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新形势 适应新常态 促进新发展
——转型中的中国炼油工业及“十三五”发展思考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金云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朱和
当前,中国炼油工业正处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之中,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产能过剩问题趋于严重,过渡期的“阵痛”显现。“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能力增速将明显放缓,炼厂开工率将维持低位,油品质量将快速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将是“十三五”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主旨。
一、转型中的中国炼油工业
1行业发展总体平稳,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着手展开
近年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总体平稳,表现在能力、产量持续增长,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发展,炼厂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底,我国炼油能力总量首次突破7亿吨大关,达7.02亿吨/年,较2013年新增3950万吨/年,同比增长6.0%,四川石化、广西石化、石家庄石化及扬子石化等炼厂有新增炼能。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合计炼油能力4.63亿吨/年,占总能力的66%;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和其他企业合计为2.39亿吨/年,占34%,行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在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油品需求激增刺激下,为时数年的炼油新建和改、扩建热潮在2014年已近尾声。业界对在新常态下凸显的产能过剩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已着手开展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国家有关方面已加强宏观调控,监控炼油扩能计划,进一步完善炼油项目的审批和产业政策。一些炼油企业也主动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改、扩建项目,推迟了一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如中石油推迟了昆明石化、华北石化、揭阳石化等炼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大连西中岛等炼油项目建成投产时间更延迟至“十四五”期间等;中石化取消北京燕山石化的800万吨/年扩能计划,推迟了镇海炼化等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炼油能力较为集中、过剩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如山东省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已作出规划和部署,淘汰落后能力,有压有保,区别对待,推进有较好条件资质的地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这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奠定了基础。
2在面临低油价新挑战同时,转型期的阵痛显现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大跌,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新价格形成机制连动而“跌跌不休”,炼厂普遍出现了“高(价原油)进低(价成品油)出(厂)”的情况,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严峻考验。2014年我国炼油业主营收入利润率猛降至仅为0.35%。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加上节能汽车的推广、替代能源用量进一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炼厂开工率持续下降,成品油已由过去长期的净进口转为连年增长的净进口,转型过渡期的阵痛已显现。面临此严峻形势,国内炼油企业正采取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等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力争把损失降至最小。2014年原油加工量5.03亿吨,同比增长5.3%;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75%,自2012年起已连续三年下滑;成品油产量3.17亿吨,同比增长7.1%,其中汽油产量11030万吨,同比增长12.3%,柴油产量为17635万吨,同比仅增长2.4%,煤油产量为3001万吨,同比增长19.4%。
分公司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集团等国有企业保持了85%左右较高的开工率,而多数地炼企业受需求低迷、资源制约、装置配套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开工率仅在三成左右。
3环保压力日益增加,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
近年来,雾霾天气和环境污染的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绿色低碳发展、环保法规要求趋严的推动下,我国加快了油品质量标准升级步伐,自2014年初起全面执行国Ⅳ汽油标准,硫含量降至50ppm,并于2014年底开始执行国Ⅳ柴油标准,硫含量同样降至50ppm,烯烃含量指标也更为苛刻,同时对蒸汽压提出下限要求。新世纪以来,我国油品质量升级与国际接轨,从汽油无铅化到目前的国Ⅳ标准,用10余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20~30年走过的道路,油品质量已达中上等水平,虽不及欧洲及韩日,但已高于拉美、中东、中亚及非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虽然我国油品质量已达国Ⅳ标准,但升级仍在加快推进中。按国家的要求,2017年底将达到国Ⅴ标准,硫含量降至10ppm,与现行欧洲标准一致。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已领先一步进入国Ⅴ标准时代,中石化、中石油等主要炼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积极实施炼厂升级改造和储运等设施的置换工作,投产了一大批加氢精制装置,有序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工作。
4车用替代燃料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区域化特征明显
2014年车用替代燃料量已替代常规汽柴油量约2000万吨,占全国汽柴油消费量的7.4%。作为替代主力的车用天然气保持较快增长,替代成品油1300万吨,占比65%。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第四大、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目前国内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位,达到400万辆左右,占汽车保有量的2.5%。煤制油、燃料乙醇、燃料甲醇、生物柴油和电动车均呈小幅或稳步增长。由于国家目前暂安排在具备条件的局部地区示范推广和生产销售车用替代燃料,因此区域化市场消费特征突出。甲醇汽油M15国标已运筹7年,但仍未出台,全年甲醇替代150万吨汽油。燃料乙醇产量基本稳定,仍限6省封闭使用和4省27市半封闭销售。我国生物柴油受限于原料收集汇聚、技术经济、质量、应用等,产量仅为50万吨左右,全国约有100家生产厂家,但其产能远未能充分释放。2014年7月,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启动阶段。我国煤制油的发展既面临市场、政策及价格等方面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环保、能耗、油价波动等方面的压力。总体看,我国车用替代燃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从其作用和替代量看仍将处于补充和较次要的地位。
二、展望中国炼油工业“十三五”
未来中国炼油工业既面临中国新型城镇化及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又面临着油价波动、产能过剩问题及替代能源较快发展对油品市场的冲击,同时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内炼油工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是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使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凸显;二是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使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安全节能排放、绿色低碳发展的压力和成本明显增加;三是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要求更高,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炼油工业将顺应新常态的要求,调整结构,做好从过去的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继续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依靠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管理创新,将中国炼油工业由大做强。预计2015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7.3亿吨/年,同比增长3.3%。我国汽柴油在正式进入国Ⅳ标准时代的基础上,将开启新一轮向国Ⅴ标准时代的进军。
1优化炼油能力存量、做精做好增量,大力化解产能过剩
“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能力增速较“十二五”期间有所放慢但仍将保持一定增势。根据目前各炼油企业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及实际建设进度情况测算,预计2020 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超8亿吨/年;此外预计有超1亿吨的炼油能力拟推迟至“十四五”期间投产。未来成品油消费量增速将放缓,但绝对增长量仍较大,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且较严重,必须大力淘汰落后炼油能力来调整优化存量,确保“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仍将本着选好项目,做精做好增量的原则,适当有控制地新建扩建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炼油项目。中石化、中石油仍是我国炼油行业扩能的主要力量,随着地炼和民企调整后的新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中石油将重点建设华北石化等炼厂项目,与中俄、中缅、中哈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适度有效地建设一些炼油项目。中石化将继续推进中科大炼油、曹妃甸石化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中海油、中化工、中化等大型国企也有计划扩能,加上部分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并走向规模化,神华公司等煤炭央企有新的煤制油项目投产,共计约有15个左右的新建及改、扩建炼厂项目拟继续推进。发改委在2015年初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部分具备条件的地炼企业有望获得原油进口的使用权。山东地炼将按照初步制定的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三年内淘汰及转产部分落后企业,缩减落后炼油产能至少1200万吨/年,预计山东地炼平均规模、产能利用率以及高标准的油品占比都将有所提高。
应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我国国情,8亿多吨的炼油能力将可能是我国炼油工业规模的上限,未来能力增长的空间将少于过去的快速增长期。因此,我们必须要调整优化压缩炼能存量,加强宏观调控,打破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果断、坚决而又妥善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同时要控制投资投产节奏,既要避免投产过分集中,也要避免出现局部地区扎堆建设。还要做精、做好控制增量,严把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关,支持一批先进的现代化炼化一体化大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坚强支柱,不能因噎废食。
2推进油品质量升级,着力低碳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油品质量升级仍将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要做的一件大事。国Ⅴ汽柴油标准将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总体上与现行欧洲标准水平相当,主营炼厂将在国家规定的升级时间前使所属炼厂全部提供高质量油品。国Ⅴ标准汽柴油的硫含量质量指标将降至10微克/克,其他指标也有更高要求。这给炼油企业带来了装置改造、工艺改进、投入增加的巨大压力。
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也是炼油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史上最严环保法”已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加,目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比已从1990年的10%升至现在的接近25%,而根据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企业减排任务加重。中国炼油业既是能源的生产大户,也是能源的消耗大户和废气排放大户,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十三五”期间将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的研发利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同时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使外排污水、废气等“三废”排放满足新的环保法规的要求,使能耗、物耗、节能减排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生产过程、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车用汽柴油标准从国Ⅳ标准升至国Ⅴ标准,也将至少实现10%和7%的氮氧化物减排,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替代能源发展大趋所势,拓宽了炼油工业创新发展之路
尽管近期的低油价可能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未来我国替代燃料仍将持续较快发展,预计到2020年替代燃料(燃气汽车、电动车、生物燃料等)将占常规燃料的10%左右。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兴未艾,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相关基础充电设施建设的发展,国内“电替代”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天然气汽车行业将有新的较快发展,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和加气站数量将较快增加,天然气替代车用燃料用量将较快上升。根据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年替代量将达到1000万吨成品油,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生物柴油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也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推广使用。随着多个煤制油示范项目投产,未来我国煤制油总产能或达千万吨左右。替代能源的革命性技术突破在给炼油业带来重要补充的同时也将带来较大的挑战和创新发展路子的选择。
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水电、核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提升至15%,2030年可提高到20%。炼油工业应充分利用能源多元化、替代多元化的机遇,积极推进炼油、化工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延伸,构建产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走能源、资源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4配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加快炼油工业“走出去”步伐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炼油业如何配合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化解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加快炼油业走出去步伐值得深入思考。“一带一路”涵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多个合作区,涉及18个国家69个油气合作项目。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一带一路”油气领域累计总投资687亿美元,占海外总投资的近45%。2013年中国从“一带一路”进口原油5800万吨,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炼油业水平较低且需要进口成品油;中亚地区炼化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俄罗斯炼油能力虽规模较大,但设备、技术较为陈旧,急需改造升级换代;中东地区为发展多元化经济,正在进一步发展炼油能力,需要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帮助支持和稳定的市场。总的说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炼油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良好机遇,有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提升炼油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的建设。我国炼油工业经过建国65年来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从科研、设计、工程建造到生产炼制、储运销的完整的体系,并已具备较强实力,应该能在“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5结构调整仍需深入进行,创新驱动是未来炼油工业由大走强的关键
原油品质结构和新常态下油品需求结构与品质要求未来均将有新的变化,这些都给炼油业提出了继续调整优化装置工艺结构与组合、调整产品结构的更高要求。总的说来,未来我国重质原油进口量将较大,国内石油探明储量的品位在不断下降,低渗、超低渗、超稠油储量所占比例不断加大。除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我国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装置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耗较高等问题,先进产能明显不足。我国炼油企业数目较多、规模大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内无序竞争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也制约了装置技术水平及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炼油业仍需进一步深入进行结构调整。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的投产及部分中小炼厂的改、扩建建成,预计到“十三五”末期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将分别提高到851万吨/年和936万吨/年,全国炼厂的装置平均规模将提高至450万吨/年左右。未来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厂都将配套建有百万吨级乙烯装置。随着这些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我国装置的大型化程度、进口原油加工能力、炼化一体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大型炼化基地化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快速发展,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并将可能出现煤、气、油炼化综合一体化的新模式雏形。未来要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整合,实施炼油化工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使用价值,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尽管我国炼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外差距在缩小,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将坚持创新驱动,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着重开发应用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多更好生产清洁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提质增效升级相关的适用工艺生产技术,着重开发节能减排低碳绿色适用工艺生产技术,完成世界规模炼油装置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