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正视困境寻找契机 甲醇制烯烃产业发展探究
2015年49期 发行日期:2015-12-18
作者:zhoukan2012

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492

 

正视困境寻找契机  甲醇制烯烃产业发展探究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于国良

蓄势待发 甲醇制烯烃成新亮点

  目前,世界98%的乙烯来源于蒸汽裂解。在国外,蒸汽裂解制烯烃的原料主要为乙烷、丙烷及液化石油气(LPG)和石脑油,而我国乙烯生产裂解原料结构偏重,以石脑油为主,轻柴油、加氢尾油仍占较大比例。从丙烯生产工艺的变化趋势看,乙烯裂解联产丙烯及炼油装置生产丙烯仍是主要工艺,但煤制丙烯、丙烷脱氢(PDH)等产能所占比例在不断加大。

  在我国,近年煤/甲醇制烯烃成为乙烯产能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国内新增聚烯烃547万吨,其中煤/甲醇制烯烃项目10个,合计产能382万吨,占新增能力的69.8%;石脑油裂解制烯烃项目4个,合计产能仅165万吨。2015年甲醇制烯烃产业发展继续增速,截至20156月底,国内已有山东华滨(20万吨)、鲁深发(20万吨)、浙江兴兴(69万吨)、阳煤恒通(30万吨)4套新甲醇制烯烃装置投产,产能为139万吨。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已投产的煤制烯烃装置总共有20套,总产能787万吨,配套甲醇1400万吨。图120102015年国内煤/甲醇制烯烃项目分布。

  2010年包头神华投产至今,煤/甲醇制烯烃逐步成为甲醇需求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2014年传统下游三大产品(甲醛、二甲醚、醋酸)已逐步萎缩。201515月,传统的下游产品同比继续呈现下滑趋势,烯烃需求已占甲醇近40%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15年底,甲醇制烯烃产能可达到859万吨,约需消费甲醇1684万吨,甲醇制烯烃占甲醇总消费量的比例将达到40%以上,稳据需求之首。

 

低油价冲击MTO项目  投资热潮降温

  受2015年油价下跌冲击最大的是东南沿海的MTO项目,特别是山东地区数个小型MTP项目,预计难以正式投产,此外已投产的MTO项目或将面临阶段性停产;部分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项目也将面临减负荷或停产,受此影响预计延长中煤的CTO项目将降负荷生产。

  受部分新增装置投产时间特别是CTO/MTO部分装置推迟的影响,2015年聚烯烃新增产能减少。内蒙古久泰能源的PEPP装置推迟到2016年一季度开车;江苏富德能源30万吨PP装置计划于2015年年底或2016年年初开车;青海盐湖PP装置计划于20162017年开车;山西焦化、江苏斯尔邦和中煤能源伊犁煤电化的聚烯烃新装置目前没有开车的消息。由于低油价,煤制烯烃的优势不再,再加上环保要求强化,成本上升,预计煤制烯烃的投资热潮会随之降温。

 

尚存变化  项目经济性谨慎乐观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四种不同工艺制聚烯烃成本变化较大,在原油暴跌的背景下,油制烯烃成本随之降低,油制聚烯烃利润增加。煤制烯烃竞争力略有削弱。尽管2015年大幅投放的煤制烯烃产能可能会对传统的石油制烯烃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与原油相比,国内煤炭价格变化不大,煤炭价格微降,煤制烯烃企业的优势正在减弱。

  20146月份,MTO对比油制烯烃成本优势较为明显(MTO成本低于油路线2000多元/吨);9月份两者差距收缩至600/吨附近;201410月至20151月份,MTO成本略高于油制烯烃成本。目前这种情况出现了一定缓解。

  油价跌破60美元/桶,聚烯烃的成本大概是66007200/吨,煤制烯烃对应的大概是75008000/吨(按十年折旧算)。基于对2015年原料及产品价格的判断,按照各路线最终产品均为聚乙烯和聚丙烯考虑,预计随着2015年国际油价下跌,国内MTO(甲醇制烯烃)和CTO(煤制烯烃)项目将出现亏损,PDH竞争力也在下降,而传统的石脑油制烯烃项目的竞争力将有所提高。

 

风险犹存

产能扩大渐显隐忧

  1.丙烯产能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5年上半年,我国丙烯的产能已接近2700万吨,同比增长5.6%。到2015年底,总产能将突破30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以前,我国还将新增近30套甲醇制烯烃项目,合计产能达到900万吨,新增PDH装置产能逾1000万吨,另外加上新增炼油及裂解副产,丙烯的产能将高达4500万吨。另一方面,根据丙烯下游衍生物需求折合,2015年丙烯的当量需求量约在2960万吨,预计2020年丙烯当量需求量在3800万吨。显然,2020年我国丙烯的产能将出现过剩。未来几年,国内丙烯市场将处于相对艰难、充满挑战的阶段。

  2015年上半年,国内丙烯市场的主旋律是窄幅震荡,由于主流价格依然处于相对低位,因此整体价格波动幅度也有限,没有再次出现如去年12月份那样的巨幅调整。山东地区主流成交价格区间多半在70008000/吨之间震荡,最高点为8150/吨,出现在3月初;最低点为6250/吨,出现在1月初;半年均价在7472/吨左右,同比下跌26.4%。随着丙烯价格的滑落,MTO企业或由采购甲醇改为采购丙烯生产下游产品,利好转利空,确实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甲醇企业在环保、市场、原油、烯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要走的路还很长。

  2.聚烯烃供应格局出现明显变化

  从全球情况来看,未来四年聚乙烯、聚丙烯产能增长率约为5%,略高于200920144%的年均增速。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未来聚乙烯、聚丙烯的产能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0%2015年我国聚丙烯产能将达到2000万吨。

  随着我国煤化工的发展,煤/甲醇制烯烃占国内烯烃的比例不断提高,以聚丙烯为例,煤/甲醇制烯烃占比已由2010年的3%增至2014年的24%。表120102014年国内聚丙烯产能增长及不同原料来源占比情况。

  国内近期新增的大部分聚丙烯产能走的是煤化工(CTC)路线,煤制聚丙烯装置相较石脑油装置产生的污染较高,因此,倍受各地环保部门的关注。长期来看,其产量也将受到相对较高的生产成本的制约。出于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原因,新的煤制聚丙烯项目或将被推迟,或将被取消。

  3.煤/甲醇制烯烃成本优势不明显

  与中东低成本的石脑油制乙烯、乙烷制乙烯相比,我国的煤制烯烃并无优势可言;若与北美天然气凝析液(NGL)经管式裂解炉制烯烃相比,煤制烯烃则处于明显劣势。

  据统计,美国近期将新增10个主要乙烷裂解项目,合计产能约1250万吨,预计大部分将在20162018年投产。新增产能将为美国石化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一旦这些低成本乙烯及其衍生物进军中国市场,不仅会重创成本居高不下的国内石脑油乙烯装置,还会对煤制烯烃项目带来冲击和影响。如果中东、北美地区也以十分廉价的页岩气或油田伴生气生产甲醇,再用甲醇生产烯烃,那么中国煤制烯烃将彻底丧失竞争力。

  4.行业竞争风险不断加剧

  原料价格、供应波动风险 如果未来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或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将削弱煤制烯烃的竞争优势。同时,煤制烯烃还面临甲醇价格波动的挑战。如果全面推广车用甲醇燃料,或者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规模扩大,导致国内甲醇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扬,则煤制烯烃成本必然大幅抬高。

  碳税增加风险 每吨煤制烯烃产品比石油制烯烃产品多排放7吨碳,如碳税按每吨200元征收,煤制烯烃成本将增加1400/吨。与石油路线产品相比,成本优势有待重估。

  充分评估投资风险 煤制烯烃项目规划产能较大,随着投产项目的逐步增多,国内聚烯烃市场的竞争将愈加激烈。煤制烯烃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石油路线产品以及廉价的中东进口产品竞争,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将加剧。投资者应理性分析项目的盈利空间,充分评估投资风险。

  5.装置运行及物耗指标尚待验证

  煤制烯烃装置的长期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已建示范装置在能效、煤耗及新鲜水耗等方面的指标也尚未完全达到国家示范标准要求。

  从能源转换效率看,煤制烯烃项目的能源转换效率仅42%44%,远低于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甲醇。且其生产基本流程是煤→合成气→甲醇→脱水→烯烃,整个过程不是节能的最佳路径,后期极可能被更加优化的技术路径取代。

  目前已建及拟建煤制烯烃项目下游产品方案多数为聚乙烯和聚丙烯,如此单一的产品结构以及产能的急速扩张将削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我国煤制烯烃项目多在西部地区,远离华东、华南等应用市场,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如果产品均为附加值较低的通用料,运费占比相对较高,则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1  近年我国聚丙烯产能增长及不同原料来源占比情况      万吨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油头烯烃        97%    92%    90%     87%     76%

 中石化        51%    47%    43%     43%     36%

 中石油        2 7%   25%    29%     26%     23%

地方及合资企业  19%    20%    18%     18%     17%

煤制烯烃          3%      8%    10%     10%     20%

甲醇制烯烃        -        -        -       3%      4%

总产能          968    1068    1229    1343    1708

 

形势演化  影响因素扑朔迷离

  1.延伸产业链,把握研发新方向

  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要发展煤化工,不要止步于初级的燃料,应延伸产业链,增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这一趋势已经显现,从今年前5月投产的19套煤制烯烃项目来看,有86%的烯烃留给企业自用进行下游生产,只有14%的烯烃进行单纯的外销。而这19套项目之中,只有3套项目没有下游配套产品,占总煤制烯烃产能的6.61%,连1/10都不到。

  在聚烯烃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整合优化产品结构、研发专用料,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煤制烯烃新的发展方向。当前煤制聚烯烃产品质量与油制聚烯烃质量差距日益缩减,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研发转产利润更高的产品成为生产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研发新产品的进度不会很快,一方面,受限于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增长空间要远小于通用料市场。以聚丙烯为例,除T30SS1003等均聚通用级产品外,很多企业如宁夏宝丰、延长中煤、神华宁煤等都已经开始生产K80032240S等共聚产品。从今年第一季度PP主要产品价格走势不难看出,共聚价格明显高于均聚拉丝产品。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不少国内供应商都在酝酿转产共聚料。据神华宁煤介绍,其新产品2240S预计售价比其低融共聚产品2500H300/吨,比拉丝1102K1500/吨左右。

  目前油化工企业如齐鲁石化、茂名石化等企业也逐步开启油箱专用料、地暖管料等产品的研发。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制聚烯烃产品的主战场仍集中在通用料方面。

  2.注重保障项目原料供应

  MTO项目甲醇消费量巨大,因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规避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原料供应是项目投资者的重要课题。

  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存在原料价格风险。从进口甲醇价格的历史走势来看,不排除其价格剧烈波动而影响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竞争力和经济性的可能。建议装置或建在沿海地区,可以方便地获得进口甲醇;或位于甲醇产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

  3.统筹规划煤/甲醇制聚烯烃项目

  目前煤化工只是对石油化工的有效补充,远没有到广泛替代的阶段。煤化工的发展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在发展初期就应该统筹规划。

  拥有煤矿资源且具有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大型企业可以考虑建设MTO/MTP 工程,落实煤源、煤质、煤价或气源、气质、气价,优先建设MTO 装置。要特别重视煤炭气化工艺的选择。对不同的气化用原料煤,要进行科学评价,选择经济、合适的煤气化工艺。要特别重视原料焦炉煤气的集中加工,做到集约高效利用。由于MTO/MTP 装置耗水量极大。因此,新装置宜建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至少不应选址于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区域。

  4.理性、科学研判未来项目走向

  ⑴通过对“换挡”前后经济环境的研判,及时调整治企理念,在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安全环保、推进技术创新、创建国际品牌等方面做扎实的工作,力求在“新常态”下生产经营,赢得主动。

  ⑵加强对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深化信息采集,准确预判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要对烯烃及其下游产品的消费量、价格等做好市场预期分析,科学把握产品的市场动态。

  ⑶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下游需求新增长点的开拓才是根本上改变国内甲醇行业现状的关键。甲醇厂家众多,生产负荷变化大,供需波动频繁,要准确把握甲醇市场变化趋势。

  ⑷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清洁能源等领域高技术含量、有市场需求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以有效缓解区域甲醇过剩和外运困难的局面。

  ⑸虽然目前国家通过政策释放出煤化工投资降温的信号,但烯烃产能是否能集中爆发目前还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应理性、科学研判未来烯烃项目给甲醇市场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结语

  总体来看,甲醇的新兴下游甲醇制烯烃行业发展迅速,已进入商业运行阶段,给甲醇的整体产业链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甲醇制烯烃产量的增长将成为20162020年间拉升甲醇需求的主要动力。

  目前虽然煤化工行业在成本方面与油气相比并无优势,“牛市”步伐也有所停滞,但其毕竟还是原料多样化的重要构成。尤其是一体化煤化工项目因原料的可变成本较低,对低油价的承受能力强。未来在煤和油的博弈中并不会出现一边倒。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