚二叠世)发育有陆相(可夹海相)的上古生界,其成岩程度较高但仍未有区域性变质。在该套地层中不仅有大套海相、陆相烃源者,而且已发现原生性油苗、井下油气流,特别是在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和三塘湖盆地探明了以早石炭纪海相层为源岩的大型气田群,在其内部扩大了二叠系的油气成果,在松辽、二连等盆地及其周缘中生代之下发现属于上古生界的大面积分布的稳定地震反射层。这些新成果使人们改变了传统认识,把它列入值得开拓的油气新区。需指出的是这些认识已扩展至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目前该盆地的勘探者已把它列为勘探和研究对象。怎样称呼从东北到西北(包括内蒙古)这样大地区的这一新领域呢?业界尚未有统一认识,笔者暂将其称为大北方上古生界。
以上关于新领域和新区的区分很大程度上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二者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如作为新区的大北方上古生界,海相层的研究占很重要的地位,其页岩油气很可能有先于常规油气的重大发现。在鄂尔多斯盆地既要进行深-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探索,也要进行非常规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拓。
链接:
2014年能源行业十大关键词
1.能源革命 随着习近平主席6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能源革命”的发展思路,我国能源应用格局正式迈入“能源革命”时代。
2.中俄天然气合作 5月21日,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最终签署《中俄东线供气项目购销合同》等两份合作文件;11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又签署了西线供气框架协议。
3.国际油价暴跌 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下挫,纽约原油期货最低下探至55美元/桶左右,自年内高点几乎“腰斩”。
4.煤炭资源税 10月发布的《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明确,自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定率计征,税率幅度为2%~10%。
5.天然气价改 8月,国家发改委宣布自决定自9月1日起将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不作调整。
6.煤企脱困 7月份以来,国家针对煤炭行业的困境出台了限产、控制煤炭进口总量、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一系列脱困组合拳;《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先后出台。此外,国家陆续调整煤炭进出口关税的政策,随后将2015年煤炭出口关税由10%下调至3%。
7.新电改方案 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
8.分布式光伏 2014年被称为分布式光伏元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12月,国家能源局一天内连发三文扶持光伏业,将我国第一批1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扩容至30个。
9.特高压电网 5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11月,正式开工建设“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
10.新能源汽车 2014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商业化发展元年。7月,国家接连推出四项利好政策,包括从2014年9月1日起至2017年底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公布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明确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扶持性电价政策等,力度前所未见。(摘编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