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74
助力节水农业上快车,水溶肥路在脚下
□ 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 陈传武
随着土地流转加快,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和农场不断涌现,滴灌、喷灌节水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水肥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显得愈发重要。发展水溶性肥料,将助推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快速迈进,让我国节水农业踏上快车。据统计,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区域已经超过8000万亩,仅新疆一地使用面积就超过3700万亩,预计到 2020年将达到1.5亿亩。然而,水溶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市场不规范、配方不合理、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许多待解问题。
产量快增推广缓慢 国外受宠国内遇冷
国内水溶肥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仅山东就有662家水溶肥生产企业,产能300万吨。据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介绍,2009~2014年,我国水溶肥年均产量增长近80%,目前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水溶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家有金正大、芭田股份、嘉施利(应城)、史丹利等大型水溶肥企业。
“氮肥产量同比下降0.7%,其中传统肥料尿素同比下降1.7%,碳酸氢铵同比下降12.3%,新型液体氮肥尿素硝铵溶液(UAN)爆发式增长。”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庆表示,我国具备发展UAN的条件,氮肥企业发展UAN的积极性较高,也具备很大优势。我国有18家氮肥企业既生产硝酸铵,又生产尿素。其中,硝酸铵产能534万吨,尿素产能894万吨,如果全部生产UAN则具有生产1300万吨的能力。这些企业广泛分布在12个省(区),发展UAN溶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部分具有硝基类肥料能力的氮肥企业也具备生产UAN的条件,并已经开始生产UAN,如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水溶肥在推广方面却不尽人意。例如,UAN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宠,而国内却被冷落。2014年我国UAN产量为34.1万吨,出口量高达27.6万吨,国内消费量不足2万吨。不过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高祥照博士认为,虽然目前农民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认识仍需加强,对其“高大上”的偏见仍需转变,但这无法改变水溶肥及水肥一体化的大趋势。“目前来看,我国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的肥料在380万吨左右,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溶性肥料。” 高祥照认为水溶性肥料应用拓展空间巨大。
技术管理应用偏弱 五大瓶颈制约发展
“我国的水溶性肥料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生产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肥料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直言。
1.门槛低技术落后,研发基础薄弱
与国际水溶肥企业相比,国内水溶肥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简陋,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不足。许多企业对改善生产工艺及技术、促进养分吸收、提高有效养分浓度、增加体系稳定性、提高不同原料的混配技术等的研究不够,缺乏对螯合剂、表面活性剂、新型化合物、功能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不少企业仅仅是将尿素、硝酸钾、水溶性磷酸一铵等原料进行简单物理混配。生产出来的肥料容易出现潮解、结块、染色不均、杂质过多、水不溶物含量不达标等现象,严重影响水溶性肥料的销售。
2.产品良莠不齐,市场混乱
目前市面上水溶肥产品鱼目混杂。打着进口旗号实际是国产的、无证打擦边球的、含量不足的比比皆是。由于水溶肥生产工艺简单,经过染色后很难分辨其生产原料,因此不少厂家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添加剂经过染色后冒充水溶性肥料,或者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替代部分生产原料以牟取高额利润。
3.价格居高不下,消费需求受限
水溶性肥料价格远高于普通复合肥料价格,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原料价格较贵;另一方面是水溶性肥料仍然处于推广阶段,渠道销售需要大量的推广服务支持,推广服务费用较高。
4.灌溉设备不完善,缺乏有效示范和培训
灌溉行业与肥料行业存在断层,即肥料企业只注重肥料的品质及销量,不能清楚了解不同灌溉方式对水溶性肥料的不同要求;而设备企业只给农户“搭框架”,却不能与配套的施肥方案相结合,无法去建议农户如何选择肥料。我国的灌溉设施存在一些设计不合理、安装粗放、缺乏技术服务等问题,导致设备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5.缺乏肥效试验及市场试推广
肥效试验即肥料的功能性试验,包括肥效、抗旱、抗寒等其他功能。这些试验可以在试验室完成,也可以在大田试验中进行。国内水溶肥企业在肥料的研发过程中,大多已省略这个环节,直接将产品推向市场,但这产生了很多未预料的问题。
此外,王立庆还指出,我国UAN的运输不仅享受不到化肥优惠运价,甚至要按照危险品管理,运输成本高也是制约水溶肥发展的原因之一。
政策发力产业迎春 水溶肥路在脚下
“作为液体肥及液体复混肥优质原料,UAN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王立庆介绍,农业部正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5亿亩,水肥一体化的发展为我国UAN溶液和水溶肥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土地流转以后出现的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体对高效优质液体肥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解决我国面源污染、保护环境,必须做好节水、节肥工作,提高化肥利用率、搞好传统化肥的改性增效是化肥产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力发展UAN以及以其为原料加工高效液体复合肥是氮肥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那么,我国水溶肥路在何方?
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引导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水溶肥相关标准及操作规程;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行业发展环境;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水溶肥产品的技术水平;确保原料来源质量,严把产品检测关,保障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杜绝概念炒作:集中力量推进技术创新,整合资源,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规范市场外,还应加大推广力度。
一是技术推广基层抓起。打破农民传统肥料束缚,灌输水溶先进理念,通过实验技术推广将水溶肥的优势真实地展示给农民。加大对灌溉施肥设施及储罐建设的支持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切实做好技术服务,帮助消费者提高科学选肥、用肥能力。
二是加强水溶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试验示范。获得一手肥效数据、形成最佳应用技术,让农民眼见为实,促进新技术的有效推广;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农民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知识及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民对产品和技术的认知水平。
三是鼓励行业多方位合作。充分结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水溶肥企业的产业化能力、技术推广部门的示范推广能力,达到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水溶肥企业与节水灌溉设备企业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在技术、产品、渠道、资本等层面开展合作;水溶肥原料企业与水溶肥制造企业之间展开合作;水溶肥制造企业与上游企业合作,建立原料保障体系。
“农化服务是促进水溶肥销售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未来水溶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农化服务需要技术人才,需要大量费用,这些都构成了水溶肥料的成本。常规肥料对技术服务的要求比水溶肥低,并且享受了多种优惠政策和补贴,进入市场后价格大大低于水溶性复合肥。但这是以牺牲效益、环境、产量和品质为代价的。”华南农业大学水溶性肥料研究室张承林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