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是以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代表的热塑性饱和聚酯的总称,包括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CT(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及其共聚物。其中,PET是开发最早、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聚酯产品。PET又包括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涤纶短纤、聚酯瓶片、聚酯薄膜5个产品。其主要上游原料为PTA和MEG;下游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纤用和非纤用两大领域。纤用领域主要涉及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非纤用领域主要涉及食品包装、日化包装、生鲜冷链包装等。
PET产业日益壮大
我国PET工业化生产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PET产业日益壮大,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PET生产国和消费国。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PET产能合计5528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59%; PET产量合计454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7%;消费量合计4268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53%。
过去十年,我国PET产能整体扩张较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为8.5%,详见图1。其中,有两个时间段的产能增速高于过去十年间的平均水平。第一阶段:2011—2013年。受“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拉动,企业和政府加杠杆,再加上 2010—2011 年棉花价格暴涨,导致化纤对棉花的替代效应上升,共同推动约1400万吨PET产能集中释放,期间产能增长率最高时触及16%。第二个高峰出现在2018年,产能比上一年增长12%。这一时期主要推动因素来自于终端纺织需求的复苏,聚酯生产企业利润好转。此外,废PET明确禁止进口,刺激原生PET对再生的反替代需求。
禁废令限制再生PET进口
2017年7月18日,我国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禁止进口四大类24种固体废物,包括生活源废塑料、钒渣、未分类的废纸及废纺织品。再生PET税则下的PET废碎料及下脚料和废PET饮料瓶(砖)作为生活源废塑料中的两种位列其中。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7年中国再生PET进口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水平。政策明示,从2018年起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导致当年进口量大幅下降至22万吨左右,详见表1。
由于再生PET进口量锐减,部分企业开始采购新料聚酯切片用于再生化纤生产。根据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再生化纤企业共计采购35万吨新料聚酯切片,占据原料来源的6%。预计,2019年该数据或攀升至50万吨以上。此外,再生PET 纤维产量萎缩,推动涤纶短纤产能时隔5年再度扩产。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涤纶短纤产能攀升至728万吨,同比增长8%。2018年再生PET纤维产能、产量及同比变化见表2。
行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我国PET行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特征:产能集中度高、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其一,产能集中度高。近年来我国PET行业出现分化,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行业运行呈现出“头部效应”。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恒逸石化、桐昆、新凤鸣等10家企业产能合计3038万吨,占中国PET总产能55%,详见图2。
未来,新增产能依旧主要集中于恒逸石化、桐昆等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3年CR10行业集中度或突破60%。
其二,横向一体化。PET大型生产企业摈弃单一化发展,产品品种呈现多样化。其中,三房巷、中石化、恒力石化三家企业具有典型的横向一体化特征,产品覆盖聚酯切片、聚酯瓶片、聚酯薄膜、涤纶长丝、涤纶短纤五大类别,跨越聚酯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三大应用领域,详见表3。
其三,纵向一体化。目前,PET工厂基本配套PTA,其中主力是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桐昆、盛虹、三房巷六家大型聚酯企业,这六家企业PTA产能占据中国有效产能60.7%,在聚酯市场中话语权相对较强。但是由于中国PX产能缺口很大,多年来50%以上的消费量依赖进口,日韩生产商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再加上国家炼化领域对民营资本逐步放开,PET企业开始纷纷涉足炼化项目。2019—2023年,恒力石化(450万吨)、浙石化(800万吨)、恒逸石化(350万吨)、盛虹炼化(280万吨)项目将陆续投产。其中,恒逸石化PX项目为海外投资,位于文莱大摩拉岛;其余PX项目均在国内,且从发展产业规划布局来看均在“十三五”规划的七大炼化基地。我国“十三五”规划炼化基地规划细则见表4。
综上,中国PET产能越来越向大型企业集中,大型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做长做宽产业链条,规模大、实力强、产业链配套完善的PTA、聚酯企业将进入炼化行业,实现炼油、化工、化纤一体化生产,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未来5年,中国PET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根据在建和拟建项目情况分析,有1500万~1600万吨产能计划投产,预计2023年中国PET产能或攀升至7000万~7100万吨。从产品结构来看,新增产能主要集中于涤纶长丝和聚酯瓶片,两者占比分别为61%、27%;聚酯切片、涤纶短纤、聚酯薄膜相对较少,三者合计占新增产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