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25日,按照联合会工作安排,我们以企业家为主的代表团一行15人,到美国休斯敦参加“2018世界石化大会及中国论坛”,并顺访美国和墨西哥有关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访问取得圆满成功。现将这次访问的简要情况和颇多感触与大家分享:
一、2018国际石化大会及中国论坛的情况及启示
1.简要情况
3月21~22日是2018国际石化大会,21日上午的全体大会约有1600人,分两个时段。上半时段主讲全球经济展望、全球原油展望、全球化学工业展望;下半时段主要是各跨国公司高管分别就公司发展、全球市场、塑料污染等情况作演讲。
3月23日上午,2018国际石化大会举办中国论坛专场,约400人参加,首先是“中国石化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主旨演讲,然后分别是中石化、科莱恩、IHS Markit、中石油,分别就中国石化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中美贸易、中国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复兴等议题展开演讲。中国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使跨国公司对中国石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及其发展机遇等都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就跨国公司关心的环保政策趋紧对石化产业的影响、原油指标放开带来的竞争与影响等情况作了解答。
2.2018国际石化大会及中国论坛的重要启示
大会及论坛共两天半时间,包含了海量的报告和信息。有的是从全球经济形势、全球石化产业的宏观视角,更多的是从跨国公司、咨询机构的角度,谈宏观、谈微观,谈现状、谈未来,谈潜力、谈机遇。参加今年的会议,我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是普遍对2018年经济持乐观态度。
IHS首席经济家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3.4%,美国将达2.7%、高于去年的2.3%,新兴经济体5%、高于去年的4%,中国将达6.7%、高于中国政府6.5%的预期。有的专家也提到2018年存在英国脱欧,以及美国现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会对2018年的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利影响,但总体上都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将普遍向好。发言嘉宾还谈到,随着包装业、汽车轻量化等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全球石化产业也进入较快的增长阶段。当然,也有的报告人预测今明两年增速较快,2021年前后可能会转入下行通道。
二是普遍看好中国因素的带动作用。
IHS的经济学家、咨询专家以及跨国公司的高管人员,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和世界石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科莱恩北美地区CEO Deepark先生认为中国的规模和市场需求巨大,未来全球化学品增长的45%来自于中国,中、美占未来化工市场2/3的增长;IHS全球商务高级副总裁Maik先生认为基础化学品的新增产能主要在中国为首的亚太区,2018~2022年基础化学品全球产能将再增1.18亿吨,其中60%来自于中国为首的亚太,20%来自于北美,10%来自于中东,其他地区的增长仅有10%;即中国大幅增长,美国微增长,沙特、印度、伊朗和韩国都将较大增长,而欧洲是基本持平。
三是普遍对贸易保护主义持批评态度。
2018国际石化大会召开期间,恰逢3月22日特朗普签署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因为消息早就满天飞,起初许多人还在猜测特朗普签字的可能性。当消息落实后,“中美开打贸易战”、“征收关税备忘录执行以后对石化产业影响几何?”等都成为参会人员关注的焦点。不论是全体大会的报告人,还是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人,都对美国当局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致持批评态度,有的表示美国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美国贸易政策对2017年来刚刚出现的普遍向好全球经济将造成不利影响。参会人员几乎都表示出极大的担忧、甚至恐慌。
二、这次出访的主要感触和启示
除了参加2018国际石化大会及中国论坛活动外,这次出访同时访问了8家跨国公司和政府部门,另有4家公司进行了小范围的对口交流。每一家接待单位都十分重视这次访问,经过认真准备,交流很具体、深入、充分;中方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认为时间紧、日程满、收获大。有些是事关全行业的、有些是在国内长期思考未有答案的,也有些是当前石化产业的热点。主要感触和启示有:
1.中国市场对全球石化公司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跨国公司都高度重视在中国的发展,科莱恩在专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和增长。KBR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中国最早的公司之一,当时共有8套大合成氨装置和八十年代的兰化第一套大乙烯都采用了KBR的技术,去年KBR在中国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快增长和最好效益。霍尼韦尔与中国已经在汽车涡轮增压、C919起落架、金茂大厦等建筑节能以及工业智能控制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国内很多炼油装置和近几年新建的丙烷脱氢装置大都采用霍尼韦尔UOP的催化剂和技术,下一步霍尼韦尔将在特种材料、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西湖化工正在研究和论证将太仓工厂PVC糊树脂的产能扩大一倍;埃克森美孚的高性能聚烯烃、尤其是茂金属聚乙烯的主要目标市场在中国。
当然,随着高端制造、汽车工业、电子电器以及轨道交通、大飞机等重要领域和重点工程,对石化产品、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巨量需求,中国更是跨国公司高度关注的市场。2017年,中国石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834亿美元,其中进口额3904亿美元;中美石化产品贸易总额476.5亿美元,从美国进口额225亿美元;中欧石化贸易总额545.6亿美元,从欧洲进口额277.8亿美元;中日石化贸易总额324.1亿美元,从日本进口额218.4亿美元;中韩石化贸易总额463.8亿美元,从韩国进口额345.3亿美元。据统计,有些产品进口量大、增速快,原油进口4.2亿吨,有机化学品进口6223万吨,都创历史新纪录,合成树脂进口3196万吨,消费总量超过1.1亿吨。其中聚乙烯进口1179万吨,乙二醇进口875万吨,PX进口1443.8万吨,还有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中的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等大量依靠进口。当跨国公司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都表现出对中国石化产品市场的浓厚兴趣,也表现出与中国石化领域合作的良好愿望。
2.中国石化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正在积累经验
当我们已连续8年位列世界第二石化大国的时候,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已经被企业提上了议事日程,也是中国实现石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石化企业在海外并购、海外建厂、合资合作、工程承包等方面已取得不菲的业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墨西哥经济部和国家石油公司的交流中,了解到墨西哥“能源革命”正在推进和深化,在第一阶段国际性招标中,中海油中标2个浅海区块;五环工程公司已中标墨西哥“5080”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化肥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投资局的交流中,感受到对吸引中国投资的高度重视程度,跟我们交流的州经济部国际商务执行主任柯林思先生刚刚从中国回去,他每年都会几次到中国回访已投资的企业、宣讲并吸引新的投资,对中国很熟悉,他“认真”地告诉我们:他可以闭着眼睛从烟台走到荷泽。同时也了解到万华化学在路易斯安那拟投资建设的MDI项目厂址已经选定,条件基本谈妥,正在进行工艺包审查。
3月18日,我们专程考察了玉皇化工(美国)公司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施工工地,正在建设180万吨甲醇项目,共征地1200英亩,一期工程用地300英亩,概算投资18亿美元,主要是利用墨西哥湾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成本优势、能源优势及其毗邻密西西比河的港口优势,现在的方案是70%当地销售,30%面向中国或世界市场;该项目打桩基本完成,计划于2020年3月建成投产。
在深入交流中得知,该项目的前期花费了大量时间,公司是2013年初在休斯敦注册,经过了2年时间选址,环评又用了1年多时间,中方人员表示:该项目如果在国内建设早就建成投产了,而在美国打桩尚未完成。该项目的选址也走了一些弯路,开始时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情况,按照推荐人的意见,选定了一块地并交付订金;但当聘请了项目负责人后,项目负责人经过考察坚持“损失订金也要另选”,最后选定了毗邻密西西比河、离天然气管道近、已有液体储运码头的现址。与玉皇的交流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项目负责人非常关键!玉皇自2013年初在休斯敦注册公司,已经过去了5年,自从选定了现在的(美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姚先生,不仅项目的进度大大加快,而且选定了更具优势的现址。姚先生是美国留学的博士,长期在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壳牌任职,拥有25年石化行业的实践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具有大型石化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不仅熟知美国的法律法规和石化项目建设要求,而且还可以直接与议员对话。
3.中国上马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须慎重论证
烯烃原料轻质化是当今石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由于其工艺简单、成本优势明显,尤其是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和页岩油气的大量生产,近几年丙烷脱氢制丙烯和乙烷裂解制乙烯的产能迅速增长。原来全球95%的乙烯靠石脑油裂解的状况已经下降到42.5%,而乙烷裂解制乙烯已成为第二大来源,占比约36.2%,预计2021年乙烷裂解将提升到40%偏上,而石脑油法将进一步下降到约37%;丙烷脱氢制丙烯的发展势头也很好。中国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已投产12套,总产能约657万吨;中国乙烷裂解制乙烯去年得到快速升温,现在国内正在建设的是新浦化学在泰兴精细化工园的120万吨装置,拟建设的装置另有7套,乙烯规模100万~200万吨不等,这7套装置建成以后乙烯总产能1150万吨,需要原料乙烷1500万吨。目前看所用乙烷原料除新浦化学已经落实外,其余企业都是依靠美国供应,有的企业宣称已经与美国的一家公司签署了供货协议。
我们这次访问了解到:一是美国自身正在加快发展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从去年开始美国将新增7个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新增产能约800万吨,自身对乙烷的需求量很大。二是美国目前的乙烷出口主要面向欧洲,前一阶段又与印度信诚签了供应协议;我们在墨西哥经济部访问时又了解到,墨西哥也正在筹划建设一套15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装置,所需乙烷也是靠美国进口;2020年前墨西哥湾剩余出口到亚洲的乙烷总量不足200万吨。我们与路易斯安那州经济发展部交流时,就美国乙烷出口量专门咨询,其国际商务执行主任柯林思先生明确告诉我们“出口量很少,因为自己还不够用”。三是访问过程中了解到乙烷出口需要专用管道、码头和专用运输船,柯林思先生还告诉我们:由于美国目前没有大量乙烷供出口,这些设施在路易斯安那州尚无建设计划;同样使用乙烷的地区也需要建设专用接收码头和设施。以上情况希望拟建设乙烷裂解装置的企业能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慎重决策。
4.自主原始创新是迈向石化强国的关键要素
中国石化产业大宗基础化学品严重过剩的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由石化大国向强国跨越。中国石化产业的总体水平与美国、德国、日本这些第一梯队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在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领域差距更大,所以,我们将“创新驱动”列为中国石化产业“十三五”的“两大发展战略”之一。这次访问过程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再次感受到一流技术是买不来的。埃克森美孚与陶氏化学的茂金属聚烯烃技术是全球最先进的,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组建国家聚烯烃工程中心,主攻茂金属聚烯烃技术,二十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连续稳定的规模化生产装置。埃克森美孚在新加坡建有工业化生产装置,产品的主要市场销往中国,因为近几年中国高性能聚烯烃尤其是茂金属聚乙烯和聚丙烯及其弹性体,主要靠大量进口满足市场需求。
我们这次专门与埃克森美孚的创新团队探讨技术许可事宜,答案是目前没有对外技术许可的打算。另外,前年我们从媒体上获悉,埃克森美孚已开发成功世界最先进的原油直接制烯烃的技术,并在新加坡建设了全球唯一的一套百万吨级的生产装置,交流过程中我们专门谈到:媒体报道是否属实?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可以技术转让?他们的回答是:“确实在新加坡有这样一套装置,目前正在优化过程中,现在还没有对外技术许可的安排”。这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在寻求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一项是杜邦的氯化法钛白粉技术,另一项是重要的工程塑料光气法聚碳技术,我们历经近三十年的多轮谈判,甚至经历了多少次反复,却始终未获技术转让。当然,我们与KBR的交流过程中,KBR作为技术型公司,现拥有的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最新的优化技术和催化剂、悬浮床加氢技术、苯酚丙酮及双酚A和聚碳技术、最新的固体酸烷基化技术等,都在中国进行积极的推广和转让。尤其是MTBE转产异辛烯技术,针对中国MTBE全球产量第一、面临乙醇汽油推广带来的市场影响,正在积极寻求新的出路,转产异辛烯可以利用原有生产装置和设备改造实现。总之,我们不能把技术进步寄托于技术引进,应当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力度,高度重视自主原始创新,一方面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为实现石化强国的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5.石化企业不是污染源
我们于3月17日到达新奥尔良、23日离开休斯顿,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墨西哥,整个行程都是在墨西哥湾区域活动。一周的时间内,我们所到之处每天都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墨西哥湾地区是油气开采和大型石化装置最集中的区域,炼油能力超过4亿吨,集中了美国约50%的炼油产能、80%以上的乙烯产能,墨西哥的油气井和炼化装置也都集中在墨西哥湾区域。
我们了解到:因为2018国际石化大会的召开和我们的到来,无论是美国和路易斯安那州以及新奥尔良、休斯顿,还是墨西哥等各级政府,都没有采取限产和停产措施,所有墨西哥湾地区的大型石化厂和石化装置都像平常一样、都在连续稳定的正常生产,这些对墨西哥湾地区的蓝天白云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中国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发生过一些安全事故、泄露和污染事件,甚至有个别不法企业主存在偷排现象;但有些人误把空气污染的原因扣在石化产业的头上,只要雾霾来临就首先要石化企业停产、限产,甚至“一刀切”的不论企业大小、不论其排放是否达标,都要一律停产、限产的做法值得深思。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配套产业和支柱产业,没有化肥和农药工业就没有农业的丰产丰收和丰富的菜篮子,没有化学纤维和染料颜料及涂料就没有人们五彩缤纷的生活;当然,离开了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高铁将难以成为中国的名片,C919将难以翱翔蓝天,神舟将难以探月,航母更是难以驰骋远洋。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化学的进步和化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才使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变废为宝成为可能,才使治理和消除污染以及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成为可能。广大石化企业一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需要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监管。
以上是这次出访美国和墨西哥的主要感触和启示,因接触的单位多,接收的信息量大,不能一一赘述。不尽全面,仅供参考。
代表团在埃森克美孚访问交流
代表团在霍尼韦尔访问交流
代表团在墨西哥石油公司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