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石化行业核心产品,“三苯”(纯苯、甲苯、邻二甲苯)属于单环芳烃,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多用于合成橡胶、树脂、纤维、洗涤剂、增塑剂、炸药、染料和农药等工业生产,在航空航天、服装纺织、交通运输、移动通讯等行业中应用广泛。“十三五”期间,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建设,国内“三苯”自给率不断提升,市场供应方面民营企业也开始与国有企业平分秋色。
产能继续大量释放
2018年国内重整产能呈现增长态势,芳烃整体增速较2017年放缓,新上项目主要集中在地炼企业。2018年初,正和石化、华星石化投产,之后盘锦浩业装置投建,随后鲁清石化、京博石化二期、亚通石化相继投产。由于年内大炼油项目多数未投产,因此2018年整体增幅不大。2018年国内纯苯新增14套装置,截至当年底,国内总产能达到1300万吨,占据全球产能的20%。且以两桶油和山东地炼为主,其中中石化约有479万吨,中石油约有339万吨,国企占据国内纯苯总产能的六成以上,其余的多属于地炼和合资企业。2018年国内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的主要石油苯企业生产状况见表1。
国内芳烃产能仍处快速增长期,“十三五”的后两年,国内地炼企业新建重整装置较为集中,后续投产的大型炼化项目则更加倾向七大基地千万吨级别炼化一体化装置。2019年国内纯苯产能仍将继续大量释放。其中,大连恒力96万吨纯苯于3月24日顺利投产,浙江石化纯苯二期预计2020年10月投产。大炼化项目的推进将大大提升国内纯苯供应量,粗略统计将有万通石化、胜星石化、宁夏宝塔、盛虹石化及海南炼化二期的近340万吨新增产能。
2018年国内甲苯产能达到1330.5万吨。国内现有大企业扩大产能,意在加速进口替代,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二甲苯需求(甲苯歧化为对二甲苯)。2018年国内主要甲苯生产企业状况见表2。
2018年,我国拥有的15套邻二甲苯生产装置产能为159.7万吨,产量为80万吨左右。从国内邻二甲苯生产格局来看,2018年中石化产能约占国内邻二甲苯总产能的50.1%,中石油占17.3%,中海油占5.0%,合资及民企占27.6%。其中,中国石化扬子石化的产能最大,为26万吨,成为国内邻二甲苯生产龙头。表3为2018年国内邻二甲苯装置的生产情况。
供需格局逐渐扭转
1.纯苯:2020年产能有望突破2000万吨
2018年我国纯苯产量为989.0万吨,开工率为79.40%,表观需求量1242.2万吨,累计进口257.3万吨,下游苯乙烯、己内酰胺、苯酚等的扩产速度快于纯苯,进口依存度仍保持在20%左右。虽然纯苯下游行业盈利丰厚,但也无法拉动其价格的明显上扬,国内充足供应大大限制了纯苯价格的上涨空间,生产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表4为2017—2018年国内纯苯产量及开工率。
2018年纯苯下游消费结构见图1,下游开工率维持较高水平,因此消费量较往年都有所提升,但在消费占比方面变化并不大。苯乙烯仍为排名第一的最大下游产品,己内酰胺、苯酚紧随其后。
2019年后,随着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纯苯供应格局将产生较大变化。2019年国内纯苯产能将增加270万吨左右,2020—2022年间,有600万吨左右的装置计划投产。届时我国纯苯产能有望突破2000万吨,供应格局也将从国企一家独大,变成和民营平分秋色;同时,进口量将会大幅缩减,甚至有走出国门实现适量出口的可能。
2.甲苯:作为歧化原料消费增长
当前国内甲苯下游苯甲酸、氯化苄、TDI等行业扩张速度缓慢,对甲苯需求相对平稳;调油需求则以生产企业自用调油为主,因此其调油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需求量。但国内汽油市场相对处于饱和状态,石化企业汽油出口配额的高低决定了甲苯需求的变化。因甲苯属于易制毒品,因此实际上社会调油需求十分有限。
在未来的五年中,甲苯需求增长以歧化产出纯苯及二甲苯为主,实际可流通商品量变化不大。受汽油质量升级影响,2018年我国甲苯产能虽有增加,但实际产出量未有明显增加,产量约为730万吨,开工率为54.9%,进口量为32.8万吨,出口微量,表观消费量为762.8万吨左右。我国甲苯自给率已经达到了95.7%附近,国内需求基本能够通过内部满足。
未来几年,由于国内对二甲苯生产将快速增长,甲苯岐化制成纯苯、对二甲苯以及深加工制得甲苯二异氰酸酯的精细化产业链将成为未来国内甲苯消费的新增热点,符合国内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甲苯作为岐化原料的消费会增加;另外,因丙酮、环己酮、甲乙酮、醋酸酯类等非芳烃溶剂将逐渐替代作为溶剂的甲苯,甲苯在溶剂领域的消费量将逐渐下降。
3.邻二甲苯:产能增长较缓慢
2018年我国邻二甲苯产量为80万吨,进口量为26.3万吨,出口量极少,表观消费量为106.3万吨,自给率为72.3%,较去年略有上升。邻二甲苯是苯酐的上游原料,而且其用途单一,绝大多数用于生产苯酐。与下游苯酐巨大的产能相比,邻二甲苯产能明显供应不足,产销平衡缺口较大。邻二甲苯产能不足、自给率不大,导致对进口依赖度仍较大,这成为制约苯酐发展的一大瓶颈。
苯酐上下游产能供需不平衡,导致苯酐话语权较弱,只能被动接受高价原料却难以向下传导,成本挤压问题不断增大。邻二甲苯缺口较大,但产能增长却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邻苯是从芳烃重整装置通过精馏工艺分离而来,工艺复杂,因此其生产装置都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化企业,民营企业因投资巨大,难以承受,扩能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