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卡脖子”技术突破要趁早
2020年18期 发行日期:2020-09-16
作者:■ 唐茵

    9月15日,华为芯片面临生死大限,尽快打造可自控的芯片供应链已成为华为必需的选项,否则“脖子”永远捏在别人手里。其实,华为芯片事件仅仅是供应链运营短板现象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在不少工业领域都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使国内相关产业多年来受制于人。华为芯片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卡脖子”技术突破要趁早!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化工产业,更是如此。

高端化工产品亟待补短板

    虽然中国已成为化工大国,但在高端化工产品,特别是化工新材料领域,仍存在不少“卡脖子”技术。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新材料的进口率高达86%,自给率仅14%;化工新材料产业国内保障能力只有50%;用量较大的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自给率仅30%。

    以与集成电路(IC)芯片息息相关的电子化学品为例,硅片成本占制造所有材料成本的30%,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原材料,而我国在技术壁垒高的大硅片领域主要依赖进口。国内IC配套通用湿化学品主要有硫酸、氢氟酸、磷酸、盐酸、硝酸、过氧化氢和氨水等无机酸碱类,以及异丙醇等有机溶剂类;常用功能湿化学品主要有显影液、蚀刻液、剥离液和稀释液等。IC制程湿化学品主要依赖进口或被外资企业产品垄断。在Grade4级湿化学品(12英寸晶圆加工用)中,只有少部分企业的少部分产品可以规模化生产,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实验室阶段,国产化率仅约10%。光刻胶方面,国内IC制程光刻胶市场自给率不足10%,特别是12英寸硅片用ArF光刻胶完全依靠进口。

    此外,中高端电子气体被跨国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差距明显。跨国气体公司供气能力强,产业配套完善,生产技术高端,拥有全球化的发展格局,掌握着电子气体的领导权、话语权、控制权。

    此外,国内一些关键技术始终难以突破和产业化,例如尼龙66的关键单体己二腈的工业化、茂金属聚烯烃的催化剂及其工业化技术等。

科技创新无捷径可走

    创新一直都是制约我国从石化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最主要的短板之一。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没有捷径,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目前看来已经不现实。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十四五”,科技创新将成为实现化工行业高端发展的核心动力。

    首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从政策上、体制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其次,从当前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单靠企业自身创新几乎不可能,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搭建产学研用的创新平台,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应用为导向,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创新的局面。再次,要发挥科技创新核心动力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将科研投入真正落到实处。

    值得欣慰的是,“十三五”期间,企业普遍开始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行业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然而,行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要过程。这就更需要早做准备,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毅力进行技术攻关,以避免重蹈华为芯片事件的覆辙。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