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高原柴油车排放超标治理刻不容缓
2018年9期 发行日期:2018-04-28
作者:■ 冀星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其中提到2018年我国将要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我国国土面积大,尤其山地高原面积广大,治理高原山地柴油货车的超标排放是做好“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空白需填补,改善高原地区的能源结构、预防雾霾的工作同样迫在眉睫。


高原柴油车排放研究盲区待扫除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柴油发动机尤其是柴油重型发动机开发比较落后,集中表现在柴油发动机的燃烧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较为落后。环保部2015年研究报告指出,柴油车虽然仅占汽车保有量的14.1%,但其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的排放量却占机动车总排放量的69.2%和99%以上。同时,中国各地的地形、气候条件有所不同,进口发动机与尾气治理技术如何做到与当地条件相匹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在海南、黑龙江分别建有湿热、极寒环境汽车试验基地,正在昆明筹建高原实验室。然而,我国在高原山地开展正在使用的柴油车排放研究与治理还是一个空白。我国山地与高原占到全国总面积的58%以上,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压低、氧含量较平原地区低,导致重型柴油车辆在高原、山地行驶时燃烧不完全,排放废气大幅增加。研究发现:在平原地区排放合格的车辆加注合格的油品后,行驶到高原地区,由于进氧不足易出现排放不达标。进口发动机与尾气治理技术难以适应中国的高原、山地复杂地形与气候,造成高原山地柴油车排放控制的盲区。


治理建议:完善监测标准 改进能源结构


  全国两会期间,贺泓院士指出,我国现有的柴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都经过了高原、高寒、高热技术检验,但实际上最终的检测方法都是通过实验室台架对重型柴油发动机进行检测,并不是实车检测。由于重型柴油车在实际道路中的运行情况与出厂时的台架测试环境非常不同,这就导致实际驾驶中的排放情况与台架测试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原地区柴油车排放超标普遍存在,并且非常严重,云南、贵州等地大型运输车辆驾驶员普遍反映动力不足、加速缓慢,当地居民对于行驶车辆爬坡时冒黑烟颇有微词。环保部门虽有过尾气检测,但其国标《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适用于平原地区,与高原重车爬坡加速不一致。高原地区生态非常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同样程度的污染对于高原地区的影响远甚于平原地区。
    开展高原区域柴油发动机的排放与超标治理,需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油品替代技术、地沟油转化成生物柴油、B5应用等。最近,国家生物柴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组织昆明理工大学等就此开展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使用B5柴油,柴油机排放大幅改善。国家应当积极改善这些区域的交通能源结构,力争在这些区域环境恶化之前拿出相应的科研成果与应对政策。笔者希望国家支持此方面工作,将其纳入大气清洁行动的第二阶段计划中。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