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化工项目提供一体化服务将最新技术引进中国
———访BTS(上海)工艺技术开发部经理廖建平博士
满娟
拜耳技术服务公司(Bayer Technology Service, BTS)为拜耳五大业务板块之一,由原拜耳工艺技术开发部
及工程建设部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德国勒弗库森,是工艺创新、工程建设及工厂优化方面的全球服务提供商,共有
2100名员工。
拜耳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TS(上海))成立于2003年11月,是BTS的亚太区总部,BTS(上
海)不仅帮助国外公司在中国建设工厂,并且积极将海外先进技术引入中国。BTS(上海)工艺技术开发部经理廖
建平博士见证了公司由初创的30人发展到如今200多人的全过程。近日,廖博士在上海漕泾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
访。
Q:BTS是拜耳整体重组后成立的,专门成立这样一个公司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A:拜耳重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使公司内部分工更加清楚,使各部门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作为拜
耳技术支柱的BTS成立后,业务运作和决策更为灵活、快速。另外由于集团内部各子公司间相对独立的关系,服务
更为透明和市场化,自然增加了BTS这种服务部门的竞争压力,也推动我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BTS实践证明:
重组为BTS这种技术服务部门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工程师们的客户服务意识,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Q:BTS在中国市场是如何定位的?主要针对哪些目标客户?目前在中国开展哪些业务?
A: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提供了很多机会。对BTS来说,中国市场颇具竞争力。BTS把亚
太区总部设在上海,一方面是要为拜耳材料科学漕泾一体化基地提供高效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服
务中国和亚太市场。
我们在中国的市场定位是服务好拜耳集团内部的客户,同时为中国市场的外部客户提供增值工程及技术服务。
在工程方面,我们现在仍以拜耳集团内部项目为主,但同时也在开拓外部市场,帮助在中国投资的国际公司如瓦克、
科宁、德固赛等做项目管理。在化工工艺方面,BTS将把拜耳开发的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如目前在做的微反应器
技术,及将要开展的环保酒精、生物柴油项目等等。
BTS在中国的业务包括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工艺技术开发及成套技术转让、工艺优化、生产维修服务及技术
采购服务。
Q:BTS有哪些竞争优势?在当前的中国市场哪些领域是BTS的强项?
A:BTS的竞争优势在于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并且方案的可供性及经济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
证明。
BTS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涵盖了工厂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与生产工艺开发、工厂的设计与建设到工厂运
行的维护与优化。另外由于来自于1个生产型企业集团,我们有很多机会实践我们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
在中国市场,拜耳技术服务公司已经有十多年的工程项目经验,对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建立了一支由国内
和国外工程师组成的专业队伍,这也使得我们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Q:您所领导的工艺技术开发部是1个全新的部门,能介绍一下这个部门的情况吗?
A:建立独立的工艺技术开发部门是BTS坚持以技术为导向策略的体现。我们坚信能否为客户提供新的、有竞
争优势的工艺技术解决方案是我们能否长期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公司管理层决定建立工艺开发部的原因。
工艺开发部现阶段有2项任务:①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帮助客户解决工艺技术问题。为我们将把员工送到国
外学习,并为他们装备先进的工艺计算软件及数据库;②将拜耳的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目前的重点放在单元操作
技术、微反应器技术、生物酒精及柴油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公司投入巨资在中国建立先进的微反应器
实验室,为微化工技术开发服务。
Q:BTS工艺开发部会选择什么样的新技术介绍到中国来?推广技术时,是否也会对客户有一定的选择标准?
A:关于新技术的选择,我们首先会进行市场调查,选择那些在中国比较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如前面提到的微
反应器技术。另外,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态度不保守,很多企业都在寻找新技术,这也使我们对中国市场
充满信心。
当然,我们在推广新技术时,也会对客户有一定的选择标准。首先是根据技术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行业。以微
反应器技术为例,我们会选择附加值高、产量不大的精细化工和制药行业。另外,我们会选择有实力的、希望发展
新技术的企业,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当然,由于刚刚起步,现在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等地区,北方客户
比较少,不过随着业务的开展,相信全国各地都会有我们的客户。
Q:作为“海归派”的成功典范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领导层,您从拜耳的经验来看,目前中国的化学工业存在
什么问题?您有何建议?
A:我1995年回国,在国内化工行业工作了10来年,有一些体会。中国化学工业在近十多年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我个人认为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大多靠压低价格来与别人竞争;通用型产品的规模效益不
够,未来几年兼并整合可能会是一个趋势;生产工艺落后,能耗及“三废”排放高;科研开发投入明显不足,因而
缺乏产品更新以及工艺革新的能力,未来发展动力不足;安全及环保的投入不够,社会对化学工业的接受程度低,
化学工业名声不好。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化工行业的前车之鉴,避免走弯路,加强对安全环保的重视。我相信,中国
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化工产品的强劲需求,化工产业在中国将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