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聚焦石化发展 倾听代表之声——2020年“两会”代表涉化建议集萃
2020年11期 发行日期:2020-05-29
作者:■ 本刊编辑部综合整理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建成全面小康之年。近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成功召开。期间,众多石化界的两会代表会聚北京,共商国是。他们带来了很多关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本刊特梳理了几大石化热点话题,为读者带来精彩的两会时间。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与往年不同,今年《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是考虑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报告》提出了今年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能源安全等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密切相关,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些利好政策也让企业备受鼓舞。

确保“双链”稳定
   
    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确保企业供应链稳定
    企业应对全球供应链被打断的最好方式,就是将重要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企业要赢得疫情大考,就要适当修正供应链和企业的市场定位,最重要的依然是练好创新和研发“内功”。一是供应链重要环节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是数字化、智能化未来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渡过难关最重要的靠创新研发。
    浙江龙盛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浙江龙盛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努力提高染料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欧其的建议主要围绕恢复染料及染料中间体行业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是基于近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带来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我国染料及中间体产品正面临出口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缩减的实际困难。他从行业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染料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同时也希望对其他行业有参考价值。  
    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桂泉:突围供应链中的“技术孤岛”
    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还要发挥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突围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的“技术孤岛”,尤其是要解决“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拉出清单、列出计划、重点攻关,实现“点”的突破;引导市场进行产业链要素集中投入,解决上下游之间的应用难题,形成“线”的拉动,构建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关键原料的产业链国内闭环体系。
    昊华宇航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郭金星:氯碱应抓好产业延伸,危中寻机
    当前,氯碱企业也遇到了一些因供应链、产业链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氯碱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抓高性能塑料、特种功能塑料及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同时抓好烧碱、PVC产品的产业延伸,危中寻机。
    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副主任郭晶晶:以大项目带动石化产业链条
    可通过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链和产业结构持续完善,做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按照“一体化、全产业链、规模世界级、技术高端化”的发展模式,实现项目产业链的延伸。
    镇海炼化党委书记吕亮功:提高石化产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园区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是我国石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但目前我国石化园区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循环和能源互供、集中管理和公用工程共享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议强化国家重点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强化石化园区要素资源精准配置。

筑牢安全环保防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推进危化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
    建议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能力现代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平台;二是研发融合多源数据与领域知识的异常识别和传播推断关键技术;三是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耦合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体系;四是建立不确定与开放环境下人机交互的化学品动态风险智能评估和辅助决策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强化安全责任
    2020年,我国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强化安全责任,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生产安全一刻不能忘记。作为复工复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项工作在制度、人员、生产实践中,都要做好安排。
    中化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杨华:设立国家级化工本质安全创新中心
    国家相关部门协同设立以中央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化工本质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强化数据库建设与工程化应用;建立完善安全技术研究和应用管理机制,提升化工产业过程安全要求,全面开展高水平化工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支撑我国化学工业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尽快开征碳税,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
    2011年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由于只覆盖发电行业,而且配额基本按照历史排放量核定,实际只起到约束增量作用。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3.1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额约68亿元,碳交易市场减排效果极其有限。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尽快启动征收碳税的相关工作。一是厘定碳税计税依据;二是碳税征税环节;三是碳税征收标准;四是与现有碳交易市场的衔接。
    金陵石化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春生:拓宽危废监管“三化”处置渠道
    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大力推动危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但随着危废产量持续增加,也暴露出管理“一刀切”、层层加码、处置要求可操作性不强、整体处置能力相对滞后、市场价格混乱等问题,致使企业执行困难,增加了过高的成本费用,也造成了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建议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在风险科学评估、管理科学可控的情况下,拓宽危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以下简称“三化”)处置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推进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危废豁免清单;二是科学评估经营处置资质,推进企业自主合规处置,鼓励拓宽“三化”渠道;三是建立溯源跟踪机制,提升危废鉴别能力,加强重点危废过程监管;四是优化管理审批流程,强化危废处置行业管理,服务企业更好落实危废处置。

规范可降解塑料发展
   
    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持续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声
    建议制定国家层面法规,鼓励从业者和消费者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限制一次性塑料包装、购物袋、食品包装、农用地膜等领域使用不可降解塑料,扶持生物可降解材料龙头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引导和宣传。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规范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管理
    建议一是制定相关检验检测国家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图谱库及可追溯体系数据管理平台;二是部署研发新型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并制定产品标准;三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制计量可溯源塑料标准品,以及相关移动式检测仪器,支持市场监管执法活动。

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健全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
    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或管理办法,健全监管体系,确定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专项规划,对加氢站、制氢厂等审批流程予以规范指导和优化,明确加氢站的选址、土地使用、报建、施工、经营全过程的审批及管理流程和相关监管职能部门,构建氢能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和氢能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政策和监管体系。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总经理韩峰:有效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促进国家能源转型
    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国家氢能发展战略,把氢能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加强标准的研究制定,组织开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一体化布局建设。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把握能源转型变革先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国家氢能发展战略,把氢能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明确氢能发展目标和路线;二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发挥炼化等行业主力企业的产业及技术优势,牵头组织有关企业、科研单位等;三是优化政策激励,科学制定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有关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高效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有效化解炼油产能过剩矛盾
      
    锦西石化机修车间车工王尚典:控制炼油行业产能过剩
    近些年我国炼化行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最大变量”时代,炼化行业呈现出一体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希望政府能有效控制炼油产能建设,特别是解决好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问题。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炼厂装置平均规模较上年提高8万吨/年,至413万吨/年;2018年我国一次炼油能力达到8.3亿吨,表观消费量6.48亿吨;2019年我国一次炼油能力达到8.6亿吨,表观消费量6.6亿吨,过剩能力达1.2亿吨;2020年,我国一次炼油能力将达到9亿吨,按目前在建、已批准建设和规划的项目测算,炼化产能过剩还会进一步加剧。
    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李湘平:授予民营炼化企业成品油出口配额
    目前,国家一直没有对民营炼化企业放开成品油出口政策,导致炼油行业出现产品结构性过剩矛盾。这影响了我国石化产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国内现有炼油装置的产能利用率,以填补化工原料缺口,并同时考虑新增加的相对富余成品油的出路问题。这是解决民营炼化企业当前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国际外汇收支。
    辽阳石化党委书记、总经理白雪峰: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出厂价格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根据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的,存在诸多问题,建议:一是完善成品油“地板价”及配套风险准备金制度;二是成品油进出口由配额制转为备案制;三是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环节下移;四是实行成品油市场交易定价。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目前,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4%,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7%。但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国外制造,成为制约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产业链安全的瓶颈。建议要加强攻关力量归口管理和加强统筹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
    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设立重大装备创新风险基金
    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研发难度高、资金投入巨大,在自主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给予特殊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建议在政策性银行设立重大装备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重大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吸纳民间资本,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同时,构建对制造业特定的土地供给机制,在土地资源供给方式上实施快捷核准挂牌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建设创新成果孵化转移平台
    建议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除了为国家的战略服务以外,要加强与国民经济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小民营企业的结合。希望国家能通过平台建设,让创新成果通过比较好的孵化后再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
    鸡西市市委书记张常荣:加快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科学高效开发利用石墨资源,加快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推动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加快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可与现有的科研平台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作用,开展石墨烯制备和跨界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并就地就近转化,满足石墨企业对发展石墨烯产品的需求,充分释放鸡西市在石墨烯新材料发展上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从而更好地引领黑龙江乃至全国石墨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航天海鹰公司特聘专家王巍:加大国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投入
    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材料,市场空间巨大,但其制造及应用已成为我国民用飞机研制的“短板”与“卡脖子”难题,很多先进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外专家手里,很多材料都需要从外国进口,这些都受制于人。所以一定要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我国民用飞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建议以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为导向,以国产大飞机项目研制为牵引,加大材料基础研发和产品应用投入,有效整合江苏省内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学研用方面的优势资源。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副总经理刘德辉: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
    据统计,我国2018年化工新材料产量约2210万吨,自给率约65%。但是很多高端型号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生产技术还未能掌握。为更好促进化工新材料发展,应支持化工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对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等业务注入项目建设资本金,对部分高性能重点产品的研发和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聚焦中小企业发展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培育化工行业“隐形冠军”
    我国石化行业约有30余万家企业,中小企业数量约27万家,占比超90%。其中,有一批化工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得到认定和扶持,对提振中小化工企业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和日本在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上有很多成功经验。建议我国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扬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帆,走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之路,发展科技型化工企业,培育行业“隐形冠军”。
    一要通过制度牵引,培育化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改变过去以规模论成败的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向国际前沿、产业风口、绿色环保等方向转型;二要激励创新,营造适合化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将一部分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科研基金投入化工领域,引导中小化工企业致力于行业原始创新;三要加强中试,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化工企业开放共享,打造校企联合中试基地,打通创新链条,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跨越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鸿沟中的关键作用;四要优化创投环境,为科技型中小化工企业提供组织、法律、信息技术等增值服务,设立创投基金、改善税率、孵化奖励,引导资金向潜在化工行业“隐形冠军”流动;五要筑牢知识产权根基,完善知识产权经营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专利保护,给科技型中小化工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提供“定心丸”。
    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新基建应向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使中国的经济尽快热起来,企业就有钱发给员工,员工就有钱消费了,消费拉起之后产品就有得卖了,企业就有出路了,自然就变成良性循环。建议政府进一步开放新基建领域投资类的市场准入,持续促进消费,让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能更多参与其中。还建议健全产业链中“首台套”的试用和奖励机制,落实创新产品政府首购,鼓励试错精神;支持企业增加流动性缓解融资难题。

加快“两新一重”建设
    
    海军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曹京宜:看好未来大数据技术在装备腐蚀防护领域作用
    装备的腐蚀防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成为这个战场上的合格战士,既要从宏观战略角度理清思路,又要从细节点滴做起开展科技创新。未来大数据技术在装备腐蚀防护领域必定大有可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曾毓群:加快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力点,而储能则是这些变革的能量基础。以锂电池为主导的电化学储能场地条件限制小、选址布局灵活,近年来在安全性、能量转换效率、经济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完美适配5G基站建设备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对提升线路输配容量的要求。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将储能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储能的法律地位;建立价格机制,准许电网侧储能纳入电网规划,进入输配电成本核算;完善标准和管理体系,确保储能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建设吉瓦时级大型储能示范站,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塑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营造农化健康发展大环境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扶持民营新型肥料企业
    为进一步发挥民营新型肥料企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议一是加大对民营新型肥料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二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新型肥料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有效缓解民营肥料企业融资困难;四是任何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都离不开逐步上量的示范验证过程。
    国家农业农村部农药研制与施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金仁:请给绿色农药企业更广阔的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渐入人心,国家层面对环保政策只会步步趋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各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药产业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对农药行业发展的全面规划与布局,保护产业链的健全,在研发、生产、应用、推广上稳定产业链的发展。另外,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适宜的地点,建立几个农药专业产业园区,使农药行业得到保护性发展。对于规范合格的绿色农药企业,给予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加强科技支撑,促进化肥行业健康发展
    化肥企业要围绕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创新来开发更多优质、高效、环保的产品,助力庄稼高产增收,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农业科学用肥的普及力度,农业用肥应该做到四个正确:正确的肥料产品、正确的用量、正确的施肥时间以及正确的施肥位置。这就需要科技的支撑,研发创新适合的植物营养肥料。还要配以信息化手段,用好现代化生产工具,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提高服务能力,让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