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防范和解决化工园区布局性风险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
"十三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长的换档时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依然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开创新常态下全行业工作新局面显得至关重要。展望"十三五",一方面要加强化工园区的规范建设与科学管理,形成一系列指导园区规范管理的工作准则;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规范化工园区积极承接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的工作,以园区为平台通过搬迁改造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园区现状:
喜忧参半布局混乱
化工园区的出现,使原来分散、无绪、不易管理的化工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促进了化工产业向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物流信息传输一体化、公用工程环保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管理服务金融一体化——五个“一体化”的建设发展理念引领下,化工园区显示出了集群化发展优势。
据园区委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381家,其中,已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元的超大型园区7家;产值在500亿~1000亿元的大型园区23家,100亿~500亿元的中型园区84家,产值小于100亿元的小型园区267家。超大型和大型园区的数量虽然仅占我国化工园区数量的7.1%,但两者工业总产值达到了2.3万亿元,占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6%;中小型化工园区仍在我国占较大比重,其中大多数园区仍处于项目招商和建设阶段。
然而,由于缺乏针对全国或区域性的化工园区总体布局规划,各类所谓的“化工园区”层出不穷,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随意设立、杂乱布局,从而导致所谓的全国“化工园区”有上千家。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委”)的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认为,只要是有化工企业入驻的工业园区均是化工园区,而实际上此类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混乱,甚至将环境敏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布局在一起,安全与环境风险隐患严重。这种“混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在“化工园区”的界定和管理上加强统一。
优化布局:
加强规划提高门槛
要合理化解当前化工园区布局存在的风险,从国家层面来说,“十三五”时期应从国家级、省级层面上对化工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完善的园区布局规划,优化调整化工园区布局,规范化工园区的审批、建设与管理。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整体布局规划,结合区域化工产业分布及特点,统筹区域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及化工园区或化工集聚区布局,加快制定科学规划,并使规划具有法律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开展全国化工园区发展规划重大课题研究,编制实施全国化工园区发展规划,优化全行业园区布局。建议新设立化工园区由省级部门审批,以省为单位进行相关布局、集约管理,从全省、全局角度破解化工园区过多、过散的问题。
同时,园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结合危险化学品生产及储存企业搬迁行动计划,推动重大危险源过多、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一次性搬迁到位。保持园区规划的延续性,避免因城市主管领导发展思路的调整,轻易对园区规划中涉及的位置、功能和区域范围等内容进行变更,坚持园区规划的严肃性和一贯性,对于园区及区内企业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快建立规范化工园区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建立一套针对化工园区的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依此标准制定出相应的化工园区准入条件,以遏制国内化工园区盲目重复发展的势头。对已经建立的化工园区重新进行综合性评估和审核,从鼓励类、限制类和逐步搬迁类3个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鼓励类的要全力支持发展,对于限制类的要严格落实限制发展的要求,对于逐步搬迁类的制定搬迁计划以确保按期搬迁到位。
此外,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化工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和布局调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迫切需要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在退城进园、搬迁安置、安全生产体系、环保基础设施、智慧型园区、节能减排和循环化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防范风险:
完善设施提质升级
从化工园区层面来说,必须练好内功,通过改造提升园区自身水平造就良好的发展机遇,切实防范各类安全和环境风险。
进一步明确化工园区的产业定位。即结合化工园区自身的区域环境容量、产业基础等因素,明确其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式分布,将产业按集群布局,有重点、有选择地接纳企业投资落户,引进上下游项目,合理构建循环经济的垂直产业链,各产业链之间功能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实现规划环评全覆盖。所有化工园区都要开展规划环评,严格落实好规划环评要求,对环境容量、环保基础设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提高项目入园门槛。建立项目准入管理制度、预评估制度,以及区内企业升级改造和退出机制。对符合产业规划、总体规划和规划环评的项目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入园门槛,更加注重项目的工艺先进性、安全环保可靠性和投入产出效率,提高项目质态。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资源环境容量要求和有利于完善园区产业链,作为项目准入的前置条件。对区内企业从土地利用率、工艺先进性、安全风险、污染物控制措施、万元产值能耗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督促企业对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产业政策规定的项目开展技术改造,落后工艺或落后产品予以淘汰。
完善配套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决定了化工园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立足园区需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完善安全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园区承载配套能力。
把安全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将安全环保监管作为化工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建立符合园区实际的安全环保监管体系,切实提升安全环保工作水平。
加大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内的搬迁力度。项目建成后必须确保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内所有居民搬迁到位,最终逐步实现对化工园区产业规划区内的居民实现全部搬迁,保障事故状态下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化工园区实施封闭管理。
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围绕建设综合应急响应中心,强化应急救援平台建设,精心组织实战化的安全环保综合应急演练,强化智慧型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