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欧盟新颁布法案 对中国化工行业的影响
2024年24期 发行日期:2024-12-19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张成 张松臣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欧盟在2024年上半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法案,其中《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CRMA)与《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法案标志着欧盟在加强战略自主性和确保绿色供应链安全方面采取了实质性举措。虽然短期内可能不会对中国企业的经营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但当眼光放远,中国化工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出海成了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必选项,但出海的难度也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日益困难;另一方面,欧盟坚定的绿色转型也会给全世界带来信心,在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和循环经济等赛道中已经起跑的中国化工企业,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将具有先发优势。

法案相关内容

  《关键原材料法案》提案由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3月16日提出,2024年5月23日生效。该法案是欧盟为了实现其气候和数字化转型目标,降低对外国战略性原材料依赖设定的。在双重转型的背景压力下,欧盟对于如稀土、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然而,欧盟在这些关键原材料方面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引发了对欧盟供应链安全和经济弹性的担忧。

  该法案确定了34种关键原材料清单(表1),包括16种战略性原材料清单,这些材料对于欧盟的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以及国防和航天工业至关重要。砷、铜、长石、氦、镁为2023年新纳入关键原材料名单,而Nd、Pr、Tb、Dy、Gd、Sm 和 Ce这几种磁性稀土元素亦被列入战略性原材料。

  关键原材料清单包含所有战略原材料,清单至少每4年审查一次。同时设定战略原材料目标,到2030年,欧盟每年战略原材料需求量的10%来自本地开采,本地加工比例需达到40%,回收能力至少达到15%。在加工相关阶段,欧盟每年对每种战略原材料的需求中,来自单一第三国的比例不应超过65%。

  《净零工业法案》与《关键原材料法案》在同一天被提出,在2024年5月27日得到欧盟理事会批准,并于6月28日正式生效,该法案旨在确保欧盟在全球绿色工业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净零工业法案》旨在确保欧盟本土的清洁能源制造能力得到提升,减少对外依赖,推动欧盟向碳中和的快速转型。该法案设定目标,到2030年欧盟至少40%的包括风力涡轮机、电池、热泵、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氢等在内的清洁技术需要在欧洲本土制造;到2040年,欧盟在关键低碳技术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至少达到15%。

  《净零工业法案》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将供应商的“可持续性和复原力贡献”(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contribution)作为一个指标,强制纳入相关公共采购程序。这意味着在能源领域采用净零技术的路线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根据《净零工业法案》第19条,在涉及关键净零技术的公共采购项目中,招标方应采纳最具经济效益(the most economically advantageous)的标书。除了性价比,招标方应将可持续性和复原力贡献纳入评分体系,并给予后者15%~30%的权重。在客观、透明和非歧视原则下,招标方应从以下4个方面评估投标方的可持续性和复原力贡献:(1)在最低法律标准之上,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贡献;(2)在创新性方案中,需考虑实施方案的影响,包括设置风险管控措施;(3)投标主体对能源系统一体化的贡献;(4)投标方对环境复原力的贡献,包括供应链的多样化。

  此外,《净零工业法案》将通过增强信息、减轻立项的行政负担和简化许可授予程序来改善净零技术投资的条件。为了促进净零排放技术供应的多样化,法案要求公共当局在公共采购或拍卖中考虑净零排放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弹性标准。此外,该法引入了新的措施,以确保有熟练的劳动力支持欧盟净零排放技术的生产,包括在欧洲净零排放平台的支持和监督下设立净零工业学院。

欧盟“双重转型”法案沿革

  实际上,上述两款法案是欧盟转型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等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欧盟在关于工业问题的法案方面也越来越活跃。欧盟的转型方向是双重转型(Twin Transition),即围绕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ition)和绿色转型(Green Transition)的结合,这两个转型过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旨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2020年,欧盟发布了《绿色欧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涵盖能源、交通、农业和工业等多个领域。2021年,发布了《气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将气候中和目标立法化,明确到2030年减少至少55%的温室气体排放。2023年,颁布了《数字化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和《数字服务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旨在规范数字市场,确保公平竞争和用户保护;2023年还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对进口产品的碳排放进行征税,推动全球碳减排。

欧洲化工业短期内挑战加剧,长期将迎来收获

  欧洲化工行业的发展自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23年,俄乌冲突、需求疲软、能源成本高、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继续影响着欧洲化学工业。

  2023年12月,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预测,2024年欧盟化学品产量或增加1.0%(注:巴斯夫2023年报预测值为0.8%)。此前欧洲化学品连续两年处境艰难,2022年欧盟化学品产量下降了6.3%,2023年又下降了7.6%。2024年,CEFIC预计欧洲化工需求结构将逐步正常化,购买力预期提升,加上通胀率下降和工资上涨,预计将提振私人需求,然而2024年的增长预期仍然有限。CEFIC表示,利率上升还会继续抑制建筑业的需求,预计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不会超过2023年水平,因此欧盟化工行业的整体经济前景仍不确定。

  短期内,欧洲化工市场将面临能源转型受阻、成本竞争力减弱及创新瓶颈等多重压力。首先,产品创新及新产品推出速度均有所放缓,而企业的重心放到可持续性发展及全球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短期内无法产生大规模直接收益,高附加值新产品不足的问题,又反过来影响欧洲化工企业的财务表现。

  与此同时,两项法案的通过和实施也标志着欧盟化学工业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的转型,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循环经济和数字化,同时过渡到安全和可持续的化学品。欧盟这些立法背后的逻辑主要围绕环境保护、经济竞争力、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核心方面展开。

  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是欧盟出台这些法案的首要目的。欧盟仍将遵守国际环保承诺,如《巴黎协定》,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欧盟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其次,欧盟希望借此机会促进高质量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和提升欧盟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环保技术和绿色产品领域。通过支持研发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在低碳和环保技术方面,欧盟希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技术领先地位。通过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可持续金融,欧盟希望在全球经济转型中引领绿色经济潮流,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第三,确保关键产业(如高科技制造、可再生能源设备、电动汽车等)的原材料供应安全。减少因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不稳定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最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未来几代人的福祉。通过引导全球供应链和市场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发挥全球领导作用。

  预计,欧洲化工竞争的核心会放在新能源及绿色化工领域,随着氢能产业化落地和绿色化工经济效益显现,欧洲企业竞争力将再次出现。在2030年左右, 绿色发展推进欧洲化工转型,并再次进入收获期。

中国化工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是为了应对美国在2023年1月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不应该被简单地解读为针对中国企业或作为欧洲“去中国化”措施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的镁、钪、钽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均超过了欧盟全部需求的65%,稀土元素的出口更是接近欧盟全部需求的100%;此外,中国也是欧盟太阳能板和风能涡轮机的第一进口来源国,2022年分别占欧盟进口总额的96%和61%。在我国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出口“新三样”全部被纳入法案相关内容的前提下,无论目的是不是“去中国化”,对我国相关产业链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中,受到这两个欧盟法案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新能源材料,包括锂电池材料、风电和光伏等在《净零工业法案》中提及的产业链上游;也包括氟化工、有机硅等《关键原材料法案》中涉及的下游化工产品。欧洲企业与中国企业产品竞争性强, 部分化工品随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不断扩大产能,欧洲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占比合计突破75%,如有机硅、MDI、TDI、聚碳酸酯等产品。而随着中国进一步的产能扩张,对欧洲传统企业挤占会更加明显。这些产品的下游应用包括风电、光伏、锂离子电池等受到法案保护的行业。预计中国化工行业将迎来以下几点挑战和机遇。

  1. 跨国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中国企业向欧洲的出海应加速

  随着欧盟政策的推进,跨国企业也必将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布局,部分企业会减少在中国布局,重回欧洲。2024年2月,巴斯夫、赢创、陶氏、英力士、索尔维、Syensqo、科莱恩、诺力昂、朗盛、科思创、利安德巴赛尔、拜耳、Versalis等化工企业,以及制药、钢铁、纺织、炼油、化肥、工业气体和生物技术等行业的代表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签署了声明,要将工业留在欧洲,为欧洲提供气候解决方案,确保绿色转型目标的实现。

  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抓住机遇加速出海,不仅可以确保供应链稳定,还能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以宁德时代为例,为了适应下游车企的需求,选择在众多车企聚集的欧洲建厂。2022年宁德时代首家海外德国工厂开始本地化生产电池,其在匈牙利的欧洲第二个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2023年,宁德时代的海外营业收入增长超过70%,几乎是国内市场的10倍。欧洲本土化的策略也让宁德时代从欧洲本土电池企业Northvolt的手中抢夺下了包括宝马在内众多车企的订单。

  2. 欧盟政策指引性大于强制性,短期影响较小

  欧盟的政策往往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其具体实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且初期多以指导为主,对企业短期经营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以稀土资源为例,目前来自中国出口的稀土已经占到了欧盟需求量的接近100%,而除了成本原因,更多是因为资源禀赋。单纯地将冶炼厂建在欧洲,对于企业的商业逻辑而言,并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

  此外,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经济学教授、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法塔斯(Antonio Fatas)认为,欧盟的计划很难真正实现,“各国都需要大手笔投资现代清洁技术,而政府需要在其中扮演角色。上述路径是否能实现,取决于欧盟对产业/企业的补贴扶持力度,这将会决定企业是在美国建厂还是在欧洲建厂。” 他认为这些目标中的很多都不会发生,但欧盟必须努力朝这个方向走。

  3.“双重转型”方向与中国化工业一致

  全球化是中国化工行业确定的发展方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也是中国领先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双重转型”的战略也值得中国化工企业借鉴,数字化转型可提升运营效率,强化决策支持,优化客户体验,增强创新能力。

  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度契合。中国化工行业应积极借鉴欧盟在绿色转型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自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同时,还可以利用碳关税等贸易政策工具,引导国内化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 循环再生方向确定,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除了本土化的要求外,欧盟还强调了循环经济和资源再生的重要性,为循环再生方向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均规定了对原材料回收能力的要求。到2030年,关键原材料的回收能力至少达到15%,而针对锂电池,到2027年锂的回收利用率应超过50%。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采用循环的手段,通过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将废弃物转化为新产品或能源,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目前化工行业国际领先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主要聚焦于四大领域,分别为塑料回收、橡胶回收、电池回收与化学品回收。

  而随着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发展,企业布局增多,废弃物原料获取成为关键。我国针对废塑料综合利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等行业都实行了“白名单”制度,行业即将迎来规范化发展,激烈的无序竞争格局有望改善。受距离限制,逐步形成以省级为单位的市场,进入白名单的合规企业将来会成为稀缺资源。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