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限塑令”已成全球共识
2020年9期 发行日期:2020-05-01
作者:■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边钢月 张福琴

由于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大,回收利用率低,对土壤环境、海洋环境都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这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伤害,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治理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截至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已开始纷纷采取限塑措施,出台了政策,在限塑、禁塑方面展开行动。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等国际多边场合,均提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的相关倡议。

一、国际限制塑料使用的有关政策分析
   
    近年,联合国及欧盟等国际社会组织针对塑料废物发起多次专题活动。在各类环保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8年12月全球已经有87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限塑措施,其中14个为明令禁塑,详见表1。


    以下主要介绍欧盟、法国、德国和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限制塑料使用政策的进展情况。
    1.欧盟
    欧盟2015年就发布了限塑指令,指令发布后,各个成员国都踏上了“限塑之路”。2018年,欧盟议会又通过了一项关于控制塑料废弃物的法令。根据法令,自2021年起,欧盟将全面禁止成员国使用饮管、餐具和棉花棒等10种一次性塑料制品,这些用品将由纸、秸秆或可重复使用的硬塑料替代。塑料瓶将根据现有的回收模式单独收集;到2025年,要求成员国的一次性塑料瓶回收率达到90%。同时,法案还要求制造商必须对其塑料产品和包装的情况承担更多责任。
    2.法国
   “法国零废物”组织管理人表示,法国当局未来数年将逐步加强“禁塑令”,计划于2021年禁售饮用水塑料杯、塑料饮管和搅拌棒、发泡胶餐盒等,水果蔬菜的塑料包装也将被禁用;2022年则将禁止包括连锁快餐店在内的餐饮业向堂食顾客提供一次性餐具。最终目标是在2040年前,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率降低到零。
    3.德国
    早在2016年,德国政府就与有关企业达成协议,对一次性塑料袋进行征税。2019年9月,德国政府表示,计划加大“限塑”力度,准备通过立法禁止超市收银台出售轻质手提塑料袋。
    4.其他欧洲国家
    在欧洲,对于“限塑”,各国采取的手段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征税收费,一种是彻底禁止使用。
    最早对塑料袋收税的是丹麦。法国、爱尔兰、保加利亚、比利时等国均采取这个方式。在德国、葡萄牙、匈牙利、荷兰等国,零售商则是向顾客收取塑料袋的费用。而意大利更为严厉,2011年政府宣布,除了可生物降解或可分解的塑料袋,其他塑料袋均禁止使用。
    5.韩国
    韩国早在2010年10月就开始实行“再生计量收费垃圾袋销售”制度,规定超市不得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2018年8月起,韩国环境部禁止咖啡店使用一次性塑料杯,2019年,限制范围扩大至超市和烘焙店,韩国2000家大型超市和1.1万家面积超过165平方米的超市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袋,违规商家将被处于最高300万韩元的罚款(100万韩元约合6000元人民币)。
    6.亚洲其他国家
    2019年6月,日本环境大臣宣布将制定新法令,禁止商家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袋,法令将在接下来两年内实施,塑料袋收费价格等事宜将由商家自行决定。
    2019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禁塑令”生效,将在首都伊斯兰堡及周边地区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违者将被罚款70美元。
    2019年底,泰国颁布了“限塑令”,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75个品牌的百货商店、超市和便利店不再向顾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并争取在2021年实现全国禁塑。
    7.非洲
    非洲是全球禁塑力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截至2019年6月,非洲55个国家中已经有34个国家颁布相关法令,禁止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的使用或对其征税。  
  
二、国内限制塑料使用的有关政策分析
    
    1.国家级限制塑料使用的政策
    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又称“限塑令”),要求全国范围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是由于近年电商行业迅猛发展,监管不够全面、监督执行力度不强等问题,“限塑令”实施效果不理想。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2025年底前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并使之成为省里重点工作之一。
    国家发改委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其中淘汰类中明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到2020年12月31日禁止生产,到2022年12月31日禁止销售”。
    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是近年国家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重磅政策。该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该意见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基本涵盖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列出的措施具体、目标明确,并配以支撑保障体系、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部署,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2.部分省和行业限制塑料使用的政策
    近年,部分省市地区又开始陆续出台区域性限塑政策,如2015年元旦开始,吉林省“禁塑令”正式生效,成为全国从限塑向禁塑全面升级的省份,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政策;2016年1月,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即江苏禁塑令),要求宾馆洗浴等服务型企业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
    2019年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自2019年7月1日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停止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业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2019年,海南省发布“禁塑令”《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规定在本经济特区内禁止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试行)》的塑料制品。
    此外,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提出了相应发展规划:阿里巴巴承诺到2020年底,70%的快递袋改为可生物降解材料;京东商城生鲜快递袋已经全部采用可降解塑料包装;中国邮政已在大连、青岛、宁波、深圳等8个城市试点推广降解塑料袋。
    总之,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禁止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塑料污染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上屡有负面报道。行业在呼吁人们正确使用塑料,科学进行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处理的基础上,在开发和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化、降低碳排放、推动废塑料回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三、发展可降解塑料成为新亮点
 
    在限塑政策的环境下,可降解塑料的发展成为新亮点,可降解塑料是指通过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的活动,能被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高分子材料。
    按照原料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物基塑料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类材料(PHA)、聚多糖衍生物(低取代基)、聚氨基酸等产品。第二类是石油基塑料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聚ε-己内酯(PCL)可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可降解塑料、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可降解塑料等产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聚乳酸PLA产品为代表,其产品特点是透明度高、强度高,但产品非常脆,制品的耐热性能差,限制了PLA的应用;进入90年代后,以脂肪族二元醇酸系列聚酯为代表,典型产品是PBS和PBAT,当时日本昭和公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该公司采用扩链剂实现了小分子到大分子产品的变化,产品韧性好,强度接近聚丙烯类产品。然而,扩链剂的使用降低了产品的生物安全性。
    全球2019年可降解塑料需求接近100万吨,需求最大的区域是欧洲,占全球总需求的55%,其次是亚太地区占25%,北美占19%。当前全球可降解塑料以生物基材料为主,占比约为70%,石油基可降解塑料以PBAT和PBS为主,占比为28%,预计未来全球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长率将在15%以上。


四、有关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国塑料加工业行业除了要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部分产品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外,还要加强环保治理、解决塑料垃圾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应该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促进行业不断进步。
    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发展建议。
    1.贯彻国家要求,推进塑料有关企业向绿色化发展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针对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方面,该意见提出:
    (1)推广应用替代产品。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在重点覆膜区域,结合农艺措施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膜。
    (2)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要加强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发布执行情况。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等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  
    (3)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制品,不得违规添加对人体、环境有害的化学添加剂。推行绿色设计,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利用性能。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这些措施将对我国分步骤、分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整体工作起到重大作用。
    展望2020年,行业生态化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将加速推进。生产领域要提高行业自律,坚持绿色环保生产,从塑料制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减少塑料颗粒与产成品的无序丢弃;提倡社会要科学合理使用塑料制品,推动塑料制品的多次使用和塑料包装回收;回收再利用领域应积极、科学推动垃圾分类制度,完善塑料垃圾收集与处置方式,加强废塑料的回收、系统化管理,并形成长效机制。
    2.加大塑料的回收再利用
    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将有50%的塑料可被回收再利用,为石化和塑料行业带来高达600亿美元的利润增长,占同期利润增长的近三分之二。塑料回收再利用不仅会影响石化和塑料企业,它还将对整个化工行业造成影响,因为塑料生产占化工行业产出的三分之一。在高回收率的情况下,获取和处理废旧塑料的能力将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回收的塑料将会成为石化生产的下一个低成本原料优势。塑料循环利用的行业空间随着技术的突破可无限延展。
    3.加大进口废塑料的管理
    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举措,加大进口废塑料的管理力度。
    (1)2017年7月,国办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2017年底前禁止进口废塑料等24类固体废物入境。随着禁废令的实施,部分再生料需求将会被原生料替代。
    (2)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印发《进口废物管理目录》。根据公告,将废五金类、废船、废汽车压件、冶炼渣、工业来源废塑料等16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
    4.强化物流、电商快递等为重点包装的绿色化和循环化
    目前,为推进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循环化,部分商超、电商、快递企业积极探索,投入了一批可循环周转箱、快递盒等新型包装器具。应进一步以连锁商超、农副产品批发、区域性物流仓储、电商快递等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投放可循环、可折叠的物流配送器具,鼓励开展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支持相关企业等通过“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模式,提高可循环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
    同时,加大智能回收设施的投放力度,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终端回收方式,推动各城市政府积极破解可循环快递包装智能回收设施进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政策障碍。
    5.注重防治微塑料
    防治微塑料的举措主要包括:一是收集处理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中塑料垃圾。荷兰 21 岁发明家史拉特设计出一种借助海流力量收集海洋塑料垃圾的装置,最多可以收集 3000m3的塑料垃圾,相当于一个奥运泳池的容量。二是降解生态环境中废弃塑料,减少塑料垃圾污染。
    6.借鉴海外治理塑料垃圾的经验,提高治理水平
    这里列举德国、日本和荷兰的治理塑料垃圾的经验,具体如下。
    德国:收取高昂的押金。为了促进塑料瓶回收,德国早在多年前就在市民购买矿泉水等饮品时收取塑料瓶押金。比如购买一瓶售价0.5欧元的矿泉水,往往要额外支付0.25欧元的塑料瓶押金——瓶子的押金,还瓶后才能拿回。  
    日本:用一次性塑料垃圾做领奖台。为了解决塑料废品回收问题,日本人不断寻找新招。日前,从东京奥组委传出一则消息:为解决海洋被过度污染的问题,东京奥组委别出心裁,考虑用塑料垃圾做领奖台。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领奖台,将利用家庭等丢弃的一次性塑料进行制作。
    荷兰:用塑料垃圾制造公路。早前,荷兰兹沃勒市推出全世界第一条由再生塑料建造的单车道。兹沃勒人发明的这种公路叫“塑料公路”,他们选用的原材料全部来源于大海和垃圾堆里回收来的塑料垃圾。据悉,他们将塑料垃圾回收清理后,压成一块一块大小相同的预制板,这些预制板可实现快速安装维修,修建马路时只用在打好路基的地面上,一块块拼接起来即可。实验表明,此塑料公路能经受住-40℃的低温至80℃的高温,并且它的使用年限比沥青路还长3年。
    7.在新型替代材料方面,要加大可降解材料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可降解塑料是行业发展趋势,未来市场可能因政策干预而呈现爆发式增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产品性能,降低应用成本;完善可降解塑料相关标准,保障降解产物安全可控,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