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地陆续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吉林、江西等均公布了石化/化工产业预期产值目标。本刊编辑部特梳理了各省规划中的重点,以飨读者。
山东省:2025年化工产值达2.65万亿元
2021年9月7日,《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已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山东省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65万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化工园区内企业和重点监控点企业产值占行业比重提高到80%以上,汽煤柴成品油收率降至40%左右;轮胎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轮胎企业达到8家,其中,过200亿元的2家以上,1~2家企业进入全球轮胎行业前10位。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围绕炼化一体化、海洋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进行布局,并力争到“十四五”末,化工、轮胎等行业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1.重点发展对象
重点发展乙烯、丙烯、丁烯、苯、甲苯、PX、氟硅、煤基精细化工品、高端功能化学品等产业链,培育领军企业,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实施炼油产能整合、减量置换,支持炼化企业深度兼并重组,推动“降油增化”改造,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产业模式;打造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石化产业基地;淘汰间歇式常压固定床气化炉,加快实施洁净煤气化技术,加快延伸煤制合成气及焦炉尾气综合利用产业链;巩固传统化工产业优势,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功能性化工新材料,提高关键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
2.山东化工产业布局
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菏泽等市重点推进炼化一体化,石化盐化煤化耦合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可降解塑料等产业链,离子交换膜、质子膜等膜材料,液晶材料、OLED材料、电子级氢氟酸、光刻胶、抛光垫与研磨液、芯片散热/封装材料等电子化学品和信息材料;济南、枣庄、济宁、泰安、德州、临沂、聊城等市立足煤化盐化石化产业基础,提升深加工水平,加快向工程塑料、尼龙、光伏材料等下游产品延伸发展,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
3. 落后产能依法淘汰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依法淘汰低效落后产能,精准聚焦钢铁、炼化、焦炭、水泥、轮胎、化工6个重点行业。
炼化行业:关停退出参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整合的地炼企业产能。根据重大石化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300万吨及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产能分批整合转移。鼓励中央企业在山东省中心城区的炼厂实施“近限远迁”,加快炼油产能整合提升。
化工行业:围绕氯碱、合成氨、化学农药原药、合成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全面梳理排查,对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且改造升级无望、手续不齐备且无法完善的化工企业,列入关闭淘汰名单,依法依规予以关闭。
轮胎行业:整合退出年产能120万条以下的全钢子午胎(工程轮胎、航空轮胎、宽断面无内胎除外)、500万条以下的半钢子午胎(缺气保用轮胎、赛车胎高端产品、超低断面轮胎除外)企业,退出产能可以进行减量置换。淘汰不能实现密闭式自动投料的炼胶机、不能实现充氮工艺的子午胎行业硫化设备。
广东省:2025年石化产值达2万亿元
2021年8月9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营业收入力争超2万亿元。其中列出了未来五年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小目标,包括绿色石化、先进材料等。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1.绿色石化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
(1)炼油石化:
依托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市,加强油气炼化,发展上游原材料。
广州加快推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绿色安全发展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油品质量升级,建设园区化、集约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石化基地;惠州以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为龙头,大亚湾石化园区为依托,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链;茂名以中石化茂名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核心,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茂南石化区为依托,形成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蜡等系列特色产品;湛江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巴斯夫新型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加快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清洁油品、基础化工材料,形成较完整的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链;揭阳加快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相关石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亚湾石化区联系合作,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化工原料等产业。
(2)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茂名、湛江、揭阳、汕头、汕尾、清远等市,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
广州巩固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发展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高端绿色化工产品。深圳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珠海建设丙烷脱氢、顺丁橡胶、润滑油调和、丁辛醇、丙烯酸、精细深冷胶粉等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佛山重点发展高档涂料、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专用化学品、稀释剂等;东莞着力发展日用化工材料、高附加值中间原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惠州着力推动炼化深加工、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茂名、湛江等市依托上游炼化基础,向上中下游延伸,推动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发展;揭阳加快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汕头加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3)先进材料:
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8万亿元,力争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
先进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以广州、珠海、佛山、深圳、东莞、惠州、中山、江门、湛江、汕头、揭阳、茂名、韶关、云浮等市为依托,发展化工材料。
广州重点发展化学纤维及制品、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塑料及树脂、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专用化学品及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加快建设纳米科技核心研发区、中试孵化区等核心功能区;珠海充分发挥珠海高栏港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及港口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佛山着力发展以塑料、涂料为主的化工材料;深圳、东莞重点发展以高性能塑胶制品为主的化工材料,以高端电子化学品、电子陶瓷和电子玻璃为主的电子材料;惠州重点发展聚烯烃、工程塑料、聚酯产品、功能性材料和化学品;
浙江省:2025年石化产值达1.8万亿元
2021年4月15日,《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提出至2025年,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8万亿元,总量规模力争进入全国前三,年炼油能力超亿吨,烯烃产能1500万吨、芳烃生产能力1400万吨。创建世界级万亿元/年规模产业集群1个;培育年产值超千亿的绿色石化工业园6个。
其中,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做强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持续推进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计划,建设卓越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宁波大榭开发区围绕炼化一体化、异氰酸酯、轻烃化工三大产业链等。
二是推进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
坚持以打造国际领先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推进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发展,建设大型炼油、芳烃、乙烯联合生产装置,着力构建超大型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产业集群,为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提供乙烯、丙烯、醋酸乙烯、环氧乙烷、苯酚、丙酮、苯乙烯、丙烯酸、丙烯腈、碳四烯烃、三苯芳烃、碳五烯烃等主要基础化工原料,缓解省内重要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至“十四五”期末,舟山石化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建成且达产达标,三期项目积极推进,形成4000万吨/年炼油、280万吨/年乙烯、1000万吨/年芳烃生产能力的国内最大基础化工原料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推进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扩园区工作,为舟山石化的有序发展拓展空间。
三是推动嘉兴、衢州、绍兴上虞联动发展。
依托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推进嘉兴乍浦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依托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衢州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成为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上虞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竞争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江苏省:2025年化工产值达1.4万亿元
2021年9月3日,《江苏省“十四五”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预计到“十四五”末,江苏省化工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6.0%以上。
石油化工、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中上游产业继续以大型石化企业所在园区为载体,基于现有产业基础进行进一步发展,例如连云港、南京、扬州和泰州;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链的化工园(集中)区较多,且主要布局在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外),其中苏州、无锡、南通较为集中;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将继续在优势区域发展,例如徐州、淮安;生命科学、新医药和电子化学品产业是未来多个化工园(集中)区侧重的高端发展方向,以这两大产业为主导的化工园(集中)区数量逐步增加,苏州、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扬州等均有以生命科学及新医药为主导的化工园(集中)区,电子化学品的布局也较为广泛,苏州、无锡、镇江、宿迁均有布局。
《规划》指出,江苏将形成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和28个化工园(集中)区为主体的“1+N”化工产业发展格局,总体划分为沿江/沿湖产业区、沿海产业区、苏北产业区三大部分。
福建省:2025年石化产值达1万亿元
2021年6月29日,《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印发。规划指出到2025年,福建省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要求突出一体化、精细化发展,着力打造“两基地一专区”,合理增加炼油能力,增强烯烃、芳烃等原料供应能力,推进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塑料、橡胶和专用化学品。其中,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推进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项目建设。“十四五”末期,古雷石化基地拟形成千亿能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下游石化产品单套及总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年生产能力达到炼油2100万吨、乙烯350万吨、芳烃480万吨,培育若干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石化企业,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在基础化工原料方面,重点推进“两基地一专区”大型石化项目建设,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保障能力。湄洲湾石化基地推进永荣新材料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新材料、国亨化学丙烷脱氢(PDH)及聚丙烯(PP)等项目建设;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推进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项目建设;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推进中景石化聚丙烯、万华化学(福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在石化精深加工品方面,推进石化园区构建差异化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类石化中下游产品。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和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推进产业链中下游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建设,增加三烯三苯及乙二醇、PX、环氧丙烷等生产能力,发展苯乙烯、醋酸乙烯、EVA、ABS、MMA等重点产品;依托万华化学(福建)产业园,提升TDI生产工艺技术和产能,新增MDI产品,延伸开发聚氨酯系列产品等;
在塑料和橡胶方面,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延伸发展新型高档汽车用塑料、包装材料、农用管材、医用材料等塑料产品。推进生物可降解薄膜材料开发生产,加快发展高性能特种用途薄膜、功能性复合膜材料和新型功能性药用包装薄膜,推动百宏功能性聚酯薄膜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等高性能合成橡胶。
在专用化学品方面,发展蚀刻剂、封装材料、高纯试剂、特种气体、溶剂、电子专用胶黏剂、功能树脂等专用电子化学品。发挥三爱富、永晶科技、永和新材料、东莹化工、海斯福化工、三农新材料等企业作用,发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补齐电子级氢氟酸、锂电池电解液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在材料方面,新材料产业提出突出精深加工、高值应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做大做优先进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有色、石化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技术提升,重点突破先进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优势产能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基础材料由大变强。化工新材料重点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涂层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氟新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纤维的系列化、产业化技术,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纤维的产能,加速研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开发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的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及构件。
吉林:到2025年石化产业达到1700亿产值
近日,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吉林省石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石化产业达到1700亿元产值,力争实现规模倍增,建成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2家。
石化产业是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企业325户,其中50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户,为吉林石化公司。2020年全年石化产业实现产值1043.3亿元。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结合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布局全省7个地区15个化工园区,明确各化工园区产业定位。
吉林省主要在长春、吉林、四平等7个地区布局长春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等15个化工园区,满足化工、医药、冶金等产业发展需要。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石化产业将构建“一核心二拓展三延伸”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巩固石油化工产业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拓展天然气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并实施氯碱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延伸加工,补齐产业短板,优化乙烯产业链,延伸丙烯产业链,全力推进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扩展化工新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范围。
江西:2025年规模达5000亿元
近日,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江西省“十四五”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其中:石油化工产业150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1000亿元,化工新材料产业800亿元,氯碱化工产业800亿元。
1.产业集群目标
重点打造一批年营业收入过3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中九江石化产业集群超千亿元、星火有机硅产业集群600亿元、乐平精细化工产业集群600亿元、新干盐卤药化产业集群300亿元、会昌氟盐化工产业集群300亿元,樟树盐化工产业集群300亿元。
2.发展重点及方向
(1)炼化一体化
推进九江石化打造炼化行业环保、智能制造标杆,加快炼油适应性改造,实现发展模式由单一炼油至炼化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方向
●石油化工原料:重点发展丙烯、聚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芳烃、环氧丙烷、精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醇酯、己内酰胺、溶剂油、润滑油等产品。
●C4、C5资源综合利用:C4主要用于分离异丁烯、正丁烯等;C5主要用于分离异戊二烯、间戊二烯、环戊二烯等。
(2)化工新材料
重点发展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烷烃、含氟烯烃等有机氟化学品以及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白炭黑等有机硅产品。加强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特种橡胶、高性能合成树脂、功能塑料、可降解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重点发展方向
●含氟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六氟磷酸锂、氟化石墨、氟化钨、碳酰氟、四氟苯系列液晶中间体、2-碘七氟丙烷(HFIP)等含氟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全氟碘代烷等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膜材料、电子级氢氟酸等含氟电子化学品。
●含氟聚合物:重点发展聚偏氟乙烯(PVDF)、聚全氟乙丙烯(FEP)、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乙烯基醚氟树脂(FEVE)等高品质氟树脂,以及偏氟醚橡胶、全氟醚橡胶、氟硅橡胶、氟橡胶TP等高性能氟橡胶。
●含氟烷烃、烯烃:重点发展二氟甲烷、五氟乙烷、1,1-二氟乙烷、四氟丙烯、六氟丁烯等新型含氟制冷剂与发泡剂。
●特种橡胶:重点发展溶聚丁苯橡胶(SSBR)、氢化丁腈橡胶、卤化丁基橡胶、氢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HSBCs)、异戊橡胶(IR)、热塑性硫化橡胶、乙丙橡胶(EPR)等。
●高性能合成树脂:重点发展聚甲醛(POM)、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偏氟氯乙烯(PVDF)、聚碳酸酯(PC)、聚苯醚等工程塑料产品,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茂金属聚丙烯、POE弹性体等高端聚烯烃产品。
●可降解材料:重点发展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聚碳酸环己内酯(PCHC)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乙烯/一氧化碳共聚物(E/CO)合成型光降解塑料等。
(3)精细化工
调整和优化现有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布局,大力发展新型医药中间体。大力发展农药、染料中间体以及为液晶材料等高端产品配套的精细中间体。重点提升产品性能,大力发展塑料助剂、胶黏剂、高端涂料和新型农药等高端专用产品以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其他专用化学品。大力发展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特定用途和功能的定制精细化学品。
重点发展方向
●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舒巴坦酸、碘甲基舒巴坦、氧哌嗪酸、N-乙基-2,3-二氧代哌嗪基甲酰氯、4-乙酰氧基氮杂环丁酮(4-AA)、4-BMA(美罗培南母核)、杂氮双环磷酸酯等医药中间体。
●农药、染料中间体:重点发展N-乙基苯胺、N,N-二乙基苯胺、对硝基苯胺邻磺酸、3-甲基水杨酸等染料中间体,2,4-二乙氧基嘧啶、2-氨基噻唑啉-4-酮、2-乙酰噻吩、4-联苯硼酸等农药中间体。
●高端塑料助剂:重点发展环保型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等产品。
●高端胶黏剂:重点发展环保型木材用胶黏剂、航空航天用胶黏剂、太阳能电池用胶黏剂、乘用车用胶黏剂等产品。
●高端涂料:重点发展航空涂料、船舶涂料、汽车涂料、水性涂料等产品。
●其他专用化学品:重点发展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氟、含硅、含硼特种表面活性剂,无毒、无卤、无铅橡胶助剂,环保水处理剂等产品。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化工产业上下游衔接紧密、产品关联度高等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通园区企业间资源共享通道,推动企业间生产过程耦合和互动联产,形成从源头到产品末端过程中所有原材料、副产物“吃干榨尽”的生产模式,助推实现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石化产业链延伸工程
●九江石化产业集群:以九江石化PX项目为着力点,加大对国内知名PTA、PET下游企业的招引力度,尽快打造“PX-PTA-PET”产业链,实现九江石化炼化一体化升级。
●九江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彭泽县、湖口县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企业较多的优势,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下游相关成品药制造企业,形成九江医药化工产业链;支持延展建设一批高端涂料项目。
●樟树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园区氯碱为基础,支持樟树引进氯碱及其衍生产品、合成洗涤剂产品及精细专用化学品生产企业,打造具有樟树特色的“卤-盐-两碱-精细化工”全产业链体系,构建产业链条齐全、下游产品多样、工艺流程一流的盐化产业基地。
●会昌氟盐化工产业集群:支持会昌引进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氟盐化工下游企业,大力发展高端含氟新材料产业,形成氟化工基础原料、含氟锂电新材料、新型含氟ODS替代品、含氟聚合物及中间体、含氟功能性膜材料、氟涂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特种氟化盐以及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构筑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为主体、国内一流的特色型氟盐化工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