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发科技”)以改性塑料起家,历经30多年高质发展,如今已成为拥有四大业务板块的新材料龙头企业。金发科技有哪些独特的创新理念,如何寻找创新方向?怎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近日,金发科技技术总经理助理兼聚合物合成研究所所长曹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CCN】金发科技作为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如何看待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曹民】金发科技是一家民营企业,没有资源优势,能在市场立足靠的就是“创新+市场”。成立至今,公司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始终坚定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道路。我们的创新理念是面向应用,无论技术的复杂度如何,关键是解决客户痛点、创造价值。比如,提高材料性能是创新,降低成本、满足需求也是创新。
【CCN】您所带领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曹民】研究所主要聚焦五大方向:一是特种工程塑料,如耐高温、高强度材料;二是高端聚烯烃;三是增韧类塑胶材料,如ABS类的材料;四是合成生物学;五是精细化工,如特殊单体及加工助剂。
【CCN】您对特种工程塑料未来的创新趋势有何判断?
【曹民】特殊工程塑料的创新主要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以塑代钢,轻量化需求推动汽车、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领域的材料升级;二是功能化创新,如电子元件的低介电损耗、医疗材料的高生物相容性、光学传感器的高精度等。
【CCN】公司怎样寻找新的创新方向?在创新过程中公司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曹民】我们从市场端来找创新方向。目前金发科技几乎涉足所有下游终端客户,这些客户分散在汽车、手机、电子电器等不同领域,他们的新技术也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客户在进行研发时,会对材料功能提出新的需求,而这些新需求就是我们创新的方向。
挑战主要来自人才引进和培养,金发科技通过“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双轨制来应对。比如,研发人员需轮岗,既做基础研究,也深入市场对接客户需求。同时,公司建立了6个博士后工作站,提供百万级补贴吸引高端人才,目前博士团队已达200余人。
【CCN】金发科技如何评估创新贡献?
【曹民】我们通过精细化核算评估创新价值,每个产品甚至牌号的成本、售价都在ERP系统中单独追踪。新产品利润率通常更高,但技术扩散后利润会下降,因此需要持续迭代。
【CCN】怎样让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工业发展赋能?
【曹民】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往往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工程化,一个是材料的应用开发。工程化需要建设中试装置,但中试装置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又没有直接的经济产出,高校等科研单位没有能力完成,这就需要一个体量比较大的企业为中试环节提供支撑。过去,国内由于大部分的工艺都从国外引进,较少做中试,现在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这方面,金发科技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金发科技在辽宁、宁波、珠海等地已布局了4个中试基地,总投资超过3亿元。这些中试基地聚焦解决关键工程难题,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新材料研发成功后,如何将其推向市场,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无论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全新材料,还是致力于实现国产替代的进口同类材料,开拓应用市场都是必经之路。当下,应用需求瞬息万变,传统材料在满足这些新需求时往往力不从心。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单纯模仿竞争对手的策略很难取得成功。企业必须敏锐洞察客户的痛点,通过巧妙设计聚合物结构或开展共混工艺,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
实际情况是,一种新材料诞生后,其面对的市场往往十分分散,这就要求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开展应用开发工作。因此,将实验室技术成功转化为工业化成果,必须妥善解决市场开拓和应用开发两大难题。
【CCN】AI和高通量技术对化工新材料有何影响?金发科技是否对此有所布局?
【曹民】AI在材料研发中潜力巨大,但面临数据隐私问题。金发科技已经积累了百万级改性塑料数据,也计划开发内部专用模型;高通量技术已用于合成生物学和催化剂筛选,未来将探索更多场景,但聚合物反应复杂,正在寻找突破,希望早日得到实际应用。
在新材料领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需要中试投入、应用导向和持续迭代。因此,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解决客户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