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杉杉,负极再签百亿大单
2025-08-26 16:41:31

近日,杉杉科技与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两大核心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总金额超过百亿元。

表面上,这是一次常见的电池企业与材料企业的战略绑定,但在当前全球锂电产业竞争加剧、材料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这一合作释放出的信号远不止于一纸订单,而是关乎负极材料产业格局的重塑、动力与储能市场的交错演进,以及头部企业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再度强化。

过去两年,锂电行业的波动剧烈。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价格战压缩利润,部分材料企业承压明显。但与此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使得负极材料需求并未因价格波动而下滑。根据GGII数据,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突破200万吨,同比增长约20%,其中中国企业贡献了八成以上份额。

在这一过程中,负极材料结构正经历重要转变。天然石墨在消费电子中仍具成本优势,但在动力与储能场景中,人造石墨与硅碳材料占比快速上升。特别是高倍率快充、大容量长循环等需求,推动负极材料从传统石墨向复合化与高端化发展。这也意味着电池厂与材料厂之间的深度合作不仅是价格博弈,更是技术演进的战略共建。

作为全球负极材料产业化的先行者,杉杉科技自1999年进入锂电负极领域以来,已经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碳复合等方向形成全系列布局。根据公司披露,2024年杉杉负极材料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客户涵盖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同时也打入了特斯拉、三星等海外体系。近年来,杉杉持续加大硅碳研发投入,相关产品已实现量产应用,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导入提供了技术基础。

楚能新能源作为近年来崛起的动力电池新势力,虽不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体量,但在乘用车和储能两大领域均展现出较快增长。根据该公司的相关披露,其在武汉、孝感、宜昌三地共建三大基地,截至目前已实现超过 110 GWh 的有效产能,整体规划总产能约为 350 GWh。

对于楚能而言,电池技术路线正面临多重挑战:在动力电池端,高能量密度与快充能力已成为车企的重要需求,负极材料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整包性能;在储能端,长循环寿命与成本控制同样依赖负极性能优化。此次合作通过与杉杉绑定,能够在技术协同上实现更深度的联动,也能在采购规模上提前锁定资源,降低未来市场不确定性。

此次合作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双方将在两大维度进行技术开发:动力电池端的高低温性能、高倍率快充、高安全负极材料;以及储能端的大容量、长循环负极材料。

在动力电池方面,高倍率快充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焦点。石墨负极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容易出现锂枝晶风险,而硅碳负极凭借更高的比容量与更快的嵌锂动力学,成为解决快充痛点的重要路径。然而,硅材料膨胀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因此需要通过碳包覆、复合设计来提升循环稳定性。杉杉在硅碳复合领域已有多年的研发基础,与楚能的合作将有助于加快快充型电芯的商业化落地。

在储能电池方面,负极材料需要在长循环与大容量之间取得平衡。相比动力电池的高功率密度,储能更看重10年乃至20年的寿命,要求负极在高倍率下保持稳定的结构。人造石墨因其结构稳定性和一致性,成为储能电池的主流选择,但未来大容量趋势下,复合材料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此次合作显然不仅是供货协议,更包含针对应用场景的联合开发,对于储能电池长周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进入“马太效应”阶段,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牢牢占据市场前两席,二线企业通过绑定车企、加快储能拓展来突围。楚能新能源选择与杉杉深度合作,既是确保供应,也是对二线阵营未来竞争力的强化。

对杉杉而言,锁定楚能这样快速扩张的客户,有助于稳定出货量与议价能力。当前负极材料行业竞争激烈,贝特瑞、璞泰来、中科电气等企业均在加码产能。大客户绑定成为头部企业的必然选择,而百亿级别的采购金额,也意味着双方将形成强绑定关系,降低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未来,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将并行增长。根据SNE Research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过600GWh,同比增长近40%,而中国企业将继续保持领先。在这一背景下,负极材料的市场空间仍在快速扩展。

来源: Carbontech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