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安全环保两手抓 量化行业发展目标
2017年9期 发行日期:2017-04-28
作者:zhoukan2012

安全环保两手抓  量化行业发展目标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编制说明及解读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周竹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在去年发布的《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基础上,在废水、废气、固废治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化工园区建设等方面研究编制进一步细化、深化和具体化的行动计划, 其中包括:行业废水治理行动计划、废气治理行动计划、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行动计划、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安全管理提升行动计划和园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四面楚歌”制约行业绿色发展
  
    当前仍存在几个制约行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资源能源消耗高、“三废”排放量大。2015年,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5.5亿吨标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5%;废水排放量39.7亿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近2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均在工业行业排名前列。
    二是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石化行业由于原料种类多、工艺路线长,产生的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处理困难。
    三是安全环保事件发生频繁。截至2015年底,全国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近30万家,由于企业数量庞大、近水靠城,区域性、布局性安全环境风险日益凸显。
    四是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如高盐废水,行业产生的大量高盐废水通过蒸发每年产生200万吨以上的废盐,没有出路,存在环境隐患。此外,中小化工园区产业层次不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五是标准体系不完善。在废水、废气排放方面,部分污染物排放标准尽管具有前瞻性,但与当前行业的治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有毒有害特征污染因子的治理难度很大,企业投入大、成本高、见效慢。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工作缺乏具有指导性的规范和标准,各类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缺乏可操作的技术路线,同时,由废物再利用生产的产品缺乏标准,造成环境风险大,市场接受度不高,产品没有出路。

明确任务助力先进技术推广
  
    1、重点任务
    废水治理:以高含盐、高含酸、高氨氮、含重金属和难降解等五类高难废水治理为重点,推广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提标改造一批废水处理设施,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装备。
    废气治理: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为重点,推进脱硫脱硝和除尘的协同处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的综合整治。
    固废治理:以源头减排、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重点,加快磷石膏、废旧轮胎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推进废酸废盐的循环利用,加强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
    节能低碳: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加快通用节能低碳技术推广,推进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安全管理提升: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为依托,在全行业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推动实施责任关怀,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园区绿色发展:以“一体化”建设为原则,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循环改造,推进设施升级,构建园区绿色化、智慧化、循环化发展模式,使园区真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2、技术措施
   (1)《废水治理行动计划》提出的技术措施
    ——推广一批成熟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在化肥、煤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推广先进气化、闭路循环超低排放、水解解吸、高效催化、定向氯化等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废水产生量,减轻废水治理压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示范一批先进末端治理技术。含盐废水重点开展膜浓缩、MVR、煤化工浓盐水结晶分盐等技术的推广。含酸废水重点推广废酸水生产硫酸镁、钛白废酸回用、酸洗废水综合利用等技术。高氨氮废水重点推广高效生物膜脱氮、酸性水提氨、双膜法组合工艺。含重金属废水重点开展含汞废水“形态转化-固液分离”处理工艺、物理吸附法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等示范。难降解废水开展树脂吸附法、多相催化氧化等技术的推广。
    ——提升一批废水处理技术装备。重点开展过程强化与优化、协同处置与资源化、末端提标改造等工作。重点推广分质分类收集处理、深度净化、催化精馏、多元料浆气化装置处理有机废液、MBR、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技术。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装备。重点在废水预处理、催化氧化、过程强化、系统集成和优化、污染应急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开发高效吸附剂,新型催化氧化技术,高盐有毒废水处理高效菌种,树脂吸附+催化氧化+高效生化组合工艺,大面积溢油安全处置技术与装备。
   (2)《废气治理行动计划》提出的技术措施
    ——对重点行业实施提标改造。炼油行业对硫回收装置、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提标改造,氮肥行业推广尿素尾气袋式除尘,黄磷行业推广尾气干法除尘,橡胶行业全面推广常压连续脱硫工艺。积极推广电石炉尾气、黄磷炉尾气、焦炉气等资源性尾气生产乙二醇、甲醇等化学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脱硫脱硝和除尘一体化。重点对炼油催化裂化装置、煤化工硫回收装置、工艺加热炉、燃煤锅炉现有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推广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及多组分污染物协同净化、低温SCR、低氮燃烧、氨法脱硫除尘一体化等技术。重点研发以袋式除尘为核心的废气协同治理技术、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加大对锅炉节能环保基础性研究,攻克高效燃烧、高效余热利用、自动控制、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
    ——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以泄漏检测修复与综合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逐步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厂界安装环境监测设施。重点推广吸附回收、蓄热燃烧、催化燃烧、常温催化氧化、生物净化等末端治理技术及相关组合技术。重点研发工业集聚区有机污染物泄露与修复技术、高毒性有机废气无害化处理技术、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高效处理技术等。在企业集中度高的园区,试点挥发性有机物综合防治工作。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行动计划》提出的技术措施
    ——立足固体废物源头减量。重点在石化、化肥、氯碱、无机盐、农药、染料、钛白粉等行业推广过氧化氢直接氧化、芳烃绿色精制、醇烃化醇烷化、低汞触媒、液相氧化、定向合成、催化加氢、连续酸解等技术,减少固废产生量。
    ——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磷石膏、废旧轮胎的综合利用。磷石膏立足安全环保堆存,推广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石膏建材、井下充填等技术,研发低能耗制硫酸、高强石膏、特种水泥等高值化技术装备。废旧轮胎以智能高效、清洁环保利用为原则,推广预硫化翻新、多阶螺杆连续脱硫等技术装备,研发低温罐式硫化、无化学助剂脱硫等技术装备。
    ——推进废酸废盐循环利用。废酸应根据酸度分质处理,高效利用。推广浓缩回用、高温裂解、石膏制酸协同处置废酸等技术;鼓励废酸用于磷矿分解制备化肥。废盐以无害化处理优先。推广催化氧化、高温焚烧、吸附解吸、分质分离等技术,开展聚碳酸酯、环氧树脂、MDI产生的废盐用于生产烧碱的示范和推广;开展含盐废水“去毒”后排海研究,开发高效螯合剂、特种吸附树脂等专用材料。
    ——加强重点危险废物治理。重点对石化碱渣、重金属废渣、精馏残液、污泥进行治理。推广湿式空气氧化、高效生物技术处理碱渣。铬渣、钡渣应在解毒后进行综合利用或安全堆存。精馏残液在溶剂回收后要无害化处置,推广连续精馏、萃取精馏等集成技术,回收有价溶剂;推广煤气化装置高温熔融协同处置精馏残液。污泥优先减量化,推广低温真空干化、超临界水氧化等技术,开展焦化、煤气化装置协同处置污泥的研究。
   (4)《节能低碳行动计划》提出的技术措施
    ——加快通用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对传统高耗能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强化技术节能。继续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强化管理节能。推广蒸汽梯级利用、高压变频调速、余热发电、循环冷却水系统节电等高效节能技术,以及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高效节能电机、高效工业锅炉、高效换热器、碳纤维耐腐蚀泵、螺杆膨胀机低温余热发电等通用节能装备。
    ——加强共性节能低碳技术开发。围绕能源节约及能效提升,建设产学研协同的节能减碳科技创新平台,开发一批能量系统优化技术。重点开发大通量空冷、多效节能换热器、天然气压缩机、高压冷箱等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载能装备能效监测技术、换热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电机转矩测试设备及非侵入式检测技术;充分利用工业低温热,发展新型高效换热器及冷换设备。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乙烯裂解炉耐高温辐射涂料、尿素水溶液全循环生产技术、膜极距、氧阴极制碱技术、催化氧化制氯技术、硫酸低温热回收技术。研究电石显热回用,高温烟气余热利用。开展稠油热采注汽系统热、电、汽联产技术研究,研发紧凑式海上平台高效油气水分离装置。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推广二氧化碳驱油、煤基多联产、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化学品等技术。研发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与天然气化工耦合技术,高碳产品原料替代、工艺流程优化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
   (5)《安全管理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措施
    ——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一是指导企业建立涵盖各层级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制定面向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强化过程考核,辅以结果考核。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安全文化。开展对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人的培训,提升安全领导力;建立员工安全培训体系和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培育安全意识;建立集中培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相结合、预案与演练相结合的安全文化培育模式,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
    ——强化隐患排查和安全治理。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隐患点进行分析研判,查找隐患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延伸隐患点所属管理条线以及管理层面的排查治理,提升安全风险可控性。以中小石油化工企业为切入点,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化运行模式试点,培养企业HSE体系运行能力,提升企业HSE领导力,使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与HSE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试点形成可推广的中小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化运行模式,引领全行业企业安全管理状况提升。
    ——持续开展责任关怀活动。认真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安全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持续推进责任关怀,使更多的化工企业认知责任关怀,通过各专业工作组的有效活动,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实施责任关怀六项准则。通过持续开展责任关怀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和管理水平,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和公众“谈化色变”观念,改善行业形象。
   (6)《石油和化工园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的措施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调整优化全国石化园区布局,建立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开展现有园区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园区实施提升改造或依法退出,减少安全环境风险。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改造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实现土地的节约高效利用。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一体化原则,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实现园区内物料闭路循环、产业链接循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加快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按照新标准要求,加快推进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快对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提升改造,强化特征化学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行内部危险废物的资源调配和统一管理,避免危险废物转移带来的环境风险;加强对有毒有害废气及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并进行信息公开。
    ——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园区内外关键资源信息的智慧管理系统,将园区内安全、环保、消防、物流等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信息数据有机串联起来,打造安全、环保一体化风险管理的智慧园区。
  
量化发展目标促进《计划》落地
  
    1、量化指标
    到2020年,万元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二五”末降低10%,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二五”末降低18%;废水治理率和处理达标率达到10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其中综合利用率达到6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十二五”末减少15%,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30%以上;全行业本质安全度大幅提升,化工事故发生率下降50%以上,新建企业进园入区率达到100%,搬迁企业进园入区率达到100%。
    2、管理目标
    到2020年,全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80%,突破2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推广50项先进适用技术,组建40个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制定发布20项节能、安全、环保类技术规范和标准;培育20个“绿色石化园区”,20个“智慧石化园区”,20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省级以上重点石化园区全面承诺践行责任关怀。
    各部门、各专业协会要加强组织推动,围绕重大问题,提出攻关方向,组建科技创新联盟,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性或引领性关键共性技术。要搭建服务平台,围绕节能低碳、安全环保新标准、新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平台优势,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深入开展技术交流推广。培育典型示范,研究制定绿色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产品评价和企业、园区试点示范,推广一批绿色产品,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绿色园区。推动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密切跟踪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行业发展态势,及时提出产业政策优化调整的建议,配合政府部门制修订行业准入条件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对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政策标准的研究,适时修订有关标准规范,通过节能、安全、环保等标准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国家有关财税政策的研究和跟踪,积极争取财政奖励和激励政策,同时,积极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加强舆论宣传和公众科普,加大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全行业提高安全环保守法意识,广泛传播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目标。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