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双碳”背景下 化工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2年3期 发行日期:2022-01-30
作者:朱建民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了“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庄严承诺,在2021年全国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将实现双碳目标列为今后重点任务和目标之一。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战略性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并向全世界发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最强音。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340亿吨,我国排放量达102亿吨,占全球近30%。在过去十年,我国碳排放量复合增速为2.5%,高于全球1.4%的平均水平。

  从排碳的结构上看,我国的煤电等能源部门(电力和热力部门)的碳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61%;工业部门(包括钢铁、水泥、石油加工、炼焦业与化工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其次,约占总排放量的39%,其中,化工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约在6亿~10亿吨,仅占总排放量的6%~10%左右。

  双碳目标下,石油和化工产业将备感压力。因为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看,所有能源化工产品都是排碳的。例如,煤制烯烃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0.52吨/吨。若按2020年欧洲40欧元/吨二氧化碳交易均价计算,上述产品成本将激增3219元/吨。煤头尿素的全流程碳排放成本占比甚至达到产品价格的55%,以至于行业性亏损在所难免。

  同时,在2021年八九月份,不少地方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化工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批监管。一些省市对已经批复/备案/核准的能源化工项目重新梳理;对前期手续办理完毕但未开工的项目一律叫停;能源消耗量大的项目重新评估;甚至因能耗双控指标和碳排放增量指标有限,暂停了几个投资数百亿、上千亿的能源化工项目。一时间,双碳目标对石油化工行业尤其是能源化工产业影响空前。石油和化工挑战严峻、危机四伏、压力山大。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的“四个必须”和“七大政策”令人欢欣鼓舞。“四个必须”的提出,对于系统提升我国经济治理能力,特别是在纠正前一阶段在双碳管控方面存在的急躁冒进、顾此失彼、合成谬误,以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等严重问题上,拨乱反正。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双控不等于双碳”,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能源消费达峰,更不是电力消费达峰。既不能搞“碳冲锋”,也不能搞减碳的“一刀切”,“运动式”,层层分解,一分了之;明确提出了减碳不能影响经济增长,要实现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的目标,就必须增大经济总量,而不仅仅是减碳总量,还有碳强度;明确提出“立足国情,以煤为主,先增后减,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高耗高碳能源产业转变为高耗低碳能源产业”,“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这一系列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政策调整正更加坚定了化工企业家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事实上,对于化工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来讲,双碳挑战与机遇并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我们国家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同样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育新机开新局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创新开发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业

  事实上,二氧化碳不仅是引起地球温度上升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而且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更可能是未来成为人类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碳源”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石油和化工行业即是“三废”治理技术、装备的主要提供者,更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专业户。

  目前,全球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方面可以归纳为十个有代表性主要方向和途径,包括: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化学品、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燃料、利用微藻类来进行生物转化、用作混凝土建筑材料、二氧化碳增强油田再生(CO2-EOR)、碳捕集及存贮的生物能源(BECCS)、增强风化作用、植树造林和再森林化的林业技术、通过土壤碳封存技术的土地管理以及生物碳等。

  伴随着化学化工科技创新与进步,特别是催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利用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与经济价值。例如,中科院李灿院士团队等研究开发的千吨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绿氢与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绿色甲醇”的全球首套“液态阳光甲醇示范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再比如,奥克集团从2009年即开始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反应生产碳酸乙烯酯等系列重要精细化工中间体和产品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并与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团队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历经“十年磨一剑”,创新开发了具有“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3万吨/年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乙烯酯产业化技术和示范装置,并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系列产品成功用做了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的绿色溶剂。目前,奥克股份正在3万吨/年环氧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示范装置工艺技术基础上,在大连长兴岛和扬州化工园区等地开发建设多套30万吨/年碳酸酯系列产品工业化生产装置项目。在“十四五”期间,将规划投资建设百万吨规模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为促进我国环氧乙烷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低碳产业的健康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这种创新与突破,不仅将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利用二氧化碳替代化石资源生产无限范围的有机化工产品的绿色新途径,为我国实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正是新时代赋予化学化工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

双碳目标将加速石油和化工氢资源的能源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氢国,我国发展氢能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刻不容缓的需求。我国的氢气产量大、经济性好、分布广,随着氢能产业链中各项技术难点被相继攻克,标准制定单位陆续发布氢能源相关的国家标准,氢能源产业正在从示范阶段走向市场化。传统化工企业作为氢气的主要生产方和使用方,目前有大量的工业氢被低效的作为燃料燃烧,甚至直接驰放到大气中。

  显然,将石油和化工的氢资源融入到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氢供应链中来发展氢能源产业,不但有利于加速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绿色清洁的低碳社会,更是传统石油和化工企业高效利用现有氢气资源的新途径,实现变“副”为“正”的战略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  

  更长远看,未来的绿氢可能越来越多甚至过剩。到那时,人类要获取含碳化合物或材料时,将不得不从能源化工企业手中购买二氧化碳。到那时,排碳的能源化工企业的二氧化碳将真正成为重要的碳资源。

双碳目标将促使更多原油用于生产化工原材料

  目前,我国原油的80%用于生产成品油,只有20%的原油用于生产化工原料。双碳目标必然推动新能源车的迅速推广,也必然导致成品油用量的迅速而大幅的下降,这将给炼油企业和成品油运营商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与此同时,对于炼化一体化的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讲却是重大利好。随着我国成品油需求量的持续萎缩,必将有更多的轻质油用于化工原料,国内生产缺口依然较大的塑料树脂、工程塑料、芳烃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企业将拥有更多更好和成本更有竞争力的化工原材料的供应保障,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双碳目标加速石油化工企业科技创新和优胜劣汰

  双碳目标下,受能耗指标和碳排放指标的影响,使得新增能源化工项目受到严格控制,甚至用铁腕手段淘汰关闭一批能耗高、排碳多、污染重的项目。这一限制,一方面会迫使一些石油和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降本、增效、减碳,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因关闭一些能耗高、排碳多、污染重的工厂去掉了一部分落后产能,使得此前产能过剩的一些能源化工产品出现供需不平衡,甚至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和产品利润率提升,使得留存的化工企业获得了较好收益。

  在过去十年中,笔者在全国两会上,连续三次在讨论“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时,锲而不舍地提出了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提案,并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和行业论坛会议上不断呼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显然,双碳目标的艰巨任务,对石油和化工企业来讲,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坚信,我国有着强大的经济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足够的政策空间;我们更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做为民营企业家,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的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努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实际行动和持续健康的发展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