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改革开放四十年,砥砺奋进硕果丰
2018年11期 发行日期:2018-06-03
作者:■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顾宗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经过40年的历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营业收入、利润和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缔造出一批优秀的石化企业和园区。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整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石化行业成绩可圈可点
   
  一是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迄今为止,我国化工产品门类齐全,可以生产4.5万多种产品,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需求。传统化工产品实现了自给有余、大量出口的局面,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同台竞争。此外,我国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研发、生产和建设工程技术人才。
  二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地位显著,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9307家,资产总计13.0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1.3%),实现总利润约846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1.2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8.8%)。2017年,全行业实现进出口总额5833.7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2%,其中,出口1929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量的8.5%。
  三是营业收入、利润和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78年全国化工总产值约830亿元,而2017年增至13.78万亿元,是1978年产值的约160倍。
  四是产量位次大幅度跃前。40年来,我国原油工业从世界第八位次变为2017年第五位,化肥从世界第三位增至第一位,乙烯从世界第十五位增至第二位,合成树脂从世界第三位增至第二位,合成橡胶从世界第四位增至第一位,合成纤维从世界第三位增至第一位,烧碱从世界第五位增至第一位。目前,我国主要的22种化工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他产品绝大部分都在世界前3名。
  五是造就了一批优秀企业。改革开放40年,我国石化行业造就了一批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优秀企业。2017年的世界500强中,我国有多家石化企业位列其中,如中石化(世界第3位)、中石油(世界第4位)、中海油(世界第115位)、中化(世界第136位)、中国化工(世界第211位);另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特色化工企业正在崛起,例如烟台万华集团、神华集团、山东华鲁恒升集团、青海钾肥集团等。
  六是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石化园区。代表性的园区有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区、宁波化工区、茂名石化工业区、惠州大亚湾和宁夏宁东等。这些专业化工园区实践“产品项目、物流传输、公用辅助、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开发理念,坚持从高从严标准建设最安全的化工生产基地,对国内其他园区的建设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四十年奋进积累五大经验
   
      一是满足国民经济需求是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化肥为例,1978-2017年,我国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与之相应,除个别年份之外,我国粮食产量也呈现每年递增的态势。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化肥的发展有效地支援了农业建设,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业最近连续十几年的高产稳产,对我国人民的丰衣足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氮肥,改革开放40年至今,我国氮肥产量翻了三番,年均增速5%,实现由品种单一、产品依靠进口发展到品种齐全、产品大量出口的根本性转变。除化肥之外,纯碱、成品油、乙烯、农药的产量也增至1978年产量的几十倍,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生产生活。
  二是“入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0-2010年十年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五”期间(2000~2005年),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石化产业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5%以上;石化工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传统化工也逐步被石油化工路线所替代,产品、工艺结构的调整更多地依靠规模调整和技术进步,同时,化工园区的建设也开始起步。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产品市场活跃,装置高负荷运行,企业效益较好,总量、效益快速增长,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年均增幅均在20%上下,最高的年份收入增长达33%。炼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建成20个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基地。我国跻身石油化工大国,多种化工产品稳居世界首位。2010年我国化学工业产值超过美国,实现世界第一,石油化学工业达到世界第二。
  三是大项目建设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六五”期间我国先后完成了山西化肥厂、广东云浮硫铁矿、湖北荆襄磷矿王集矿、天津碱厂改扩建等骨干项目,对于改善化学工业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七五”期间我国继续建设传统工业,现代石油化工初具规模;新建潍坊、唐山、连云港三个年产60万吨碱厂,建设了云浮硫铁矿、铜陵磷铵工程、中原大化肥、大连化工公司,南京化工公司24万吨磷铵、青海钾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还建成燕山、扬子、上海、齐鲁、大庆等大型乙烯装置。“八五”和“九五”期间,石化行业稳步发展,天津、独山子、广东、中原、北京地区五套中型乙烯装置建成,还引进茂名和吉林两套30万吨乙烯装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大型石化装置,陆续完成南京扬巴、上海赛科、惠州壳牌三套中外合资乙烯,完成上海、齐鲁、茂名、大庆、兰州、吉化等改扩建,乙烯总能力达千万吨级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建成武汉乙烯、抚顺石化、大庆石化、扬巴工程、上海石化、四川彭州石化、惠州乙烯二期等项目,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投产,丙烷脱氢也开始建设。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为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炼油和乙烯为例,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目前具备了独立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技术能力、设计能力、工程建设能力,部分技术出口海外。多年来,我国自主开发了单系列千万吨级常减压、400万吨催化裂化、大型重整及联合芳烃全套技术、渣油加氢等工程技术,完成世界规模炼油装置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装置的工程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化工之母”的乙烯,国内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工艺包、乙烯裂解炉、乙烯分离流程以及关键催化剂。SEI自主开发的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武汉、镇海、天津等乙烯装置建设;寰球公司开发的60万吨乙烯工艺包用于大庆乙烯项目的建设;武汉乙烯实现裂解炉、三机(裂解气、乙烯、丙烯)、冷箱、低温罐的全面国产化,成为我国乙烯行业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里程碑。
  五是结构调整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品结构调整、原料结构调整和规模结构调整等。以氮肥为例,其原料结构由20世纪80年代常压固定床65%、天然气20%、重油和轻油11%,转变为2017年的常压固定床43%、天然气17%、先进煤气化技术37%。农药工业也实现了规模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农药企业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升,2016年农药销售百强企业占全行业营业收入比重达33.2%。其中,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在收购先正达后,农药销售收入达12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农化公司。

未来:明确目标任务,突破重点领域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十年是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复杂环境,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石化行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依然很强,由于人口众多,我国消费总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汽车与高端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生活用品、医药和农业等消费升级,带动化工产品的消费升级。此外,国家的各种政策倒逼型新增消费(如节能减排、能源价格、储能、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水处理和空气净化等)也对化工产品的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今后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能源价格波动,尤其是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资源短缺及要素成本提高;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与产品结构性短缺并存;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节能、环保、安全与社会稳定性风险加大;来自美国低成本页岩气的威胁日益增加等。
       锁定目标,攻坚克难
  今后,石化行业总体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并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使得技术更先进、产品更环保、生产更安全。总体任务是满足社会发展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提升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加快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合理优化原料结构,提升成本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发展。
   具体而言,我国石化行业下一步要重点攻破的重点领域及方向有:
  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无汞催化乙炔法氯乙烯,丁二烯直接氢氰化合成己二腈,甲醇制芳烃,合成气制聚酯级乙二醇,单系列10亿方合成气甲烷化,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甲烷直接转化制烯烃等技术,甲噻诱胺等农药系列新品种,树脂基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技术,高强碳纤维稳定工业化生产技术。高节能、高安全性轮胎设计与制造,功能膜及组件制备和应用,高含盐、含酚污水处理。
  重大成套技术和装备:原油和成品油在线调和成套设备,百万吨级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成套装备,30万吨及以上聚乙烯异向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压造料机组,百万吨级低阶煤提质(热解)成套装备,日处理煤3000吨及以上大型粉煤气化炉、日处理煤4000吨及以上水煤浆气化炉,年产百万吨以上氨合成、甲醇合成成套技术装备,特大型高效智能化空分压缩机组,大型防爆电机,大型天然气压缩机,高压冷箱、大型防爆电机等天然气液化成套装备。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