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酸(简称PET)分纤维级和非纤维级,前者主要用于生产涤纶,后者则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瓶、聚酯膜以及工程塑料。我国纤维级聚酯约占聚酯总量的82%,而非纤级聚酯仅占聚酯总量的18%,因此,下游涤纶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国内聚酯行业的生产。
涤纶产量下滑,国际竞争力减弱
近10年来,我国涤纶行业生产整体向上,增速较快。2006年我国涤纶产量约1610万吨,2015年已增至3800万吨,2006~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10%;其中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涤纶产量出现了小幅下降。2008~2011年,国内涤纶产量增长率逐年增加;2011~2015年,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影响,国外对涤纶需求增速放缓,国内涤纶产量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年来由于我国劳动力等制造成本逐年增加,也削弱了国内涤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涤纶生产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的结束,未来5年我国涤纶产量增速将进一步走低,预计2015~2020年我国涤纶产量年均增长速率将小于5%。
规模扩张减速,发展或受全球经济拖累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利用石油芳烃生产聚酯的研究,从1973年起陆续从国外引进了若干套大型装置,开启了我国PET行业工业化快速发展之路。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聚酯产业分工调整加速,受技术进步、市场放开和服装出口激增、下游需求迅猛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PET工业高速发展,期间民营、台资、外商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民营资本,已经成为行业生产的主体。2002~2015年我国PET产能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2%,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2015年底产能达486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在全球总产能中的占比超过了50%。
随着我国PET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生产成本逐年下降,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为下游纺织服装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优良且价廉的原料保障。在满足国内纺织服装等行业需求的同时,出口量也逐年递增。
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走上新常态,预计未来5年国内GDP增速将有所放缓,加之TPP协议的实施,我国PET产能和产量增速将小于5%。
产业集中度高,综合竞争力强
我国聚酯生产企业较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型化成为近年行业发展趋势,2015年国内产能超过100万吨的企业达13家。其中包括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300万吨、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97万吨、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260万吨、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250万吨、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9万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197万吨、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185万吨、华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170万吨、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135万吨、浙江荣盛控股集团135万吨、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100万吨、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吨、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00万吨。13家产能合计为2458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50%以上,这些企业不但在国内领先,同时也是世界顶级聚酯生产企业。
未来随着国内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加大,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而具有规模效益、产业链配套完整的大型企业将获得更快发展,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004年以前我国PET为净进口国,随着国内PET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国产化,国内产能和产量快速提升,从2005年开始从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2005~2013年,我国每年进口PET约20万~30万吨,2014年增加到40万吨,2015年突破了60万吨;与此同时,出口量也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PET出口量已近210万吨。
我国既是世界聚酯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自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第一的地位,约占全球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3,在纺织服装综合竞争力方面稳居全球首位。
国产PET更多的是以下游的纺织品、服装和涤纶纤维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仅就PET本身而言,我国出口的PET中绝大部分为瓶级聚酯,2015年瓶级聚酯出口量约189万吨,占PET出口总量的90%。
上游原料自给率有望提升
多年来,受到上游原料PX的制约,我国PTA产量长期不能满足下游聚酯生产的需要,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近年随着我国PET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料PTA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PTA的丰厚利润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台资和民营资本,加之国内生产技术水平、装备国产化水平持续提升,产能快速增加,供应能力显著提升,产品的自给率从2006年开始直线上升,截至2015年,我国PTA消费量约3207万吨,其中国产3194万吨,缺口13万吨,自给率达到99.6%,可以说,我国PTA的生产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PET生产的需要。
2015年底,我国PTA产能已经达到4675万吨,仅从产能看,我国的PTA生产已过剩;但PTA的原料PX主要依托大型炼厂的芳烃联合装置,物料综合利用关联性强、投资大,加之安全环保因素限制,目前国内PX的产能增速明显落后于需求增长,长期以来,我国都大量进口PX来满足国内PTA生产所需。PX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PET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我国PTA产量、消费量直线上升,供应缺口逐步减小。2015年PTA的净进口量不到13万吨,相对于国内3000多万吨的消费量,这个净进口量可以忽略不计。未来随着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我国的PTA生产不但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有望从净进口转化为净出口。
目前我国乙二醇仍无法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年进口量持续增加。2015年我国乙二醇消费量约1430万吨,其中国产约555万吨,净进口约875万吨,自给率仅为39%。主要原因是国内乙烯短缺、价高,导致国产乙二醇较中东地区产品比没有竞争优势。
自2010年开始,国内掀起利用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建设热潮,希望藉此改变国内乙二醇大量进口的状况。合成气制乙二醇是由我国独创的全新的乙二醇生产工艺路线,采用该工艺的首套示范装置于2009年底建成,经过6年多的技术改进,目前合成气制乙二醇生产取得巨大进步,部分装置所产的乙二醇已经可以不用掺用石油乙烯法乙二醇而直接用于生产纤维级聚酯。
长期以来我国乙二醇的自给率一直非常低,2013年之前小于30%,2014~2015年自给率有所提升,但仍没有达到40%。近年净进口量不断增加。预期今后随着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我国乙二醇自给率将逐年提高,但净进口量短期内仍居高位。
我国是全球的聚酯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产品绝大部分以下游纺织品、服装的形式大量出口,预计未来我国聚酯产品在满足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需求的基础上,以聚酯产品本身的形式出口的数量将越来越多。乙二醇作为聚酯的主要原料,目前的自给率仍然小于40%,但随着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生产工艺的逐步完善和产能的进一步放大,未来乙二醇自给率有望逐步提高。作为聚酯的另一个原料,PTA的产能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由于其原料PX短缺,最终使得PX成为制约我国聚酯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