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扩张时代的中国PTA产业
□ IHS化工 丁巍
过去的五年间,全球精对苯二甲酸(PTA)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下游聚酯企业积极将业务向上游延伸,国内PTA产能从2010年的1500万吨左右,猛增至2015年的近4600万吨,增幅超过200%(详见图1)。作为曾经全球PTA最大进口国的中国一举实现了自给自足,并在2015年的4~7月间连续实现了少量的净出口,这使得全球特别是东北亚的PTA产业遭受了严重冲击,而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是日趋白热化。
产能增速放缓,企业优胜劣汰
尽管当前这一波PTA投资潮基本已过顶峰,但预计未来几年中,仍会有新的产能来袭。例如,今年下半年将有江阴汉邦石化二期220万吨装置和四川晟达化学100万吨装置投产,届时我国PTA装置将达到5007万吨。宁夏宝塔石化和新疆昆玉的项目不确定因素尚多,至少存在推迟预期。此外,嘉兴石化、恒力以及逸盛都有新建PTA装置的计划。总体来看,PTA产能增速会显著放缓,但大型装置投产对市场冲击也不容小觑。
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淘汰老旧产能成为缓解部分市场压力的无奈之举。截至2014年底,国内长期闲置或基本关闭的PTA产能已超过700万吨。进入2015年,绍兴远东石化正式启动破产程序,又为市场腾挪出了一年200万吨左右的空间。未来,一些单体产能较小、生产成本较高的老旧装置将存在退市预期。同时,接连几年的效益之困也可能迫使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作出抉择。此外,资金面的健康状况问题也有可能引发类似远东石化这样的较大规模的产能调整。
需求增长依赖下游,出口并非坦途
PTA的需求增长依赖于下游聚酯行业的表现。而作为成熟产业,全球主要聚酯品种的需求增速在过去的5年中均呈现明显的放缓势头,诸如聚酯短纤等各别环节还出现过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现象。当前,我国的聚酯需求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尽管我国的需求增速始终高于全球平均,但也已经从2010年15%的增长速度降至2014的近4%。在低油价的刺激下,2015年上半年我国的聚酯需求增速出现了明显反弹,全年需求有望达到甚至超过7%,但其中仍有必要考虑到下游投机性建库存所带来的额外提振。理性来看,需求增速继续放缓在未来几年依旧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每年新增聚酯需求将保持在200万吨左右,相当于170万吨左右PTA。
我国今年的PTA出口可谓成绩斐然,前7个月的PTA出口量共计超过40万吨,同比增加了52%。然而,4.6万吨的月度净出口对于缓解我国PTA产能过剩而言也是杯水车薪。另外,从流向上看,印度市场对中国的PTA出口举足轻重,超过总量的一半。而印度不仅通过Reliance的新建PTA项目释放产能,更是已两番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进口PTA发起了反倾销调查,出口该国的前景不容乐观。
纵观全球其他区域性市场,一方面存在缺口的并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方面的竞争劣势使来自中国的产品在欧洲、土耳其等几个主要消费市场难以撼动韩国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此外,葡萄牙年产70万吨的Artlant工厂在长期停工后计划重启,美国M&G年产120万吨的新装置正在建设之中,中东OMPET也计划运用BP最新一代的技术于2017年建成110万吨新装置。这些新增产能均将显著影响各国本地的供需结构,并进一步抑制全球PTA的贸易流动。
效益大幅改观无望,起稳回升可期
在未来几年中,产能严重过剩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转变,PTA的效益水平也几乎不可能看到显著恢复,但考虑到PTA现金流已长期处于亏损的境地,继续恶化的概率和空间都非常有限,市场会通过调整开工水平来维持最低限度的价差。主流供应商曾尝试过联合限产保价乃至更改合约定价体系等作法来改善效益,但在新产能集中投放的过去两年中,并没有有效措施能起到持续性的效果。
目前看来,产业巨头更倾向于充分竞争,凭借自身在市场份额、原料采购、加工费用、融资能力以及对冲操作等方面的优势胜出。放眼未来,当前严酷的市场环境将加速产业的洗牌进程,行业将在中期实现效益的适度恢复。
丁巍,IHS化工中国地区总监,主要从事聚酯以及上游原料的研究。在加入IHS之前,曾从事多个石化产品包括聚酯原料的贸易。200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