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安全环保新政+新旧动能转换 地炼何去何从?
2018年14期 发行日期:2018-07-15
作者:■ 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丁书兵

          近几年,进口原油“两权”适度放开的政策红利使得地炼企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地炼企业也存在多而不强、布局分散、单体规模小、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问题,随着炼油产能快速增长、成品油产能过剩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地方炼油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2017年的环保大潮还未退去,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提上日程,全国和地方政府不断组织安全生产巡查,限产、限排、关停,令小规模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地炼企业举步维艰。地炼企业希望通过抱团整合发展,变企业单一优势为集团联合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地炼行业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企业园区化转型升级,增强地炼行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地方炼油企业安全环保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安全事故逐年减少,三废排放逐年下降;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一些小规模地方炼油企业排放浓度超标严重;我国地炼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6亿吨,但平均规模仍然偏小;随着原油进口权和原油进口使用权的不断下放,地炼企业原料问题得到解决,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不断增加。总体而言地炼企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
    2018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同比显著下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方炼油企业安全生产巡查全覆盖,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大检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炼油企业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安全”意识,紧紧围绕“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安全生产理念,紧紧盯住“九无一减一控”的安全生产目标,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安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2018年上半年,地方炼油企业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
    二是环保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
    近几年,地方炼油企业新鲜水用量和污水排放量、COD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总体来讲逐年下降,但部分较小规模炼油企业用水单耗和废水单排指标仍然较高,COD排放浓度不能达标,需要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炼油企业锅炉烟气和催化裂化烟气SO2和NOX排放浓度虽然在逐年下降,但烟气脱硝尚未100%普及,一些小规模炼油企业排放浓度超标严重。
    三是炼油产能快速增加。
    截至2017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8.2亿吨,地炼企业共约2.6亿吨,占比约31.7%,如图 1所示。未来几年,地方炼油企业产能将快速增加,新建炼厂新增产能将与央企集团平分秋色。预计大连恒力将于2018年9月投产,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000万吨,预计未来二三年江苏盛虹、浙江石化、恒逸石化相继投产,新增产能约4400万吨。

    四是原油加工量迅速上升。
    2017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5.68亿吨,成品油产量约3.58亿吨。其中地方炼油企业原油加工量约1.15亿吨,占比约20.2%;成品油产量约0.73亿吨,占比约20.4%。地炼企业突破原料瓶颈后,原油加工量迅速上升,2017年32家已经获得原油进口使用资质的企业累计加工原油和燃料油约1.11亿吨,同比增加25.6%。  
    五是有不少地炼获得原油进口使用资质。
    截至2018年5月,全国地方炼油企业共计36家通过了原油进口使用资质核查评估,其中35家获得原油进口使用资质,核定原油进口使用数量约为1.07亿吨,累计淘汰落后炼油装置124套,每年淘汰落后产能约1亿吨。其中,山东省获得原油进口使用量约8000万吨,占比73.82%。


诸多短板待补齐
   
    地炼企业面临重大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与劣势,同时面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等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安全生产没有大事故发生,但小事故接连不断。
    2018年,全国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地方炼油企业安全生产虽然没有出现重大事故,但小事故连连,还有诸多未遂事件。“事故冰山理论”认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了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隐藏水下的“冰山”就是时刻威胁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一旦浮出“水面”,后果不堪设想。业内尤其要铭记2017年重大安全事故,警钟长鸣(2017年6月5日一地炼企业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
    二是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需继续提高。
    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炼油企业出厂废水COD浓度较高,超过60mg/L,按照国家排放标准衡量,这部分企业需要改进污水处理设施,以实现废水100%达标排放。此外,当前规模较小的地方炼油企业催化裂化烟气脱硝尚未100%普及,自备热电厂锅炉烟气尚未实现100%脱硫,废气治理力度仍然较小。
    三是单体规模和一体化水平偏低。
    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地炼企业只有延长集团和东明石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其余地炼企业单厂和单装置规模普遍偏小。据统计,122家地炼企业炼油产能合计2.6亿吨,但单个企业平均产能不足200万吨,与央企主流炼厂、沿海新建炼厂动辄千万吨级的产能相比,这些地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油头规模较小且布局分散,副产的化工原料如烯烃、石脑油、轻烃等资源量较少且难以有效整合,发展大乙烯、大芳烃等石化龙头项目的资源严重不足,企业、区域炼化一体化格局较难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链短、产业和产品同质化严重、化工产品能力偏小等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差。此外,地炼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各自为战的松散模式,也使得其在行业内话语权弱,不能有效表达企业诉求。   
    四是缺少统一产品品牌。
    缺少品牌信誉是地炼企业的又一“短板”。目前,受传统观念和认识的影响,地炼企业的产品信誉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消费者认可度低,严重制约着产品销售。随着地炼集团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品牌信誉日益重要,因此急需塑造自有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五是成品油销售终端少,销售渠道不畅。
    受成品油批发、零售政策以及加油站布局限制,地炼企业自有终端销售网络建设起步晚、空间小、不完善。据统计,目前国内加油站中地炼企业自有加油站占比仅为2%左右,而中石化、中石油分别约占31.3%和21.6%。由于不具备成品油出口权限,地炼企业成品油产品主要批发给中石化、中石油,但地炼企业单厂营销谈判能力有限,议价及仓储调剂能力不足,故长期出现“油好价低”现象。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研究,两大集团在同区域、同时期从地方炼化企业和其直属炼厂出厂采购价相比,汽油价格低1000~1500元/吨、柴油价格低800~1200元/吨。高额批零价差的存在,大幅压缩了地炼企业的利润空间。地炼企业没有自己的市场渠道,零散销售带来成品油长期价格不到位、竞价销售的局面,使企业销售雪上加霜。
    六是国际原油市场采购分散,原油采购依然面临挑战。
    原油进口权放开后,原油进口主体数量大幅度增加,海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进口企业多,主体分散,多头对外,进口量小,弱化了各个进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地炼企业单体规模较小,难以融入主流供应渠道,大部分企业不具备与海外石油公司签订长约及谈判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海外贸易商的供应条件,采购成本较高;一部分企业仍然主要从货量小、价格高的远东、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采购,与全球原油供应主流来源地(中东、西非、南美、俄罗斯)相悖;大部分企业国际贸易经验与银行资信不足,谈判能力较弱,采购量偏小,在货物装卸、计量、租船、滞期、资金利息、保证金、结算等执行方面也缺乏经验,综合成本较高;此外,个别企业间在原油采购时,存在内部竞价、争夺货源、抬高价格的现象,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七是物流设施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
    原料到厂和成品油出厂的物流问题成为制约地方炼油企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地炼企业原油采购物流运输数量小而分散,缺乏接卸、到港协同,极不经济。从国际、国内船运、码头等物流条件分析,在地炼企业集中地山东,仅烟台西港、黄岛(董家口)、日照等地有VLCC接卸专用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其他地区港口只能靠泊5万吨级油轮,而小船相对VLCC级油轮运输成本明显偏高;与此同时,各家企业无序竞争码头、仓储、物流车辆现象普遍存在,也进一步推高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地方炼油企业中内陆企业居多,只有东明石化等少数炼油企业拥有原油输油管线,如表1所示,大部分地炼企业并无相应的输油管线,多以铁路、汽运为主,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当前,规划中的管道建设进度难以满足快速增加的加工量。
    八是化工项目布局分散、高端产品少。
    近几年,部分地炼企业为了延长产品链、提高附加值,依托自身资源建设了一些下游化工项目。这些企业的化工原料资源量有限,造成化工项目布局分散、规模小、项目多,既缺乏市场竞争力,又增加了安全风险点和环保隐患点,同时也增加了政府规划、审批和监管的难度。同时,化工产品结构以中低端和通用型为主,高档、专用产品比例较低,尤其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特种化学品等新型领域高端新品缺乏,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尚处于空白,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进口依存度高,行业内竞争激烈。
    九是国内炼化产业的新一轮规模化发展带来市场竞争压力。
    近年来我国炼化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央企沿海大型炼化项目加快推进,浙石化、恒力、盛虹等大型民营炼化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或实施。这些项目规模巨大,如浙石化一期规模即达2000万吨炼油、400万吨PX、140万吨乙烯。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结构升级的大环境下,大型炼化项目的密集上马必然给石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竞争压力。地炼企业必须找准定位,谋求差异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地方炼油企业发展已遇到瓶颈,分散的产能和产品结构竞争优势不足,政府未来发展规划是“扶持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地炼企业将会朝着“兼并重组、统一规划、统一供销,统一物流、发展高端”的方向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短板,地炼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
    一是标本兼治,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地方炼油企业要以迎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巡查、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实现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认真分析近年来的典型事故案例,深刻吸取教训,坚决预防和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强化工艺过程安全管理,不断掌握和运用新的风险、隐患分析方法,加快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环保监管,加大环保投入。
    为提高炼油行业整体环保水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要求各炼厂执行安全生产法和“三废”达标排放。各炼油企业应大力实施节水减排,全面开展污水污污分治,最大限度地实现污水回用;加大环境保护设施的资金投入;集中行业技术力量优势,对高浓度污水、装置难处理废气等问题重点开展技术攻关。
    三是产能重组转向大型炼化、一体化发展。
    整合优化现有炼油产能,向大型化、一体化方向转型发展,是地炼企业实现壮大发展、提质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地炼平均规模小,并且每家地方炼厂常减压、催化、焦化等主要装置单套体量小,同时存在多套,在能耗、维护等生产成本上高出主营炼厂。在具备资源整合条件的地区,合理规划乙烯、芳烃项目,争取政府支持,实现区域内炼化一体化发展;在不具备大规模资源整合条件的地区,结合资源和产业条件,合理规划特色精细化炼化一体化项目。

    四是推动落实原油、成品油统购统销机制,补齐先天短板。
    集中购销的本质是采取集团化运营模式解决单个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企业降低采购、物流、融资等多种成本,提高产品售价,可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可从五方面着力:一是统一原油采购,增强议价能力、减少不良竞争、降低原料成本,以共同维护行业利益;二是统一销售成品油,提高议价能力,实现产品价格到位;三是统一争取出口政策,在批发、加油站建设之外拓宽地炼企业成品油销售渠道;四是统一油气管网、仓储设施,提高运营效率;五是加快建设成品油销售终端,补齐短板,统一品牌销售,培育国内名牌,增强品牌效应。
    五是加快高端化延伸,打造特色优势产品链和产业集群。
    立足整合上游炼化产业、推动炼化一体化和原料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基础原料优势,坚持转型发展、加快高端化延伸,探索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下游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烯烃、芳烃下游产业链,发挥基础资源增值、创效潜力,重点以高性能合成材料为最终产品导向,打造特色优势产品链和拳头产品;整合优化地炼企业炼化副产品资源和下游深加工装置方案,进行规模化、高价值利用,打造国内最具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的炼化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市场消费需求,科学选择化工新材料产业突破口,加大对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及弹性体、特种纤维、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投入,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逐步建立技术储备,培育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