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四轮驱动”构建农药行业竞争力
2016年14期 发行日期:2016-07-15
作者:zhoukan2012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发展大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十三五”期间,农药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全行业要以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环境污染,转变农药工业的发展方式,促进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展环境发生变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
  1.世界农药发展趋势
  农药销售额增长缓慢,杀菌剂增长迅速,新品种开发速度减缓。1970年到1994年的20多年间,世界农药销售额激增10倍,但自1995年以后,由于环境生态和健康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农药研究开发的费用激增,农药新品种问世的步子放慢,再加上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冲击了常规农药市场,世界农药销售额增长缓慢,1998~2007年全球农药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仅0.9%。近年,杀虫剂销售平稳,除草剂略有增加,杀菌剂有较大增长。目前,世界农药产品总的发展趋势是开发高活性、高安全性、高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品种。
  跨国农药公司推动农药生产集约化。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回报、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等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不能承担这样高的风险和投入。因此,近年来世界农药公司之间围绕“生命科学”这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重组,成立了新的农药公司,使农药生产更加集中,垄断性更强,也更有实力进行新农药开发。
  生物工程技术的影响增强。近五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已由2010年的188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11400万公顷,年均增长率达40.8%。目前,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已超过单一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农业生物技术对世界农药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大,特别是对化学除草剂、杀虫杀螨剂的影响更大。
  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从充分利用全球自然、人力和环境资源的角度出发,调整总体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而在其他国家生产和采购。近年来,跨国在我国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过专利期品种采用定制的方法;专利期内品种采用专利授权,进行最后2~3步合成的方法。
  非贸易壁垒增多。近年来,我国农药出口增长较快,冲击了跨国农药公司的传统市场和既得利益,为此,发达国家设置了一系列的非贸易壁垒,如农药残留标准、产品技术标准和反倾销诉讼等。
  2. 国内农药发展环境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对农药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监管力度加大,推进农药行业加大开发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力度,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为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地质量,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以及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提出了更高要求。
  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第一重视的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国家不断制定和完善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甚至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促使我国农药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安全、残留更低的新品种。
  3. 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加重、人口增长、病虫草害发生频繁、生物燃料推广以及国际游资投机因素等综合影响,农产品平均价格将逐年提高,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压力和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各国将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带动农药需求增加。特别是南美、东南亚及东欧国家将成为重要的农药新兴消费市场,这些地区农药工业基础薄弱,可以给我国农药企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是必要条件之一。此外,随着高毒农药的淘汰,给一批高效、低毒杀虫剂带来了市场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商持续深入涉足农化物资经营,农药行业中的部分企业也开始进军网上销售,提出了“全过程解决方案”,为农药网上销售与售后服务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天地。
  然而,我国农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不能支撑高额的创制费用及国际市场开发,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农药出口自有品牌极少,出口秩序混乱,不能获得应有利润和市场份额。由于新品种的研发滞后于高毒品种的替代速度,部分地区和农作物的市场被跨国公司的产品占领。
  此外,日益紧迫的资源和环保压力对农药工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以及正在编制的农药“废气排放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将大大增加农药生产企业环保治理成本。
2020年目标:
八成企业入园  资源化率提升50%
  农药原药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20年,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30%,其中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5个,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有30个。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70%以上。建成3~5个生产企业集中的农药生产专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农药原药企业总数的8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创制品种的产业化进程、加强创制品种的市场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GLP体系及通过相关国际互认。到2020年,农药创制品种累计达70个以上,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农药企业建立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和与之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创新研发费用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农药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整体技术水平较大提升。到2020年,大型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将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到2020年制剂加工、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宗原药产品的生产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和装备大型化。新开发品种的技术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友好型制剂将成为我国农药制剂的主导剂型。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跃上新台阶。 到2020年,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三废”排放量减少50%。农药产品收率提高5%,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50%。
  为此,行业应在以下四方面下工夫:
  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根据市场和资源条件,促进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制剂加工依据市场、资源、物流适当布局,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开发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将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加大农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的开发,加大重要农药中间体和环保剂型专用助剂的开发;加强农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继续调整产品结构。
  国家通过科技扶持、技术改造、经济政策引导等措施,支持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发展,加快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替代和淘汰,促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重点发展针对常发性、难治害虫;地下害虫、线虫、外来入侵害虫的杀虫剂和杀线虫剂;适应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变革的除草剂;果树和蔬菜用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用于温室大棚、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和环保型熏蒸剂;积极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保鲜剂;鼓励发展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
  大力推动农用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支持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以及与之配套的新型助剂;降低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的比例,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
  鼓励开发节约型、环保型包装材料。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
  加快农药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步伐,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降低企业“三废”处理成本。鼓励和支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开发和推广水基化等环境友好剂型;加强农药“三废”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提高原辅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特殊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工作,确保达标排放。
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监管和调控
  “十三五”期间,农药行业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对农药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综合运用财税、价格、贸易等方面的经济政策,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农药生产工艺,发展环境友好型农药产品;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促进农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 鼓励技术创新
  做好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衔接,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农药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研究开发中心,提高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优化生产力布局,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实现有序竞争,促进农药工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农药生产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优先支持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聚,促进形成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化园区。鼓励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生产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建立有效、常态的合作机制,促进原药和制剂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 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在优势企业试点建设智能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