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应用非常广泛,在建筑材料、工业制品、日用品、地板革、地板砖、人造革、管材、电线电缆、包装膜、瓶、发泡材料、密封材料、纤维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目前,全球 PVC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电石法,主要生产原料是电石、煤炭和原盐;二是乙烯法,主要原料是石油。国际市场上PVC的生产主要以乙烯法为主,而国内由于受到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现状限制,主要以电石法为主,电石法约占我国PVC总产能的80%以上。
生产企业走向规模化,行业集中度高
近十年来,在经济增长及投资拉动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氯碱行业主要产品烧碱和PVC产能快速增长,增幅明显超过下游行业需求增长,呈现供应过剩的局面。近两年,在结构调整的综合压力下,退出产能开始不断增多,并有超过新建产能的趋势。
中国聚氯乙烯企业生产正走向大型化、规模化,产能40万吨以上(含40万吨)规模企业数量为20家,占总产能的56.7%。现在已形成新疆中泰、新疆天业、陕西北元3家百万吨级超大型企业;天津大沽、内蒙古君正、山东信发、鸿达兴业、内蒙古亿利等7家50万~100万吨级企业。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治理,未来行业内的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2017年我国聚氯乙烯产能为2282万吨,同比增加32万吨。其中,在产企业数为62家。2017年我国通用PVC主要生产企业见表1。
目前国内在建、拟建装置主要以电石法和乙烯法为主要生产工艺生产通用PVC产品,如河北盛华的24万吨电石法项目和烟台万华的30万吨乙烯法项目。2017—2019年在建拟建通用PVC项目见表2。
出口量增长明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聚氯乙烯需要通过进口来维持供应,但随着中国聚氯乙烯供应量的提升和产品水平的提高,中国聚氯乙烯出口量增长明显,中国从2014年转变为聚氯乙烯净出口国。2017年,中国通用PVC进口量77.2万吨,占全国表观消费量的4%,同比增长19.1%;出口95.7万吨,同比减少7.9%,净出口18.5万吨。
2017年,我国通用PVC进口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和日本,来自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通用PVC总量为68.8万吨,占国内总进口量的89.1%。2017年,我国主要的通用PVC进口省市为广东、上海和福建,三省市的进口量累计为59.8万吨,占国内进口总量的77.5%。我国通用PVC产品进口贸易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2017年进口产品中,进料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量的91.6%。
硬制品决定消费量变化
近几年,中国PVC消费量增长迅速,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造。硬质的PVC管和门窗是PVC消费增长的热点,尤其是用于门窗的PVC,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软质制品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中国近几年化学建材市场需求高涨,化学建材中硬质PVC产品在城镇建设和西部开发中应用广泛。化学建材等硬制品的消费决定了PVC消费量的变化。房地产涉及的PVC制品主要包括:硬制品中的门窗、异型材、硬片、板材、管材等;软质制品中的电线电缆、地板、合成革等。2017年中国PVC的表观消费量1787万吨,同比增长10.31%。其消费结构为硬质制品约占61%,软质制品占39%。其中,硬质制品中,型材与门窗占21%,管材与管件占30%,硬片与板材占5.5%,其他占4.5%;软质制品中,薄膜占9%,电缆料占6%,人造革占5%,地板革占7%,鞋底材料占4%,其他占8%。
未来国内供需预测
目前国内通用PVC产能整体相对过剩,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氯碱行业仍要逐渐淘汰小规模、分地域的装置,调整整体产业结构。伴随着新建项目的投产和部分小规模项目的淘汰,预计一段时间内产能将维持当前水平,至2020年我国PVC产能预计为2430万吨,装置开工率约76%。2017—2020年产能年均增长率为2%。需求方面,未来受中国经济“新常态”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变缓,房地产、化工等领域有所降温,PVC行业未来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预计2017—2020年国内PVC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8%,到2020年中国PVC表观需求量为1885万吨。
郭浩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毕业于南加里福尼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专注于石油化工行业信息研究与咨询。其专长领域包括丙烯、丙烯酸及其酯、原油、燃料油、沥青等。曾在《中国石油沥青行业竞争对手分析》《C3C4产业链发展规划》《中国废旧石化炼化加氢催化剂处理市场分析》《国内高温尼龙市场分析》等10余个咨询项目中担任咨询顾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