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固废管理进入新时代,“中国智慧”作用凸显
2022年17期 发行日期:2022-09-01
作者:■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北方事业部 郭宏   特约撰稿人 王巧然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的保障。面对潜在的塑料等固体废弃物污染风险,必须加强回收和利用技术开发。在从全生命周期解决塑料污染方面,“中国智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固废管理发生历史性转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2020年9月,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生效,实现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制度的全面完善。2021年11月30日,三部门联合合印发《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

  截至“十三五”末,我国固废管理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表现在固废管理体系已经成熟,固废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固体废物管理的历史性成就更加彰显。“十四五”期间,我国固废产业更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绿色产业恢复,通过政产学研的深度交流,创新固废产业发展动力,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引领行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1995年颁布以来,历经2次修订和3次修正,逐步由防治环境污染和保障人体健康向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完善。

  2004年第一次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全面修改,主要是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与处理要求偏弱和处置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大量农村固体废物和新型固体废物(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未能妥善处置而带来新的污染等问题。2013年、2015年和2016年我国又分别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特定条款进行了3次修正。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全国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后发现,虽然各地在贯彻实施该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形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污染责任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等方面,依然存在欠缺。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体系,落实环境污染防治责任,统筹推进各类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旨在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废塑料资源化彰显“中国智慧”

  推进危废固废资源化是大势所趋,对于如何进一步管控好危废固废,石化企业正进行积极的探索。其中,废弃塑料的管控特别受到关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报告,1950—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环境焦点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问题,我国不断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积极发展塑料循环经济,从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推行全生命周期治理,探索塑料使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之路。

  塑料从材料本身讲并不能与污染物划等号,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废弃物不当管理造成的环境泄漏。塑料一旦泄漏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便难以降解,会造成视觉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处置方式不当还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持久性危害。其中微塑料进入食物链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我国政府出台了投资、财政、税收等一系列鼓励措施,规范和引导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塑料行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起由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工厂组成的完善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垃圾分类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成效显著。在开展分类回收过程中,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HDPE)日用产品包装桶(瓶)、聚丙烯(PP)塑料餐盒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塑料包装废弃物,我国采取“专门回收”模式,建立起了覆盖城市、乡村的庞大回收利用网络,基本上能够实现废弃塑料瓶的“应收尽收”。

技术创新支撑废塑料再生

  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正推动废塑料再生行业的加速发展。向聚丙烯和聚乙烯等难以回收的塑料中添加氢气(一种称为氢解的反应),是一种将废塑料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有前景的策略。石油基塑料垃圾是一种未开发的碳基化学物质来源,可用于制造有用的耐用材料和燃料的原材料。

  《科技日报》近日报道,在8月22日举办的美国化学学会秋季年会上,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项塑料回收创新方法,它在减少贵金属钌使用量的同时,提高了对有用产品的转化率。这项研究使科学家有机会开发出更高效、更具选择性和多用途的塑料回收催化剂。这种新方法更有效地将塑料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化学品,这一过程被称为“升级再造”。

  此外,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产生的副产甲烷要少得多。但这一过程需要催化剂具有高效率和选择性,才能保证在经济上可行。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研究了更便宜、更容易获得的载体材料来替代氧化铈。研究还发现,经过化学修饰的二氧化钛,可能会为聚丙烯的升级再造提供一条更有效、更有选择性的途径。

  纵观全球,固废危废处理挑战和机遇并存,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塑料废弃物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塑料回收利用率相对较低,环境泄漏风险大,成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短板。对此,专家建议,应禁止“塑料废弃物”向这些不具备更好回收利用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同时,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当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其适当帮助。

  反观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处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然而目前我国固废危废处理还处于“春秋战国”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行业里的诸侯混战,需要政策多加引导扶持,社会各方加强合作,在全球塑料等固废污染治理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