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示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第一批)的通知》,其中绿醇试点项目共5个。近几年国内掀起了绿醇项目建设的热潮:截至2025年8月,国内已签约/备案绿醇项目173个,产能5346万吨/年。2025上半年新增绿醇项目51个,年内将有65万吨/年产能投产。然而,大量的绿醇项目仍在签约申报立项阶段,目前真正开建项目不超过20个。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瓶颈。诸多不确定因素下,绿醇投资需谨慎。
行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
当前,绿醇行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仍有瓶颈需要突破。在技术层面,生产工艺仍处于初研阶段。绿醇的生产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涵盖生物质气化制甲醇、电制甲醇等,目前尚未确定最佳技术路线。生物质气化制甲醇技术面临很多挑战,如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和原料供应等方面,许多公司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同时,不同原料带来工艺和成本上的显著差异,例如使用从大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需先将其浓缩至90%以上,能耗和成本较高。另外,由于风光发电的波动性较强,导致上游制氢设备产出的氢气不够稳定,无法为制氢设备提供稳定、不间断的氢气供应。
在市场层面,短期内存不确定性。目前我国绿醇项目大部分分布在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但实际启动项目较少,大部分仍处于场地评估或初步准备阶段,实际新增产能释放有限。正在积极推动绿醇项目的大多是电力和新能源设备公司,传统化工和石油公司参与度低。多数项目在去年才开始规划或获得相关指标,由于甲醇装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因此短期内难有新增产能投入市场,存在供应、政策执行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在需求方面也难以准确预估。尤其是在欧盟的船舶燃料市场,受政策变化、全球政治局势和能源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球只有欧盟市场有能力大量消纳掉绿醇生产工艺导致的高昂成本。一旦国外市场需求下降,或者政治、经济因素发生变化,绿醇这类从绿电到化工的庞大产业链投资将面临巨大风险。
拟投资企业需谨慎决策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尽管绿醇生产和应用仍面临不少现实阻力,但其发展前景已被广泛认可。目前,绿醇产业的政策支持逐渐加大,如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以减少化石燃料依赖。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定型,但已在引导产业的早期发展。
在国家能源转型阶段,大规模工业生产绿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落实,绿醇的生产技术逐步提升,成本也会随之下降,绿醇最终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当前拟布局绿醇业务的企业,应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谨慎决策,切不可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