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把握石化业振兴调整脉搏
——“2009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机遇研讨会”专题报道
4月17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和《信息早报》承办的“2009中国石油和化
工产业振兴机遇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会议就业界密切关注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我国石油和化学
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整体布局、投资战略、科技进步产生的影响,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化肥农药、新材
料等重点行业的振兴调整重点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期特摘编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经济有望回暖 道路并不平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张承惠
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判断,2009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部分经济指标显露出一丝暖意。美国2月份房地产
业的新房存货下降,耐用品订单7个月来首次增长,消费者信心指数略有改善;3月美国、欧盟、英国PMI(采
购经理指数)略有回升。油价价格、利率下调以及美国、西欧、亚洲等国政府出台的多方面经济刺激计划等因
素在积极注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之中。可以基本判断出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走出了危机的“急性期”,步入“慢性
期”阶段。
我国的经济明显向好。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2300亿中央投
资项目已经开工或下达计划;消费同比增长15%,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汽车销售268万辆创历史新高,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2%,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股市3月上升390点,表明市场信心有所恢复;PMI
指数在3月份达到52.4%,连续4个月回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表示的:“一季度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好于预期
的积极变化”。
虽然中国有望率先走出危机,但道路并不平坦,当前还没到松气的时候:(1)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根本好
转,严峻的出口形势难以改观,一季度我国出口负增长近20%,全年仍将保持较大的负增长。(2)在外需大大
收缩的情况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将凸显;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矛盾,使得刺激
经济的政策在执行中容易被扭曲。(3)工业生产仍不景气,工业增加值为1992年以来最低,企业利润大幅下
降,1~2月利润负增长37.3%。(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一季度增长4.1%,比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
分点。此外,国家信贷的扩张过快也加大了经济的潜在风险,而国家投资主要集中于政府项目和大企业,民间
投资和中小企业有被挤出的趋势。因此,国家2009年的GDP增长“保8”战役仍然艰难,经济前景仍然存在很
大的不确定性。
调整振兴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部主任 杨上明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3%大幅度下降为9%。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国内外石化市场萎缩,导致产品产销快速下滑,企业生
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
近期,《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为产业的调整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方向。作为石化产业综合性应
对措施的行动计划方案,该规划期为三年,即2009年至2011年。调整振兴的石化产业主要涉及炼油(成品油)、
乙烯、合成树脂、化肥、农药和高端石化产品等。
我国石化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刻,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调整的时机难得,振兴的综合优势
依然存在。当前,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要立足于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要着眼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又
要兼顾长远平稳健康发展。国家应通过加大信贷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支持,重点解决企业生产急剧下滑、产业结
构调整明显落后、集约发展程度仍然偏低等问题。同时还要坚定依托现有石化产业发展的厚实基础,充分发挥
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认真强化稳定运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转危为机、产业振兴的主
要目标。国内石化企业也急需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为我国石化产
业发展从根本上由大变强创造充足条件。
分层次有序发展煤化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胡迁林
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和高位运行,催生了我国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
去年下半年开始,煤化工行业发展明显放缓,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企业经营困难,限产、停产严重。传统煤
化工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劣势,而现代煤化工也已经出现过热之势,对煤化工产业进行调整规划、分层次有序发
展势在必行。
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指出: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
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规划明确了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旨在推动产业重组,科学、
有序发展煤化工。根据规划精神,今后煤化工项目门槛将提高,审批难度将加大,融资相对困难。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供求情况,建议煤化工产业“十二五”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思路:
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延伸发展煤制甲醇;积极引导发展二甲醚;积极有序发展甲醇制烯烃;规范发展电
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兼顾发展煤资源产业,积极鼓励煤基多联产。
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煤化工项目建设应高起点、高标准,尽量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企业
要积极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煤气化、合成甲醇、合成醋酸、煤制烯烃等技术;严格限制盲目引进
国内已有相同水平的国外技术,鼓励推广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炼油乙烯: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 张福琴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开始步入调整期,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仅为2.2%,降至近10年
来的最低点。本轮石化产业景气周期受经济危机影响嘎然而止,石油需求下降,油价从2008年7月的147.27
美元/桶大幅滑落至50美元/桶左右。
在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的基础上,预计2010~201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将保持在7.5%左右,成品油表观
消费量增长年均4%~5%,2020年将达到3.2亿t左右,我国炼油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8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到998万t/a,产量1025.6万t,进口72万t,出口1.4万t,表观消费量
1096.3万t。未来我国乙烯市场需求仍将快速增长,2015年需求量将达到3300万t。近年来中东石化产业发
展迅猛,2010年前后将有大批乙烯装置投运,由于其石化产品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将对我国市场产生较大影
响。
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乙烯以及炼油大项目将加大
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石化
企业集团。国家将进一步制定出台企业联合重组的政策措施;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中央企业
集团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
国内炼油乙烯企业应积极组织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和措施,保市场、保效益、保安全;控制投资节奏,
实现高效投资;企业应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为本,大力开发和应用各种节能技术,对现有用能设施进行优化改
造;加强能源管理,降低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能源消耗和加工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和应用环保
新技术,增产清洁燃料和绿色石化产品;加强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
的生产装置。通过采取以上策略和措施,力争使我国炼油乙烯企业平稳度过危机,提高竞争力。
石化下游行业有望下半年好转
中石化技术经济研究院市场营销所副所长 余皎
汽车、钢铁、船舶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继出台后,目前发改委又在抓紧汇总制定《十大产业调整振
兴规划的实施意见》,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当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到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主要任务有76项,所有的政策措施加在一起有120项,近期将陆续制订实施细则。
我们分析,四万亿投资中大部分的项目在2009年二季度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拉动作用。中央代发代偿地
方债的实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加上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地方项目会有较大增长。除了直接带动投资
外,随着项目逐渐落实铺开并转化为对上游产业的需求,各地区各行业的投资都会逐渐恢复。
受国家多项宏观政策刺激,石化产品大部分相关下游行业经营状况有望在下半年好转,但由于全球经济进
入衰退,美国、欧洲、日本等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国的经济在短时间内不能复苏,因此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预计
2009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为2200万t,同比增长仅1.4%;受汽车业不景气的影响,合成橡胶需求量将在2008
年需求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下降;2009年下半年纺织和塑料行业经营状况预计不再持续恶化,合成树脂、合成
纤维及其原料需求增速略快于2008年。
同时,2009年也是我国石化主要产品产能增长较快的一年。新增乙烯能力将在300万t/a以上,年底我国
乙烯产能将达到1312.5万t/a。相关下游衍生物尤其聚烯烃、合成橡胶和部分合纤原料的产能也将大幅增加。
因此,我国石化产品自给率将大幅上升,供应缺口缩小。
磷肥工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张永志
2009年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要提高化肥保障
能力,调整化肥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供给,完善淡储制度。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磷肥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全行业陷入严重困境,行业内
部深层次矛盾凸显出来。为克服当前危机,迫切需要进行原料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资产结构及企业组
织结构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提高市场竞
争力。
磷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提高中低品位磷矿利用率,增加磷资源保证度;②加
大磷石膏的综合利用;③延伸磷肥产业链;④研发磷肥新产品;⑤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协会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措施和建议:①加强宏观调控,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淘汰落后产能;②建议从2009年5月份起,取消磷肥出口淡旺季差别,实行零关税;③对企业高成本磷铵给
予适当财政补贴;④建议暂缓执行磷矿产品17%增值税率;⑤建议暂缓调整磷矿石资源税税额,对建有选矿装
置的企业重新核算计税标准并给予优惠;⑥建议银行贷款向重点磷复肥生产企业倾斜,增加信贷,防止企业因
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破产。
坚定信心 化危为机 保持农药生产稳定增长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王律先
2008年我国农药产量190.2万t,同比增长12.0%,其中杀虫剂65.8万t,同比增长8.6%,占总产量的
34.6%。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特别增产杀菌剂,产量达19.6万t,同比增长59.6%,占总产量的10.3%。除
草剂61.6万t,同比增长12.2%,占总产量的32.4%。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甲胺磷等5种高毒
杀虫剂在年初全部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出口也已于年底全部停止。
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强调要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要求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淡
储制度,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指明了农药行业发展方向,增添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预计2009年农药生产仍将保持产销两旺的好势头,重要的是农药行业要坚定信心、紧抓机遇、转“危”为机,
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和能源危机的不利影响,勇于面对、善于应对,把挑战转化为调整优化农药行业结构、提升
发展水平的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品种;贯彻国家
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农药产品,如抗灾所需的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
剂,以及抗旱保墒促进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利好政策,在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要的同
时,进一步扩大国产农药的出口,继续保持农药生产持续稳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