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石油进口国“好日子”到头
■ 庞晓华 编译
虽然迄今为止油价上涨的幅度并不足以削弱石油的市场需求,但却已经开始推动通货膨胀的上升,亚洲石油进口国开始要迎来寝食难安的日子。过去几年,这些国家已经享受到低油价带来的利益,并借此契机大刀阔斧的进行政策改革。分析师们和市场人士都认为,如果油价进一步上涨,那么印度和中国等国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近年来实施的一些关键的财政改革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努力缓和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形势逆转
在2015年5月反弹至当年的高点后,油价开始一路下滑,许多亚洲国家利用油价的持续下跌作为减少燃油补贴支出并实施一些税收政策以提高财政收入的机会。这些亚洲国家成品油零售价格的下跌速度远低于国际油价的下跌速度。
例如,中国调整了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在其参考的一揽子油价跌破40美元/桶时不再调整成品油零售价格。印度实施了一系列基于零售燃料价格的消费税政策。越南从2015年5月起实施了成品油环境保护税政策。亚洲国家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低油价环境中寻求额外收入的财政政策不会影响成品油的终端消费者。因此,亚洲国家的石油需求依然强劲。
但随着形势的转变,亚洲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将是他们是否能够继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改革,或被迫取消部分税收以减轻终端消费者的痛苦。标准普尔全球普氏能源资讯旗下PIRA能源集团亚太石油市场分析主管Lim Jit Yang表示:“对主要石油进口国来说,低油价是政府取消燃料补贴的一个合适时机,中国和印度甚至借机提高消费税。但这些政策举措不太可能重演,甚至可能随着油价走高而取消。”
通胀抬头
标准普尔全球公司亚太经济学家VishrutRana表示:“能源价格的上涨正在推动一些亚洲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水平,当然从目前来看,能源价格上涨并不是推高这些经济体通货膨胀水平的核心因素,但也是原因之一。目前油价水平不太可能导致任何需求的破坏。但如果油价进一步上涨,现状或将发生改变。”
全球石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强劲增长的预期。业内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将保持强势增长,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必须大幅上涨才会影响消费增长。标准普尔全球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Paul Sheard表示:“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大约3.5%的增速。即便中国经济增速已经略有放慢,我们仍期待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市场经济体仍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
财政受压
标准普尔全球普氏能源资讯分析公司预计,2017年印度石油需求增速将连续第三年超过中国。Pira能源集团预测,2017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平均将增长3.5万桶/日,2018年新增石油需求将达到25万桶/日。
标准普尔全球公司旗下CRISIL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Dharmakirti Joshi表示:“油价的大幅下跌有助于减少印度的财政和赤字,控制通货膨胀,并刺激GDP增长。如果石油价格的反弹是大幅度而且持续的,将会影响所有的宏观经济参数。此外,它将消除印度储备银行降息的希望。”
Joshi补充道,因为当前印度的零售油品价格与市场挂钩,原油价格的跃升对终端消费者的影响将很快显现。政府可以通过削减石油价格大幅下跌时实施的消费税来限制通货膨胀,但这一举措增加了财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