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料回收和废轮胎回收产业稳步发展
2024年,在政策端,我国从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塑料循环利用、橡胶回收、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等多领域出台系列政策;在市场端,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成立,废塑料、废轮胎和废动力电池的产业稳步发展,海外产能持续扩张。同时,在各领域的产能布局、企业联合、技术研发等方面均有突破与进展,呈现出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国内外协同发展的态势。
2024年,我国从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和应用技术等维度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和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包括大宗固体废弃物、主要再生资源的年利用量,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等关键指标。同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举措;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整合优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体系;5月,商务部办公厅等发布通知,支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打通废旧家电家具回收堵点;6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组织推荐绿色技术,涵盖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相关措施,提高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等。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各地陆续出台细化政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完善。3月,四川省出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在优化回收体系、创新回收模式等方面进行细化;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实施方案,在资源回收领域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再制造和梯次利用等。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目标。9月,上海市、福建省、甘肃省分别出台相关方案,上海市完善“4+X”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福建省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并完善回收网络建设,甘肃省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10月,福建省、安徽省、山东省分别发布相关文件,福建省明确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安徽省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并加强塑料和电池回收领域建设,山东省提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目标和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阶段性进展要求。
1.废塑料循环利用
①塑料循环利用方面
塑料污染治理已成为全球共识,INC系列会议正在持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塑料污染治理条约。在这一大背景下,欧洲和美国也针对塑料回收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欧洲从北欧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到英国,在塑料制品筛选标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塑料再生含量规定、对成员国塑料指令执行情况的监管,以及塑料包装税和化学回收管理等方面制定政策,致力于规范塑料产品管理、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和减少塑料污染,推动塑料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方向指引。美国国会立法提议建立塑料回收相关认证系统、规定再生材料含量目标等,从加强塑料回收产业规范管理等角度出发,提高塑料回收率,促进塑料循环经济发展,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中国政府也提升了对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3月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塑料污染治理”,将其纳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畴,体现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决心和行动方向;8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家用电器中再生塑料使用技术规范》,明确家用电器中再生塑料的使用要求。
②废塑料循环利用方面
海外废塑料循环利用的相关产业成熟度高于国内。2024年,海外的产能持续扩张,除欧洲外,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地的塑料循环利用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月,世界银行发行1亿美元债券,资助加纳和印度尼西亚的塑料垃圾收集和回收项目,推动全球塑料循环经济发展。2月,利安德巴赛尔收购德国PreZero的机械回收资产,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工设施,实现其在美国的塑料回收业务的扩张。4月,Faerch在荷兰开设新的PET回收工厂,年产能达6万吨,其生产的可回收食品托盘符合食品接触标准,为全球食品包装回收利用提供范例。7月,澳大利亚政府投资2000万澳元新建软塑料回收厂,年产能1.4万吨,推动国际软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11月,阿普拉在南非投资6000万欧元建设的PET回收工厂开业,每年可生产3.5万吨rPET,进一步提升阿普拉在非洲回收领域的地位,同时促进国际塑料回收产业在非洲地区的发展。12月,利安德巴赛尔收购德国Source One GmbH的少数股权,加强与Landbell的合作,推进其在国际塑料废弃物采购和工程方面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支持下游品牌企业实现塑料包装闭环回收利用,提升国际塑料循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运作效率。
在全球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废塑料循环利用产业也迎来产业协同和新技术快速落地的发展阶段。2024年初,六安英科年产3万吨新型改性再生塑料项目环评获批,拟利用闲置资产建设生产线,扩大再生塑料生产规模。3月,格林美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循环化、数字化供应链与废旧商品回收平台,推动电商与资源回收深度融合,实现回收端的拓展和完善;陶氏与宝洁合作开发新型聚乙烯回收技术,致力于将难回收塑料包装转化为高质量再生聚乙烯。4月,科茂与京博等合作完成中国首个废塑料化学循环闭环项目,成功将消费后化妆品塑料包装转化为原生品质新容器,打通产业链。5月,国联嘉禾启动废塑料生产热解油项目;五粮液跨界成立江安普拉斯,计划进一步扩大功能性材料的生产,目前物理法rPET材料已经实现首单销售。6月,黔东南州天柱县与贵州泰欧再生签订年产18万吨废塑料制裂解油项目合作协议,促进当地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7月,赛维尔与埃瑞玛、陶朗、埃维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高端设备建设二期项目,提升再生树脂产能,增强在国内循环经济领域的竞争力。8月,汉能清源携手霍尼韦尔计划在山东建设3万吨/年塑料化学回收产线;SABIC与陶朗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中国塑料软包装回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10月,优彩资源“年产8万吨功能性复合型特种纤维技改项目”建成试产。11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废塑料制聚乙烯蜡项目”投资协议,首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聚焦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开发先进热裂解技术,转化废塑料为高附加值聚乙烯蜡产品,推动国内塑料循环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发展。
③在技术研发方面
塑料的化学回收是技术突破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团队在塑料催化转化回收利用方面实现突破,拓展OXZEO催化设计概念,创制双功能催化剂,让CO2与聚烯烃废塑料在温和条件下耦合升级回收,高选择性制芳烃等高值化学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美国特拉华大学Dionisios G. Vlachos课题组展示了一种单步电气化方法,利用H-ZSM-5催化剂上的快速焦耳加热,能在几毫秒内将聚烯烃塑料高效分解为短链烯烃,且通过脉冲式通电和蒸汽共进料实现高选择性解聚、减少催化剂失活,该实验室规模方法已展现出处理现实塑料废弃物的潜力。此外,Dionisios G. Vlachos 课题组和美国塑料创新中心Sunitha Sadula还提出化学回收纺织混合废料的新思路,即采用ZnO催化剂进行微波辅助醇解,随后借助溶剂分离实现废纺的分离与转化,能使涤纶和氨纶快速解聚成单体;还对白色100%涤纶和100%棉织物进行醇解测试并分析其经济可行性,通过创建过程流程图开展技术经济分析。
2.废轮胎(橡胶)循环利用
①橡胶回收领域
工信部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等从行业规范企业认定和相关行业标准等方面推动废轮胎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2月份,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实施《绿色轮胎评价规范》;8月,《再生橡胶通用规范》国家标准与《载重轮胎再生橡胶》行业标准通过审查。10月,山东工信厅等发布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轮胎行业发展目标,且在橡胶回收领域将从修订规范、引导材料应用、制定地方标准、支持企业建立回收网络等多方面发力,打造绿色工厂并形成完整产业链。11月,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公示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再制造行业规范企业名单。
海外也将废轮胎循环利用产业确定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024年1月份,越南开始实施新版环境保护法,将轮胎回收列为重点产业,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前3年的轮胎强制回收率为5%;美国田纳西州11月依据《轮胎环境法案》计划为废轮胎回收项目拨款超225万美元。
②橡胶循环利用方面
2024年,中国废轮胎再生利用产业在技术研发和产能布局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产能方面,2024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年初,河南茂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滑县静脉产业园年加工处理8万吨废旧轮胎建设项目获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受理,该项目拟投资1.45亿元,建设包括裂解车间等在内的设施,用于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但万向新元将募投项目“20万吨/年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智慧工厂项目”的建设期延长至2024年12月。5月,滕州思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年处理6万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采用绿色无三废高压水射流技术实现废旧轮胎100%循环利用。另外,抚矿集团年产2万吨/年废旧轮胎热解制油项目于2023年10月12日经辽宁省科技厅验收后投入试生产,该项目采用废旧轮胎与低品位油页岩耦合热解技术,实现连续化生产。
在科研方面,5月,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签约成立再生胶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聚焦行业上下游可持续发展;7月,江苏友信装备自主研发超临界CO2橡胶再生设备,利用超临界CO2性能解决传统再生橡胶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环保突破;10月,友信装备与科森集团南京中心共商合作,尤其是针对沙特和土耳其市场的潜在合作,拓展中东地区的市场。
动力电池拆解 行业强强联合
1.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在电池回收领域,我国从政策制定与完善到实际行动部署,多方面举措不断推进产业发展。
2月份,工信部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促进规范化回收与分级资源化利用。8月份工信部修订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从多方面对相关企业提出要求,并发布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旨在完善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提升标准技术水平。9月份和12月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9月份,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打通锂电池运输堵点,加强运输监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各部门和地区的协同努力,为电池回收产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逐渐优化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全球电池回收产业的共同进步;同时,工信部就《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公开征求意见,对企业布局与项目选址、厂区条件、设施设备、技术工艺、溯源能力、资源利用、能源消耗、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提出要求。12月份,工信部连续发布《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以及电池租赁运营机构等多类主体在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中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各地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1月份,成都市经信局明确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奖励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规模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发展;深圳在5月份印发措施,对汽车蓄电池、储能电池高价值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给予高额资助,同时完善废旧电池回收体系;湖州市发改委在6月份印发实施方案,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企业规范化建设;7月份,山东省工信厅等部门印发行动方案,支持企业突破锂电池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布局电池回收,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2.企业纷纷携手共进
在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方面,国内产能保持稳步增长,同时核心企业纷纷采取联合策略,实现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的延伸。产能布局方面,2024年初,东风鸿泰与襄城区政府、广东金晟公司签约,将其投资20亿的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回收项目落户襄城。5月,华友能源投资50亿建设的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及锂电池储能系统生产项目在南京江宁开发区开工,建成后将提供5GWh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能;杰瑞股份锂电产业项目落地河南郑州航空港,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1.2亿元,建成后处理能力达1万吨/年。7月,贵州鑫茂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回收基地一期投产,项目两期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4万吨正负极材料,包括负极10万吨/年、正极4万吨/年。10月,格林美下属子公司与九号公司推出行业首个锂电池回收项目,利用格林回收数字化平台和回收网络体系,针对九号电动两轮车等产品的锂电池进行回收,规范行业发展。
在头部企业的联合发展方面,2024年初,天能集团与清新环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铅电和锂电大循环等领域合作;宁德时代与蜀道集团签署协议,在矿产资源开发、锂电新材料、电池回收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宁德时代与滴滴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从网约车场景切入提供高效换电服务。3月,格林美子公司与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合作,构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4月,沃尔沃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备忘录,在电池循环闭环管理领域深度合作,沃尔沃回收退役电池,宁德时代利用再生材料生产新电池;华友循环与瑞浦兰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锂电池价值链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包括电池再利用、废料回收等多个环节。6月,南京市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零碳城市”建设在多领域深化合作,探索完整产业生态链融合发展,南京多区与宁德时代子公司签订相关项目合作协议;邦普循环与泰达集团签约,在京津冀等地打造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7月,格林美与韩国EcoPro BM达成26.5万吨前驱体供应合作,提升格林美全球竞争力。9月,宁德时代分别与上港集团、山东重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港集团在绿色港口建设等领域合作,推动港航业绿色发展;与山东重工在重卡等产品配套及开发等领域探索合作;格林美与五矿石墨及本征方程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从废旧锂电池回收至高纯石墨生产再到锂电负极材料供应的完整绿色循环产业链。11月,华友能源与梅赛德斯-奔驰在福建奔驰展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试点项目。12月,优湃能源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与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广东)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电池银行、换电站、虚拟电厂、电池回收等领域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