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小石化企业 共克时艰渡危难
2020年10期 发行日期:2020-05-18
作者:■ 陈丹江

    日前有消息传出,随着一批大型炼化项目的相继投产,我国炼油能力一举超越美国跻身全球第一。其实,早在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行业便一跃成为全球石油和化工生产、消费第二大国,其中化学工业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撑起全球石油和化工“数一数二”这片天的,是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30余万家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是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为我国争来了今天的位置。
    在全行业30余万家石油和化工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比达到90%,约27万家。2019年 ,我国中小石油化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7万亿元,占行业的60%;吸纳的就业人数多达560万人,占全行业就业人员总数的80%。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我国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形成的一股澎湃力量,这支“方队”由中小型国有企业和生机蓬勃的民营企业共同组成。
    在2020年这场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小化工企业有着怎样的表现,当前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疫情过后又该怎样渡过难关?  
    
抗疫不遗余力
        
    2020年的春天和以往相比注定不同凡响,这个春天给中国人的记忆刻骨铭心。疫情如洪水猛兽来得突然,发展迅猛,如果不及时控制,必将给中国人民的生产财产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
    要打赢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攻坚战,防疫物资的保障是基础。一时间,湖北重点疫区乃至全国各地,急需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医用手套、消毒液、医用氧气、检测试剂盒等物资,这些物资大都来自化工行业。这场疫情让化工品上了热搜,也让“熔喷布”“氯乙酸”等成为了热词。很多非行业内人士也知道了一个口罩的产出,要经历聚丙烯料、熔喷布专用料、熔喷无纺布、消毒无纺布、口罩成型等多个环节。
    口罩是防控关键装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口罩的需求激增,市场上几乎是一罩难求。口罩主要原材料是熔喷布,需要由高熔指聚丙烯加工而成,只有石化企业能够生产。由于一度供不应求,熔喷布价格虽一涨再涨,却四处难觅。为满足防疫要求,石化行业迅速掀起了一股转产高熔指聚丙烯料的热潮,或许船小好掉头,不少中小石油化工企业几乎一夜间便拿出了高熔指聚丙烯产品。
    据国家发改委2月3日的调查数据,当时我国口罩日产量为1480万只,其中N95口罩11.6万只,其他医用口罩998万只,普通口罩471万只,但这个产能远远不能满足疫情的需要。这些物资由于平时的用量并不大,一般大型化工企业并不生产,产能主要来自中小化工企业。许多中小石油化工企业纷纷上马、转产口罩生产,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口罩的主要生产力量,口罩的生产能力迅速扭转。据国家统计局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口罩日均产量已达1.16亿只,口罩供应得到极大缓解。
    地处疫情重灾区的湖北仙桃就是我国重要的口罩生产基地之一。口罩生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和关键环节是无纺布,湖北仙桃市被誉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是全国重要的无纺布生产基地,仅仙桃市彭场镇的产量就能占到全国的60%。这个产能规模就决定了仙桃是全国防护物资的生产和供给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2020年4月中旬,中央指导组在视察仙桃等地的防疫生产企业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北企业克服人员不足、原料短缺、资金紧张的各种困难,共计生产医用口罩8000万只、防护服1100万套及几百万幅护目镜,为湖北乃至全国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中小石油化工企业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不少企业按照疫情需要和地方政府要求,急速转产生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疫情防护产品。例如,宁波富德公司利用自身工艺优势,疫情发生后及时转产生产口罩原料。济南圣泉集团甚至将企业拥有的13个口罩专利开放,方便中外企业更快获得口罩生产技术。
    截至3月底时,我国仅口罩生产企业就达8000余家,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中小化工企业,日产口罩达1亿只以上,不仅完全满足了国内需要,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物质基础。
    疫情面前,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没有生产防疫产品的企业,也纷纷捐款捐物、转产保供、复工复产,以爱心彰显担当,以行动诠释责任,展现了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据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小企业委对63家民营重点企业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3日,这些石化民企累计捐款2.57亿元,累计捐物价值超1亿元,复工复产率过半。
    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过程中,石油和化工行业是一支默默奉献的逆行者,他们为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稳产保供,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石化人特有的担当,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石油化学工业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彰显了石油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地位。

困难前所未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先后按下了“暂停键”。由于人员和交通的管制,人流和物流完全阻断,人员不能到岗,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生产要素难以配置,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般而言,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既没有市场的垄断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企业完全依赖市场,受市场的影响自然也最大。
    疫情期间,中国石化联会会中小企业委组织对全国14个省区市的63家典型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涵盖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包括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技术设备供应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及咨询服务等企业。由于原材料和产品物流运输不畅、产品出口受阻及市场萎缩、员工防护用具短缺、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等原因,致使受访企业中仅有29%勉强维持正常生产,部分开工或低水平运转的企业占31%,而完全处于停工状态的企业占到40%。
    另据媒体报道,我国广东省1—2月份共计倒闭企业3.08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很多是化工企业。
    中小企业委在专项调查中梳理出五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周转压力大。由于假期延长和工人延迟返岗带来资金、成本压力较大,众多企业出现资金缺口,存在现金流不足、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如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反映,由于产品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银行到期信用证即将兑付,银行贷款要还,进口原料的关税要交,员工工资也要考虑,资金链异常紧张。据了解,资金紧张是当前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的困难,不少企业已经关门,还有不少企业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二是原材料和产品的物流运输不畅。疫情期间各地封城、封路,车辆寸步难行,导致运输不畅,使得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成品两头都遇到问题;物流公司的司机跟不上,企业运输司机车辆回来都要隔离,运输司机严重短缺。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反映,由于运输不畅,生产所需原材料运不进来,产出产品运不出去,库存即将胀库,产品再持续运不出去,将会导致装置全面停工。受多地实行交通和人员管制,从而对依靠汽运物流的生产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4月以后随着各级政府加大了复工复产的力度,道路状态虽基本畅通,但不少地方怕疫情出现反复,各方面管理仍是忽松忽紧,要想完全达到疫前状态,还需假以时日。
    三是产品出口骤减。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下游企业开工不足,产业链出现断裂,产品出口锐减。不止于此,中小企业还对疫情过后出口信心不足,普遍担心受疫情的影响进口国会不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取消订单,寻找替代国家。如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奥克集团股份公司等反映,疫情影响成品油及化工品市场需求疲软,只得通过生产装置提前降量缓解销售压力,目前各加工装置基本按照设计负荷的70%降量生产。各企业还普遍面临着员工放假延迟复工带来的成本上升、市场需求放缓以及产品出口受到影响等问题。
    四是一线员工不足。据调查,几乎所有的中小石油化工企业都存在员工不足的问题,区别只是程度不同。
    此外,疫情期间企业防疫用品短缺等问题,也是制约生产的因素之一。
    
扶持必不可少
   
    正是通过这场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公众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完备的新中国化学工业体系。当我们不理解老外为什么不戴口罩时,还要知道除了理念以外,许多国家自己不能生产足够多的口罩等防护物资是其主要原因。我国在这场抗疫过程中,正是得益于自身拥有的完备化学工业体系,能够迅速生产足够多的防疫物资。
    直接或间接来自化工行业的抗疫物资,涉及油气、医药原料、合成树脂、胶粘剂、涂料、日化原料、橡胶制品等多个重要子行业。而庞大的中小化工企业群体,构成了我国化学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和环节。换句话说,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是直接扎根于民生土壤的根须,如果中小石油化工企业大量倒闭,这个体系也将不再完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美国等经济体疫情蔓延,经济暂停,导致产业链出现断裂,直接影响我国化工产业链的完整性,比如一些高端化学品产品的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疫情期间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对相当一批中小石油化工企业的外贸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
    我国完备的化学工业体系固然令人骄傲,但这个体系却相当脆弱,有些环节甚至不堪一击。
    从中小化工企业的反映来看,此次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冲击远超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由于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政府如果再不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类似疫情这样的狂风巨浪根本难以抵御,随着疫情的继续发展,中小石油化工企业的破产潮或将难以避免。
    有专家认为,本次疫情对我国中小石油化工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一次全面系统检验,检验的结果令人不寒而栗。疫情刚发生三个多月,为数众多的中小化工企业已是一筹莫展,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
    就企业层面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生命周期短。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年,美国是8.2年,日本已经达到了12.5年,正向20年迈进。虽然中小石油化工企业的平均寿命要高于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水平,但“英年早逝”的企业仍然比比皆是。
    虽然企业寿命长短的原因各有不同说辞,但却可以从发达国家众多中小企业的“寿星”中找到某些规律。以日本中小企业为例,日本企业寿命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以丰补欠。日本企业爱存钱,同样面对疫情,日本一家公司则称,企业现有存款可保七年之内既使停工也不会关门,而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率普遍在70%以上,眼下停工仅三个月便已揭不开锅,两下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工匠精神。日本企业崇尚精益求精,凡事做到极致;日本现有百年企业2.2万家,而中国百年老店则是少之又少,数量不会超过两位数。三是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代代相传,有的甚至相传千年,我国中小企业对文化建设不甚重视,健康的企业文化基因转不了多久便出现“变异”,难以久久相传。
    如何渡过这次劫难,既需要智慧,更需要信心。
    面对中小化工企业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小企业委在深入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条条应对建议:一是清除障碍,保障企业尽快复产。为已具备安全防疫生产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及非疫区企业放开货物运输交通管制,恢复生产性物流系统,保障原料和产品的物流畅通,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员工防疫用具采购渠道,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二是多维度共伸援手,稳住企业资金链条。税务部门减免或延交疫情期间的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社保费用;地方政府或园区为企业减免或延交疫情期间的房租场租及水电费;金融(银行)系统为受疫情严重冲击企业提供短期低息贷款、已到期贷款还款展期等服务。三是鼓励商品出口,制定出口临时鼓励机制。目前国内市场因疫情影响需求乏力,民企产品的出口也普遍受到较大影响。为尽量降低企业受损程度,更多地支持中国商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应为部分品种提供出口绿色通道,并适度提高出口退税。
    对中小企业实施立法保护,也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早前一段时间,随着“民营经济离场论”的出笼,一时搅得民营企业心神不宁。此后,中央召开了民营经济座谈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但不少民营企业家还是担心这种“离场论”是否会以另外的方式出现。因此,如果能够以立法的方式更好保护民营经济,保护中小企业和企业家,会对我国中小企业形成长久的保护,实现更好的发展。
    就企业而方,创新转型是应对疫情危机的不二选择。在这次疫情中,浙江一季度中小石油化工企业产值仅下降1%,为全国各省市最好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创新转型能力强,中小企业及时转型线上经济,成功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两化融合”。
    要在细分领域称王称霸,争当“隐型冠军”。人们把那些在细分领域称王的企业称之为“隐形冠军”。在全球3000余家被称之为“隐型冠军”的企业中,德国企业拥有的“隐型冠军”数量超过1300余家,其次是日本。但遗憾的是,我国这样的“隐形冠军”仅100家左右,远少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中小石油化工企业如果找准自身所在的细分领域,可以有更多的企业成为“隐型冠军”。例如我国山东青岛的联信公司专注于在化工添加剂领域精耕细作,是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普遍认可的添加剂主要生产企业,被称为添加剂行业的“隐型冠军”。如果产业政策对路、政策扶持得当、企业目标明确,我国“隐型冠军”数量成为全球“冠军”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鉴于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和国内疫情复杂程度,估计疫情影响更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小委倡议,并号召广大中小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疫情科学防控  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努力创造条件,抓紧复工复产,降低疫情损失,练好“降本增效”内功,推动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广大中小企业家要以特有的创业初心和创新精神,直面挑战,化解困难,推进企业升级发展、创新发展,争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并带领中小石化企业共渡疫情危机,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