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90
进入硬实力比拼时代丁辛醇微利之中求变革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于国良
产能产量继续释放 市场潜在风险增大
2014年,世界丁辛醇产能继续增加,扩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亚洲正丁醇总产能达到278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51%;辛醇扩能速度略有放缓,截至2014年底,亚洲地区总产能达到347.8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61%。
随着四川石化、南京惠生MTO项目的建成,2014年国内正丁醇产能进一步增长到174万吨(含生物法)。市场一改以往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独大的局面,其他各类正丁醇产能占比由2009年的 36% 增加到2014年的 53%。2014年正丁醇产能分布:中石化占21%、中石油占26%、其他合成法占37%、生物法占16%。具体来看,中石化扬子-巴斯夫公司仍是最大的生产企业;处于第二集团的是中石油四川石化、吉林石化、天津渤海化工、山东鲁西化工等。两大巨头的丙烯来源仍主要是炼化一体化装置。天津渤海化工、南京惠生 MTO 项目的丁辛醇项目则分别依托 PDH和MTO装置,展现出未来丁辛醇装置不同的原料来源取向。
2014 年,随着四川石化、南京惠生MTO项目下游丁辛醇装置建成,国内辛醇产能达到了197万吨。在辛醇产业发展中,中石化辛醇业务在2011年扬子石化做出调整后,部分退出了辛醇产业而生产正丁醇,近四年产能已不再增长。中石油仍协同发展丁辛醇,近几年辛醇产能还在增长。整体来看,两大集团辛醇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总体呈现出国退民进的趋势。到2014年,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产能占比分别为18%和20%,其他企业已经占到62%,较2009年提升50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天津渤海化工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辛醇生产厂家,其次是中石化齐鲁石化,再者是山东利华益集团、建兰化工、大庆石化、南京惠生、吉林石化等。
目前,国内丁辛醇项目建设仍在继续。2015年有 2 套大型丁辛醇装置投入生产,分别是中石化安庆石化分公司和山东烟台万华集团,装置产能分别为25万吨和22.5万吨。此外,还有一些项目正在处于前期建设阶段,计划2015 年以后投产。随着丁辛醇市场竞争的变化,这些项目潜在风险正在增大。表1为近年国内丁辛醇产能增长情况。
在近两年的装置建设中,新进入者中出现了上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PDH 项目、MTO 项目下游配套丁辛醇装置的项目开始出现,后续还将逐渐增多。这将从原料源头改变丁辛醇产业的竞争格局。
此外,2015年上半年,江苏华昌辛醇装置顺利投产,使国内辛醇产能达205万吨。上半年国内辛醇产量为74.14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9.082万吨,增幅达13.96%;预计2015年总产量有望突破145万吨。
表1 近年我国丁辛醇产能变动情况 万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E
正丁醇 38 38 38 45 45 65 81 133 174 220
辛醇 56 56 56 56 62 82 110 163 197 211
供需平衡打破 进口依存度下降
2014年我国正丁醇表观消费量为134万吨,同比增长7%,其中国内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37%,净进口为19.13万吨,进口依存度降至13.92%。2014年我国辛醇表观消费量为151.8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国内产量为137.8万吨,同比增长19%,净进口13.9万吨,进口依存度降至12.74%。
目前国内正丁醇产能建设步伐仍未停止,2015年总产能将达到220万吨。若按照各公司公布的建设计划,预计2020年产能将达235万~260万吨。辛醇产能在2015年将达到211万吨,2020年将达到225万~268万吨。近年我国丁辛醇产销总量平衡情况见图1和图2。
综合我国丁辛醇消费需求预测和国内产能计划来看,大规模的扩张计划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到2020年市场将供应过剩。考虑到进口产品的量,国内装置开工率仍难以恢复,预计在60%~75%之间。
毛利润年内腰折行业开始硬实力比拼
1.新需求影响行业发展轨迹
因下游丙烯酸丁酯行业盈利性较好,2014年出现了大规模扩能潮,其在丁醇配套装置中的占比也较大。近5年我国正丁醇年均消费增速达到8.0%,预计2015 年将达到165万吨,净进口约15万吨;2020年消费量将达198万吨。相比之下,辛醇下游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行业利润偏低,装置投产积极性不高。未来需求增速还将放缓,预计将降至3%~4%。预计2015年国内辛醇消费量为150万吨左右,净进口约5万吨,2020年消费量将达到180万吨。
2.毛利润将维持微利状态
今年上半年,辛醇市场整体盈利尚可。1月初,丙烯价格偏低,辛醇最高毛利润值至1000元(吨价,下同)附近。3月上旬,辛醇价格至上半年最高峰,毛利润再度冲高至1100元附近。5月,市场均价相对偏高,毛利润值至600元以上。8月上旬,由于辛醇价格的下跌,以及丙烯高位,辛醇工厂一度陷入亏损境地。但由于丙烯价格的支撑,且市场供应量的减少,加之增塑剂市场推涨积极,随后厂家持续拉涨。而由于阅兵期间环保要求趋严,山东地区环氧丙烷开工率大幅下降,且原油暴跌,致使丙烯下旬跌幅较大;而辛醇受供应面的支撑,跌幅相对较小,市场毛利润在500元附近,相对于目前亏损仍较多的正丁醇来说,厂家略显慰藉。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丁辛醇市场毛利润仍将继续微利状态。
3.MTO配套装置竞争力下滑
本轮油价下跌之后,由于原料成本大幅下滑,乙烯裂解装置和 PDH 装置的毛利水平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压力已经大为缓解。上游丙烯竞争格局的变化,对下游丁辛醇装置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炼化一体化企业、PDH 项目下游丁辛醇装置竞争力增强,MTO 配套装置竞争力则大幅下滑。炼化一体化企业的装置因为产业链完整,抗风险能力强,未来竞争力还将有所增强。
目前来看,丁辛醇行业已经处于亏损局面,后期将是硬实力——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购销团队默契配合的硬实力比拼。
4.环保压力持续增加
目前国内企业基本都配套建有环保设施,对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置。结合新《环保法》的实施,丁辛醇生产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加大异味治理、危险废物处置等方面的投资和管理力度。
上游合成气生产目前国内多数工艺为煤制合成气,部分企业为甲醇装置产生合成气。煤制合成气气化过程产生的气化灰渣为主要的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而且气化灰渣中含水,运输过程中易造成撒漏现象,形成道路扬尘。丁辛醇企业在日常环保管理工作中,应加大运输环节的监管,避免引起环保纠纷。
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部分催化剂多数成分为含镍、氧化铜、活性炭、硫化铅、氧化锌、氧化钴、氧化钼等触媒,多数为危险废物,一般更换周期为3~4年,在废催化剂处置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识别,寻找具有相关处置资质的企业进行合规性转移处置。
价格变化纳入新因素 国产货间竞争加剧
1.价格缺乏供需面支撑
国内快速发展的产能建设和消费增速放缓的格局使得丁辛醇价格缺乏供需面的支撑,2014 年正丁醇市场价格处于大滑坡阶段,最低价格跌破 8000元。而近期的原油价格下跌,更是使得其价格再度下探。近年国内丁辛醇价格走势见图3。
2014 年,国内辛醇价格一度跌破 9200元。2015年初,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辛醇价格已经跌至 8100~8500元。目前,江苏正丁醇市场主流自提参考商谈价至5100~5150元,江苏辛醇市场自提参考商谈价至6200~6250元。
由于目前沿海 MTO、PDH 为龙头的丁辛醇装置所占比例较低,价格趋势仍主要跟随原油价格。但未来随着 PDH、MTO 项目的增多,丁辛醇的价格变化将纳入新的影响因素。
2.国产货之间竞争加剧
在国产货对进口货加大驱离的同时,国产货之间的竞争程度加剧。主要体现在市场下跌过程中,低价货源对长约的冲击性增强。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主力丁辛醇工厂为了维持自己的长约体系和核心客户利益,市场慢涨快跌的节奏逐渐形成,彰显出了主力厂家捍卫长约的决心。
3.与上下游的关联度出现振荡
2015年上半年,正丁醇与丙烯酸丁酯相关系数为0.95。经历了2014年丙烯酸丁酯行业大规模的扩能之后,丙烯酸丁酯成本主导属性增强,其与原料正丁醇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
2011~2015年3月,辛醇与DOP的相关系数为0.95,说明两者之间正相关程度较高,部分年份一度达到0.97。
目前丁辛醇及下游产品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弱平衡态势。通过行业利润均值不难发现,正丁醇对丙烯酸丁酯略显强势,而辛醇在DOP面前则略显弱势。目前由于原油的走弱,整个化工品的交易气氛异常冷清,上游丙烯处于震荡的行情,而下游DOP也一蹶不振。预计辛醇后市仍有走弱的空间,但是跌幅有限。
行业变革任重道远 科学研判未来走向
1.丙烯市场相对低谷
2015年上半年,我国丙烯的产能已接近2700万吨,同比增长5.6%。预计到年底总产能将突破30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以前,还将新增PDH装置产能逾1000万吨,另外还有新增炼油及裂解副产的丙烯。若以上装置全部投产,2020年我国丙烯的产能将达到4500万吨。
2014年我国丙烯消费量为2230万吨,同比增加9.85%。从2014年丙烯下游产品消费占比来看,丁辛醇占比约9%,仅次于聚丙烯(63%)和环氧丙烷(10%)。山东地区为丁辛醇的主产区。据统计,2014年山东丁辛醇对丙烯的消费量在当地丙烯总的消费量中占比约25%,与聚丙烯和环氧丙烷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根据丙烯下游衍生物需求折合,2015年丙烯的当量需求量约在2960万吨。2012~2015年,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7.6%,2020年预计丙烯当量需求量在3800万吨。显然,2020年我国丙烯产能将出现过剩。
2.DINP扩张受制壬醇供应
目前,国内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产能仍在93万吨左右,但开工率有所提升。由于原料异壬醇(INA)全部依赖进口造成采购难度,且主要供应商基本以供应其核心客户为主,国内所使用INA主要来自埃克森美孚、德固赛、协和发酵等国外企业,“一对一”的对口销售致使原料INA的采购客户较为固定。国内主要DINP生产企业数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产能方面亦增长缓慢。预计2015~2017年DINP的产能仍处于扩张期,但幅度不大。
3.DOTP处于迅猛扩张期
目前,国内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产能达130万吨,工厂数量达45家左右,但大型工厂占比较少。随着环保压力升级,下游对DOTP的认可度逐步提升,需求增速明显。
近几年DOTP一直处于盈亏线上方,利润丰厚。DOP和DOTP的原料不同,分别是苯酐和PTA。就生产成本而言,DOP和DOTP生产工艺相似(催化剂都是钛酸酯类),生产原料都有辛醇,辛醇价格的变化对DOP和DOTP生产成本的影响是不变的,因此,影响DOP和DOTP成本的原料因素就只剩下苯酐和PTA。近几年PTA的价格远远低于苯酐的价格,故DOTP的利润一直居于高位。
伴随增塑剂风波的影响,世界各国环保意识增加,医药及食品包装、日用品、玩具等塑料制品对增塑剂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由此,国内环保型增塑剂迎来了发展的契机,DOTP具有与DOP相近的加工与实用性能,甚至对其中某些方面带来明显改善。由于DOTP不含邻苯二甲酸盐,不在欧盟及其他国家限制使用的16种含邻苯二甲酸增塑剂范围内,是一种优良的环保型增塑剂,发展前景乐观。预计2015~2017年间DOTP仍处于迅猛扩张期。
4.电商化进程加速
虽然目前下游与丁辛醇工厂间的长约占到丁辛醇总产量的80%~85%,但是难掩未来网络销售的迅猛发展势头。近期,丁辛醇行业产能排名前两位的鲁西化工和天津碱厂两大厂家已向电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虽然目前化工领域的电商化有待改进,但是其简易度对下游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5 理性研判未来项目
新建项目不确定性增加 丁辛醇供需格局短期内将趋于供应过剩,国内装置开工率短期内将有所下降,远期开工率将有所恢复但也将处于70%上下,新项目的建设不确定性增加。
正丁醇进口份额仍高 从挤占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和正丁醇消费仍保持一定增长来看,未来仍有发展空间。远期国内正丁醇市场格局趋于供需平衡和自给自足。
辛醇供过于求趋势明显 辛醇市场受限于 DOP 消费,短期市场消费量将有一定增长,但未来发展前景仍显黯淡。即便消费不萎缩,增长率也将大幅降低到3%左右。而产能建设速度远远大于市场增幅。因此,未来我国辛醇产品竞争残酷,部分产能被迫退出可能性增大,因而国内辛醇生产重新洗牌的可能性将极大增强;这也造成新建项目投资风险加大,部分项目将取消或推迟的可能性增大,未来竞争局面或缓解。
未来我国丁辛醇产业应注重优化下游产品结构,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种增塑剂方向发展。此外,应重视基于壬醇、癸醇的增塑剂的前期研究,以替代DOP。
作为供过于求逐渐加剧的产品,因为下游新增装置无法完全对冲丁辛醇的扩能,未来丁辛醇行业去产能压力将越来越大。面临下游需求增速滞缓的现状,预计丁辛醇行业变革将主要围绕着市场话语权继续下降、低负荷运行成为常态、价格在成本附近运行、与原料的契合度更高、直销占比继续增大、出口量有所增加等方面不断展开。国内同行业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持行业的正常秩序,以维护我国丁辛醇行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