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外需与内需增长动力下降,我国双酚A供应及需求面均发生变化,行业既面临危机又迎来新的机遇。
进口与国产互相博弈
近6年来,国内双酚A供应面均保持增长趋势,2014—2019年供应量变化见图1。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国内双酚A新增产能及行业开工率的提升,消费量的增加主要受下游环氧树脂及聚碳酸酯(PC)行业发展影响。2019年6月中旬,长春化工三期13.5万吨双酚A装置顺利投产;利华益维远二期12万吨双酚A装置计划于9月16日投料,按计划进行,国内产能增长至169.5万吨。
2014—2017年,随着国内双酚A自给率的提升,其进口量逐年递减;但在2018年进口量有了提升,这主要因为国内双酚A市场高位价格套利窗口打开,除进口合约外,进口市场一般贸易采购也有所增加;今年,受下游PC行业新增产能影响,消费量增加,且在去年暴利行情影响下,进口合约只增不减。截至2019年7月,国内双酚A累计进口量达36.59万吨,同比增长30.51%。但在进口量增大的形势下,国内双酚A企业开工负荷并未明显降低,国产双酚A与进口产品互相博弈。
市场走势方面,1—8月,国内双酚A市场呈现短暂拉涨后宽幅震荡走跌的局面。细分市场分三步走:第一阶段:1—2月双节备货,双酚A市场呈阶梯状上行;第二阶段:需求萎靡,3—4月双酚A市场重心延续下跌;第三阶段:5—8月短暂回升后,环氯暴涨,双酚A市场一蹶不振。
反倾销长跑,韩国稳居进口量榜首
2007年8月29日,商务部发布2007年第68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双酚A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自2007年8月30日起5年(见表1)。2009年12月15日,商务部发布2009年第108号公告,决定自2009年12月15日起,韩国(株)LG化学的反倾销税税率由6.4%调整为4.7%。2013年8月29日,商务部发布2013年第55号公告,决定自2013年8月30日起继续按照商务部2007年第68号公告、2007年第96号公告和2009年第108号公告,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双酚A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2018年8月29日,应中国大陆双酚A产业申请,商务部发布2018年第60号公告,决定自2018年8月30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双酚A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2019年8月30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双酚A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5年。
虽我国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双酚A实行了10年的反倾销,但进口量缩减变化有限。近两年由于套利问题,及泰国受到反倾销制约,其税率在9.7%~31%,高于其他国家。因此部分合约进口转嫁到韩国,韩国位居进口份额较18年增加9个百分点至38%,而泰国进口份额降低了8个百分点至19%。
双酚A与PC产能集中释放
受国家鼓励政策影响,近5年PC的产能不断增加,而环氧树脂行业环保影响较大,近三年,小型企业逐渐淘汰,产能有所萎缩,因此聚碳酸酯挤占环氧树脂市场份额。
2019年,随着四川中蓝国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的PC装置和湖北甘宁石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7万吨的PC装置的投产,双酚A下游重心偏向PC行业,而环氧树脂在环保、经济,贸易不确定性的影响下,行业有所萎靡,据统计,截至目前,PC行业在双酚A市场份额中超越环氧树脂行业,占比达50%。
预计到2030年,若装置全都上马,国内酚酮产能将有望增加372万吨(表2),其中苯酚产能达230万吨;而双酚A扩能增加340万吨(表3),预计对苯酚的消耗量增加295万吨附近,因此酚酮扩能速度远不及双酚A,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原料供应偏紧,成本面会有较大支撑。下游方面,PC行业扩能增加190万吨(表4),预计对双酚A消耗量在171万吨,而环氧树脂行业扩能速度缓慢,所以双酚A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虽然下游发展速度慢于双酚A,但双酚A企业多数配套下游PC装置,自产自用率提高。综上所述,虽成本面与消耗途径有优势,但供应的增加不免让业内人士担忧。